春風化雨 潤物無聲

治教經驗

作者:王維中

在班級管理活動中,學生是活動的主體,教師起著引導教育的作用。生活中,班主任有時很難控製自己的情緒,尤其是麵對經常犯錯誤的問題學生,經常給予嚴厲的批評,但問題學生改錯的效果卻並不明顯。何不換一個角度去看學生,其實學生犯錯的過程也是一個嚐試和創新的過程,我們應當允許學生出現一些美麗的“錯誤”並主動呈現錯誤,引導學生從自己的認識角度,憑借已掌握的知識改錯,讓學生產生強烈的糾錯欲望,讓學生在“嚐試錯誤”的過程中比較、判斷、思考,甚至引發爭議,讓學生在錯誤中反思,在反思中提升,從而實現健康成長。

閑暇之餘,我讀到這樣一個教育故事:很早以前,英國有一個叫麥克勞德的小學生,對動物非常好奇,特別想知道狗的內髒到底怎麼長的。終於有一天,好奇心促使他將學校校長心愛的小狗殺了看個究竟。為此,校長當然要懲罰他,但他的懲罰很與眾不同,要求麥克勞德解剖小狗後,畫出一幅骨骼圖和一幅血液圖。麥克勞德愉快地接受了懲罰並出色地完成了任務。這兩幅圖現在收藏於英國皮亞丹博物館。麥克勞德後來也成為有名的解剖學家。讀後我深感老校長對小麥克勞德殺狗事件的處理獨具匠心,如果當初這位校長給予麥克勞德簡單、粗暴的嚴厲訓斥,通知家長要他賠狗,那就有可能把麥克勞德身上閃光的探索欲、好奇心一同消除殆盡,後來也就不可能成為有名的解剖學家和醫學家。正是老校長獨具匠心的教育,保護了孩子的求知欲和好奇心,應該說,麥克勞德後來在醫學上所取得的巨大成就,都與這位校長的苦心是分不開的。讀後我頗受啟發,在實際的教育活動中,麵對學生犯的錯誤若能換個角度去看問題,學習老校長的處理方式,以愛為中心、以愛的發展為主題,那麼我們的學生每天都會有進步,每天都會有提高。孩子如果犯了錯誤,給予必要的批評使其吸取教訓,引以為戒,自然是不可避免的。但是當學生在思想和行為上出現失誤時如何處罰效果更好,教師首先要詳細了解事情的來龍去脈,深入學生的內心世界,理解學生,尊重學生,準確把握懲罰的時機,采取科學的愛的懲罰方法,使學生既認識到錯誤,又在改正錯誤的過程中學到知識,學會做人的道理。

學生常犯的錯誤之一就是不做家庭作業。它就像“牛皮癬”一樣極易複發。課餘時間,我們經常可以看到一些比較認真負責的教師,領著一小夥“不聽話”的學生在教室、辦公室做作業,周而複始,他們成了辦公室裏的常客。我想這樣做隻能使學生養成一個不好的學習習慣,醫學上說叫治標不治本。有一年我剛接了四年級的一個班,前任班主任向我介紹:班中大多數學生的學習習慣差、紀律差,經常不做作業,怎麼說服教育也不管用。麵對這樣的問題,我陷入了深深的思考:如何做到標本兼治呢?受到故事中老校長的啟發:我應該用愛和欣賞的眼光來看待孩子。首先和學生做朋友,放下老師的架子,走到他們中間,去了解他們的喜怒哀樂,讓孩子們高高興興地上課,作業的問題自然就解決了;其次,改變家庭作業的方式,布置他們樂意做的有趣題目,果然學生真的喜歡上了學習。最後為了徹底解決作業難這個問題,我采取限時不限量的布置方式,比賽看誰做得多,孩子們很高興地接受了挑戰任務。教學中學會換一個角度處理問題,有時會產生意想不到的效果。

總之,班主任要用愛心關注每一個學生,讓每一個學生都能在不斷總結與反思中進步,最終實現自我完善;讓每一個走進班級的學生都充滿了自信,都獲得長足發展。當你給學生一個希望,他們就會還你一片藍天。讓我們帶著真摯的愛,注重愛的過程,讓班級管理因愛而精彩!

【作者單位:山東省郯城縣第三實驗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