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陰荏苒,歲月如梭。
轉眼間,嚴明到古城縣紀委六年了。在六年時間裏,他秉持從當民辦教師第一天開始的工作態度,不敷衍,認真做好每一天的工作。
腳踏實地辛勞的工作也讓他有所收獲。
正剛書記安排單位小車司機專程送嚴明去省城,參加“七一”前夕由省紀委,省委組織部,省人事廳在“勝利堂”聯合舉辦的“先進工作者”表彰會。表彰會為受表彰者披紅戴花。除了得到一本封麵印有燙金“獎狀”字樣的紅皮證書外,還有三百元現金。雖然獎金少了點,證書今後也不會再起什麼作用,與這麼高級別的表彰不太相符,但也算是對幾年工作的肯定吧。
九月下旬,嚴明隨省紀委殷常委去北戴河,參加紀檢監察幹部第五十期培訓班學習培訓,同往者二十餘人。
北戴海濱地處河北省秦皇島市西部,背靠樹木蔥鬱的聯峰山,有曲折平坦的沙質海灘,沙軟潮平,是我國著名旅遊度假區。這裏有中紀委、監察部的培訓中心。
培訓中心環境優美舒適,學風嚴謹多元、課餘生活豐富多彩。中心利用20天緊張培訓的間隙,組織學員遊覽了山海關。
登上萬裏長城東部的起點——老龍頭,嚴明的胸中湧動著一股不可遏製的情感。從西南的小山村茶花箐到東北的天下第一關,二十餘年悠忽,宛若一夢。而靜靜地橫亙腳下這壯麗的城牆卻似無聲地訴說著過去的烽火歲月、千年滄桑!嚴明的思緒隨婉蜒北上的長城和留下斑駁歲月痕跡的一塊塊青磚,信馬由韁……
老龍頭,東距沈陽400公裏,西距北京350公裏,北倚燕山,南入渤海,氣勢磅礴,構成海陸軍事要塞。萬裏長城如巨龍自大海騰身而起,婉蜒北上,向西跨過河北、天津、北京、山西、陝西、寧夏、甘肅等七個省、市自治區,全長一萬二幹七百餘裏,西至甘肅嘉峪關止,其間,碉堡、烽火台踞險而布,關塞、水口因地而置。長城,被列為世界古代“七大奇跡”之一。
嚴明不由想起了毛主席的“天高雲淡,望斷南飛雁。不到長城非好漢,屈指行程二萬。六盤山上高峰,紅旗漫卷西風。今日長纓在手,何時縛住蒼龍?”的詩句。其實,詩詞中恐怕是借“長城”表達紅軍長征的目的地,而不是指萬裏長城吧。
還有思想性深刻,想象豐富,藝術感染力極強的邊塞詩詞。如王維的“勸君更進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王之渙的“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王昌齡的“秦時明月漢時關,萬裏長征人未還”,岑參的“忽如一夜春風來,幹樹萬樹梨花開”,“君不聞胡笳聲最悲?紫髯綠眼胡人吹”等名句。
在冷兵器時代,長城防禦體係的軍事作用是卓有成效的。秦時,“北築長城而守藩籬,卻匈奴七百餘裏,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馬。”長城既是農耕民族的防禦前線,也是向遊牧民族發動反擊的前進基地。長城後側縱深配備機動的軍隊以因應戰事,而長城還不是防禦的最前線,而是攻擊起始線和交通線。在長城前方部署的觀察哨深入到極遠處,前線在長城以北一千公裏。在古代,遊牧騎兵雖然有優良的機動能力和強大的攻擊力,但是對於城垣防禦體係卻無能為力,因此長城的修建的確能夠有效地抵禦北方民族的侵擾。
長城扼住了燕山和太行山北支各個交通要道,遊牧民族的騎兵縱然破關而入,但隻能對內地實施騷擾,而他們的後勤根本無法通過關口輸送進來,故而無法在內地立足,也就不能動搖中華帝國的根基。癬疥之疾再重,也侵入不到膏肓,這是長城存在的根本意義。
在今天,長城是一道風景線,讓世人攀登流連。更是看不見的一根紅線,它一頭連著遠古,一頭牽著今天,數不清的故事隨塞北的寒風而抖動。
戰國時,秦、燕、趙三國北邊的鄰居是一些穿著緊身衣,騎著高頭大馬的彪悍騎士,想來則來矣,行蹤漂浮不定,往往不請自到。他們當然不是來走親戚,正所謂“善者不來,來者不善”,搶掠物和人是他們的目的。
為了讓這些不速之客不能隨便進入自家的院子,使皇帝老爺在白己好不容易弄到的龍床上,睡個安穩覺,於是在各自的北方修築城牆,就好象在自家小院栽插籬笆一樣,防君子不防小人,在心理上多少有點踏實感。轉眼間,到了始皇,六國都是他的了,都成了他的不二之臣,於是,他四方巡幸,刻石共七塊,注明秦贏政到此一遊,這地萬都是他的了,該統一的都要統一,文字要統一,度量衡要統一,錢幣當然也要統一。車同軌好辦,書同文也不難,行同倫遇到了點麻煩,知識分予是非古今,仍想爭鳴一番,奈何已不是“百家爭鳴”的時代。秦皇聽了廷尉李斯的建議,凡無用的書全送官府燒毀,三十天後,仍私藏禁書的罰修長城四年,加入到成千上萬的勞役大軍行列,頑固不化者,挖坑埋之。而孟薑女這位農村少婦代表千千萬萬父母、妻兒哀怨的哭聲,仍沒有改變他修長城的初衷。婦道人家,頭發長,見識短,焉知朕安邦之策。於是,歲月悠悠,長城終如巨龍般伏臥在蜿蜒連綿萬裏的北方山脊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