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深入塑造的過程中,要不斷調整和把握整體與局部的關係,處理局部與細部的關係,也要反複推敲,始終掌握“整體——局部——整體”的原則。隻有整體把握得準確,局部才能做得正確,而局部做準確了,也更充實完善了整體。
往往在深入刻畫局部時精力十分集中,常在一個麵上塑造時間太久而忘了轉動雕塑台,這樣越是做得細致,體積也越容易拉平。所以要注意始終保持整體的觀察和塑造。另外,要注意對稱關係,可在泥塑上畫中心線來檢查、比較和修正。
5.調整統一。
在深入階段,難免會出現某些局部的細節表現得過分突出,形體的大轉折被削弱,形體間缺乏連貫或處理僵硬等,在調整統一階段就要把它調整到整體的大的關係上來。
泥塑圓雕在製作過程中要注意經常對泥塑作品噴水,特別在夏季水分容易揮發,更要定時噴水,使泥始終保持在合適的幹濕程度,以便塑造形體。在冬季氣溫低,泥塑如不注意保暖,經凍結,整個泥塑會鬆裂,所以要在暖和的室內工作,這樣泥塑才不至於鬆裂。
每次工作結束以後,要用塑料布把泥塑包好,使泥塑不易幹裂,其水分不易揮發,以便繼續塑造。
在深入階段,難免會出現某些局部的細節表現得過分突出,形體的大轉折被削弱,形體間缺乏連貫或處理僵硬等,在調整統一階段就要把它調整到整體的大的關係上來。
石膏像的翻製
1.製模。
石膏像是保留作品或完成硬質材料的模型。準備適量的石膏、脫模劑(凡士林或肥皂水)、容器、刀具(修刮外模)、刷子(塗脫模劑)、麻、繩、木條(堅固外模)。
翻製之前用薄鐵片將雕像分插成幾段,目的是使模子容易從塑像上取下。將溶水的石膏漿(稀糊狀)用手或工具甩到塑像表麵的所有部位。沿插片分界邊沿應稍厚。
雕像大小之不同外模厚度不一(通常等人大頭像厚度2~3厘米),大塊外模要用木棍加調上石膏的麻絲加固。待外模石膏發熱,接插片將每塊外模取下,外模即告完成。
2.翻像。
將外模內壁衝洗幹淨,塗上脫模劑,合上外模。外模連接處用石膏固定。將調好的石膏漿注入模內反複搖晃。雕像大的可在每塊模上澆一定厚度的石膏漿,再將模子合上,用石膏摻麻將接縫連接。像內用木棍、麻絲、石膏成架子固定。石膏凝固後用刀具打去外模,石膏像即告完成。
3.石膏著色。
如不要石膏本身的白色,視雕塑表現手法不同,可仿作青銅、花崗岩等材料效果。一般在石膏表麵塗一層幹燥油或酒精溶漆,再用所需顏色的油漆或油畫顏料做不同材質的效果,在顏料中摻上少量金、銀粉可使青銅或金屬效果更為逼真。噴上石頭效果的斑點,便有花崗岩或大理石效果。表麵高點處用蠟擦出高光,金屬感更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