圍棋的曆史
圍棋,在我國古代稱為弈,在整個古代棋類中可以說是棋之鼻祖,相傳已有4000多年的曆史。據《世本》所言,圍棋為堯所造。堯、舜是傳說人物,造圍棋之說不可信,但它反映了圍棋起源之早。
春秋戰國時期,圍棋已在社會上廣泛流傳了。秦滅六國一統天下,有關圍棋的活動鮮有記載。到東漢初年,社會上還是“博行於世而弈獨絕”的狀況。直至東漢中晚期,圍棋活動才又漸盛行。
由於南北朝時期玄學的興起,導致文人學士以尚清談為榮,因而弈風更盛,下圍棋被稱為“手談”。上層統治者也無不雅好弈棋,他們以棋設官,建立“棋品”製度,對有一定水平的“棋士”,授予與棋藝相當的“品格”(等級)。
唐宋時期,可以視為圍棋遊藝在曆史上發生的第二次重大變化時期。由於帝王們的喜愛以及其他種種原因,圍棋得到長足的發展,對弈之風遍及全國。
從唐代始,昌盛的圍棋隨著中外文化的交流,逐漸越出國門。首先是日本,遣唐使團將圍棋帶回,圍棋很快在日本流傳。不但湧現了許多圍棋名手,而且對棋子、棋局的製作也非常考究。除了日本,朝鮮半島上的百濟、高麗、新羅也同中國有來往,特別是新羅多次向唐派遣使者,而圍棋的交流更是常見之事。
明清兩代,棋藝水平得到了迅速的提高。隨著圍棋遊藝活動的興盛,一些民間棋藝家編撰的圍棋譜也大量湧現,如《適情錄》、《石室仙機》、《三才圖會棋譜》、《仙機武庫》及《弈史》、《弈問》等20餘種明版本圍棋譜,都是現存的頗有價值的著述,從中可以窺見當時圍棋技藝及理論高度發展的情況。
到了近代,圍棋在日本蓬勃發展,中國的圍棋逐漸被日本趕超,清朝後期,中國棋手和日本棋手之間已經有一定的差距。新中國成立後,新一代的圍棋國手在新中國成長起來。20世紀80年代中後期,聶衛平在中日擂台賽中創造了八場不敗的紀錄,取得了前三屆中日擂台賽的勝利,也在神州大地掀起了新的圍棋學習的熱潮。
三、棋的下法和規則
1. 象棋的下法
象棋的棋子共32枚,分為紅黑兩組,各16枚,由對弈雙方各執一組,每組兵種是一樣的,各分為7種:
紅方:帥(1)、仕(2)、相(2)、馬(2)、車(2)、炮(2)、兵(5)
黑方:將(1)、士(2)、象(2)、馬(2)、車(2)、炮(2)、卒(5)
其中帥與將、仕與士、相與象、兵與卒的作用完全相同,僅僅是為了區分紅棋和黑棋。
各棋子的走法說明:
將或帥
移動範圍:它隻能在王宮內移動。
移動規則:它每一步隻可以水平或垂直移動一點。
士或仕
移動範圍:它隻能在王宮內移動。
移動規則:它每一步隻可以沿對角線方向移動一點。
象或相
移動範圍:河界的一側。
移動規則:它每一步隻可以沿對角線方向移動兩點,另外,在移動的過程中不能夠穿越障礙。
馬
移動範圍:任何位置。
移動規則:每一步隻可以水平或垂直移動一點,再按對角線方麵向左或者右移動。另外,在移動的過程中不能夠穿越障礙。
車
移動範圍:任何位置。
移動規則:可以水平或垂直方向移動任意一個無阻礙的點。
炮
移動範圍:任何位置。
移動規則:移動起來和車很相似,但它必須跳過一枚棋子來吃掉對方的一枚棋子。
兵或卒
移動範圍:任何位置。
移動規則:每步隻能向前移動一點。過河以後,它便增加了向左右移動的能力,但不允許向後移動。
勝、負、和
對局時一方出現下列情況之一,為輸棋(負),對方取勝:
(1)帥(將)被對方“將死”。
(2)走棋後形成帥(將)直接對麵。
(3)被“困斃”。
(4)在規定的時限內未走滿規定的著數。
(5)超過了比賽規定的遲到判負時限。
2. 圍棋的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