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開始跑步到堅持2周以上時,逐漸會出現足、膝的關節疼痛。這是由於反複施加的過大運動量給骨或關節韌帶增加了負荷而引起的。此種疼痛比較頑固,這時應中止鍛煉數日,等疼痛消失後再開始運動。再度開始運動時,運動強度應該比前次減小。
疼痛的產生有時與環境因素有關。例如道路的硬度、鞋的不適等原因都可誘發疼痛。反複出現疼痛時,應該到醫院檢查,以明確疼痛原因,進行對症治療。
運動中引發的下肢疼痛,可能是由扭挫、肌肉撕傷、肌腱斷裂甚至是骨折等所引起的。此時原則上要保持安靜,應立即接受醫生的診斷治療。
五、中暑及日射病症狀
中暑是因高溫或受到烈日的暴曬而引起的疾病。由於造成中暑的條件不同,以及起的機體病理性變化不一樣,中暑可分為中暑衰竭、中暑痙攣、日射病、中暑高熱等類型。
在高溫環境中長時間進行運動時,體溫異常上升,使汗難以蒸發,則引起運動性中暑。盡管典型中暑症狀包括無汗,但運動性中暑的最初症狀是大量出汗脫水。在強烈日光(紫外線)過分照射下所引起的中暑稱為日射病。
日射病的症狀:患者感到劇烈的頭痛、頭暈、眼花、耳鳴、嘔吐、煩躁不安等。嚴重時昏迷、驚厥,但體溫正常或微升。
日射病的特征是體溫上升時卻感到寒冷,皮膚出現“雞皮”樣變化。這些症狀在臨床易發生誤診。要注意采取應急措施對待。這種情況尤其是在無風、高溫、多溫、太陽直射的環境條件下劇烈運動時,容易發生。所以應該避免在這種環境中做長時間劇烈運動。老年人及有中暑史的人在勞累後參加鍛煉時尤易發生。當白天氣溫超過28℃,長距離運動應該中止。在氣溫接近28℃的情況下,可將長距離跑程安排在午前9點前或下午4點後的時間段進行,以避開正午的高熱。
對日射病的緊急處置原則是降溫為主,一般用冷袋和冷水濕敷治療。當體溫高達39℃以上時,可將冰袋放置在患者頭部前額及枕部、胸部、腋區、大腿內側等部位,用物理療法進行降溫。中度發熱時(38℃)可用冷毛巾擦浴全身,微熱時(37℃)可將身體暴露在陰涼的場所進行自然降溫。運動引起的中暑性昏厥發生後,如果及時采取降溫措施就會很快恢複,但對身體會有一定損害,預防為主是上策。
六、補充水分的方法
運動中大量發汗可使血液濃度上升,循環血量減少,前者可使血液流動的阻力加大,後者可使心搏量減少。因此,大量發汗將影響循環功能,是引起脫水、昏厥、極度疲勞的危險因素。血液濃度增高可使滲透壓升高,反射性地引起發汗中樞對汗進行抑製。發汗量少時又可使體溫調節功能低下,體溫異常上升有可能導致運動中暑。
所以,在大量發汗的運動中應重視補充水分。水分對人體是非常重要的,但一次性地大量飲水可引起胃內振動,導致惡心、嘔吐、腹部不適等症狀。因此,必須注意飲水的方法。
飲水量應按照運動量和排汗量的多少來相應調整,不可濫飲。所以飲水量必須區別對待。大量飲水會給心髒增加負擔。
輕度運動中發生口渴現象,先不要飲水,這是由於口腔咽喉黏膜幹燥引起的,可以用溫開水漱漱口,以緩解口幹舌燥症狀。
運動中或運動後,每次飲水量要合理,絕不可開懷暢飲,一次水分的攝取量應以100毫升左右為宜,超長距離跑的途中,可根據發汗量的多少,以每次間隔20~60分鍾一次的程度進行補水調節。
出汗失水也丟失鹽分,因此有必要在補水的同時加入一定量的鹽。考慮到能量的補充,還應在飲料中適當添加一些糖分。但是,一向人為健康而進行的輕度運動,通常沒有極端的脫水現象,所以不需要過分考慮水鹽糖的補充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