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第一宮殿——南京故宮1
南京故宮,又稱明故宮、南京明皇宮、南京紫禁城,它是北京故宮的藍本,是由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建立的皇宮。
南京故宮在今南京市中山東路南北兩側,占地麵積超過100萬平方米。始建於1366年,地址在元集慶城外東北郊,初稱“吳王新宮”,後改稱“皇城”。
南京故宮因為建築規模宏大,因此被稱為“中世紀世界上最大的宮殿”,有“世界第一宮殿”的美譽。
朱元璋南京城選址建皇宮
1368年,農民皇帝朱元璋終於迎來了屬於自己事業的春天。這一年他獲得了一個當時人人都夢寐以求的職位,這個職位就是代表著天意的皇帝。
農民出身,讓朱元璋在思想意識上難有很大的提高,即使他當上了皇上也不例外。他當上皇帝的第一件事就是蓋房子。這個房子可不是一般的房子,那是皇上住的地方,所以一定要大,一定要講排場。
朱元璋決定,一定要蓋一所超級豪華的大皇宮。
剛開始,朱元璋的想法還是很大膽的,他想以應天府為南都城,開封府為北都城,並計劃在1369年在自己的老家安徽鳳陽興建中都城。
因為人力物力全被集中於中都城池和宮殿的興建,因此,南京宮殿的修建工作一度終止。此後數年間隻對已有宮殿進行了必要的維修。
估計是財政上吃緊,或者是他覺得自己的老家並不是適合建立中都的風水寶地。所以,在一係列的實踐過後,朱元璋終於決定放棄了中都的修建,他集中全部精力修建自己的南京皇城。
1375年,朱元璋放棄營建中都的計劃,集中力量修建南京。現在安徽鳳陽還有明中都的許多遺址,著名的有鳳陽鼓樓。
朱元璋剛當皇帝的時候,明朝還處於經濟恢複時期,對於都城建設,朱元璋多次強調節儉的方針,在改建南京宮殿時曾對大臣說:“我蓋的皇宮不求奢華,需要實用。因為國家現在百廢待興,各個方麵都得用錢,我不能開這個浪費的頭。”
明初建築風格也確實如朱元璋要求的一樣比較質樸,注重實用性。其他地方建築受製度約束更嚴,誰也不敢超過南京皇宮的等級。
朱元璋本人非常迷信,他很相信風水和龍脈一說,在建造這所宮殿的時候,他也是絞盡腦汁,請了很多術士高人協助,他期待把皇宮建造得“天人合一”。
朱元璋在建都之前,曾派專門官員到長安、洛陽和開封等地,對唐宋以來的宮殿和都城建設進行了考察,以資參考。
因此南京皇宮無論在布局、壇廟規格、宮門坐落和殿堂結構,以及前朝和大門、宮苑的名稱和製度等,都有漢唐以來的依據可尋,但在規劃原則上則是依照《周禮·考工記》和前朝後寢和左祖右社而製。
可以說,作為古代建築藝術的皇宮,作為封建社會“上層建築”的表現形式之一,至明代已經發展到集前朝之大成的地步了。
朱元璋手下有一位鼎鼎大名的軍師,叫做劉伯溫。在朱元璋沒有當皇帝之前,他就認定朱元璋有帝王之相,非得要輔佐朱元璋成就大業。朱元璋果然如劉伯溫所說,成為了大明朝的開國之君。
因此,朱元璋對劉伯溫言聽計從,簡直對他有點崇拜了。所以在給自己皇宮選址的時候,他非要讓劉伯溫來親自做這件事。
因為在朱元璋看來,劉伯溫的玄學造詣早就登峰造極了,由他來選擇合適的地址建造皇宮,應該可保大明江山千秋萬代不倒。
不過朱元璋生性多疑,在跟劉伯溫接觸的多年裏,他對劉伯溫的忠誠度依然有所懷疑。所以在選址時候,他還請了劉伯溫的師傅黃楚望和張鐵冠道人以及一些沒什麼名氣的風水師來選。
為了防止作弊,他還讓這些人不能互相商量,每個人把修建皇宮的地址寫在紙條上給他看。
說來也奇怪,這些人選址的答案是驚人的一致,他們都決定在南京城東邊的一角來建立皇宮。
朱元璋把宮城建立於城東的鍾山南側,北倚鍾山的“龍頭”富貴山,並以此作為鎮守皇宮安寧的靠山。他放棄了平坦的中心地帶,也就是放棄了對原南唐宮殿舊址的利用,而采用填湖造宮的辦法來建設南京皇宮。
究其原因,除了忌諱原來建立宮殿的王朝短命之外,還有一點是那裏地方狹窄,不符合新王朝的要求,而且舊城居民居住密集,又有諸多功臣的府第,大量拆遷也得花一大筆安置補償金。
加上南京地屬丘陵地帶,平地非常難找,所以選擇依山而建,能讓皇宮創造出氣勢宏偉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