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至黃昏,神武門鍾樓先鳴響108聲而後再“起更”。當時,一夜分為五更,也稱“五夜”或“五鼓”。
一更約兩小時。每到一個“更次”,則由旗鼓手鳴鼓,直至第二天早上,五更已盡,再鳴晨鍾,也是108聲。地安門北的鍾、鼓樓,同樣如此,所以古有“晨鍾暮鼓”之說。但皇帝住在宮中時,規定神武門不再鳴鍾。
玄武為古代四神獸之一,從方位上講,左青龍,右白虎,前朱雀,後玄武,玄武主北方,所以帝王宮殿的北宮門多取名“玄武”之名。清康熙年重修時,因避康熙帝玄燁名諱改稱神武門。
神武是宮內日常出入的重要門禁,明清兩代皇後行親蠶禮即由此門出入。清代每3年一次選秀女,備選者經由此偏門入宮候選。
在我國,清代皇帝後妃的來源與曆代不同,它創立了具有自己特點的“選秀女製度”,而神武門則是被選看八旗秀女領進和帶出宮廷所必經的皇城大門。
這種嚴格的選秀女活動,由戶部主管,每3年舉行一次。選看的前一日,各旗的參領、領催等要事先排定車次,然後按順序魚貫銜尾而進。
每輛車上挑掛雙燈,各有標誌。傍晚發車,入夜經地安門至神武門外等候啟門,再以次下車入宮。所乘車輛,即由神武門夾道出東華門,再由崇文門大街一直向北,繞道仍進地安門回到神武門,估計時間已是次日中午左右。
選看完畢的秀女,再按照既定次序退出神武門,登車各歸其家。雖千百輛車,卻井然不亂,所以人們稱之為“排車”。
據說,在我國乾隆年間,選秀女時車馬雜遝,先後淩亂,應選者各自爭路,車不得進,不僅時有墮珥遺簪的旗女,而且有交通事故發生。自嘉慶間額駙丹巴多爾濟提出上述車輛由神武門向東而西繞行的方法,人皆稱便,秀女的車輛就不再因搶道而擁擠不堪了。
鑒於選看秀女時,這種車馬輻輳、人員麇集的情況, 1801年諭旨規定,應選當日,進宮的大臣官員不準走神武門,皆必須由東華門、西華門入內,就連王子也不準由神武門行走。
另外,神武門既是皇後妃嬪及選看秀女出入的主要宮門,所以在順治初年,參與大政的孝莊皇後就頒有明諭:
有以纏足女子入宮者斬。
這道懿旨在早年便高懸在神武門內。清朝初期,滿漢分別,極為嚴格。滿族女子本是“天足”、“纏足”的隻有漢族婦女,所以孝莊的諭旨,具體反映了清入關之始強烈的民族觀念。
不過,這一切都已成為曆史,故宮內現存的神武門正以其嶄新的雄姿,作為故宮博物院的主要門戶之一,迎接著海內外朋友。
[旁注]
護城河 也稱濠,是我國古時由人工挖鑿,環繞整座城、皇宮、寺院等主要建築的河,具有防禦作用,可防止敵人或動物入侵。護城河內沿築有“壕牆”一道,外逼壕塹,內為夾道,大大提高了護城河的防禦作戰能力。我國的護城河,以襄陽護城河寬度為最。
門闕 是塔樓狀建築,置於道路兩旁作為城市、宮殿、壇廟、關隘、官署、陵墓等入口的標誌。外觀大體分為闕座、闕身與闕簷三部分。闕身依數量有單出、雙出與三出,形體多帶有較大收分。闕簷有層次之別。簷下多以斜撐或鬥拱支承,又是重點裝飾所在。
重簷廡殿 是我國傳統建築中最高級別的屋頂形式。廡殿頂又叫“四阿頂”,是“四出水”的五脊四坡式,又叫五脊殿。這種殿頂構成的殿宇平麵呈矩形,麵寬大於進深,前後兩坡相交處是正脊,左右兩坡有4條垂脊,分別交於正脊的一端。重簷廡殿頂,是在廡殿頂之下,又有短簷,四角各有一條短垂脊,共9脊。
廊廡 指“堂下周屋”,即堂下四周的廊屋。廊指房屋前簷伸出的部分,可避風雨,遮太陽:廊子。前廊後廈。廡下,殿下外屋。分別而言,廊無壁,僅為通道;廡則有壁,可以住人。
須彌座 又名“金剛座”或“須彌壇”,源自印度,是用於安置佛像或菩薩像的台座,外表看起來猶如蓮花台一樣。佛像安置在上麵,有吉祥如意的意思。
內閣 為我國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執政期間,因丞相胡惟庸謀反,決定廢丞相此職,以內閣大學士的組織代之,本意為將其權力降低,事實上最後這個組織卻比丞相權力更大。
券門 本指門窗、橋梁等建築成弧形的部分。在我國古代,由於平時不少士兵是守在城下的,一旦有戰事發生,即要登城參加戰鬥,所以在長城內側每隔不遠就建有一個圓拱形小門,稱作“券門”,有石階通到城牆頂上。
踏跺 古建築中的台階,一般用磚或石條砌造,置於台基與室外地麵之間,宋稱“踏道”。它不僅有台階的功能,而且有助於處理從人工建築到自然環境之間的過渡。踏跺有垂帶踏跺和如意踏跺兩種形式。垂帶是在踏跺兩側由台基至地麵斜置的條石。有垂帶的台階稱為垂帶踏跺。
漏刻 是我國古代的一種計時工具,漏是指帶孔的壺,刻是指附有刻度的浮箭。有泄水型和受水型兩種。早期多為泄水型漏刻,水從漏壺孔流出,漏壺中的浮箭隨水麵下降,浮箭上的刻度指示時間。
四神獸 在上古時代,古人把天分為東西南北四宮,分別以青龍為東方之神;白虎為西方之神;朱雀為南方之神;玄武為北方之神,龜蛇合體。於是,青龍、白虎、朱雀、玄武便成為了鎮守天宮的四神。據說,這四神是最令妖邪膽戰心驚並且法力無邊的神獸。
額駙 清宗室、貴族女婿的封號。清代製度,皇後所生封固倫公主,其夫稱固倫額駙,品階相當於固山貝子;妃嬪所生女封和碩公主,其夫稱和碩額駙。品階相當於鎮國公;宗室女嫁蒙古貴族亦如此。相當於前代的“駙馬”。
康熙帝 (1654年~1722年),全名愛新覺羅·玄燁,清朝第四位皇帝、清朝定都北京後第二位皇帝。他8歲登基,在位61年,是我國曆史上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他是我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的捍衛者,奠下了清朝興盛的根基,開創出康乾盛世的大局麵。
孝莊皇後 (1613年~1688年),蒙古科爾沁部貝勒寨桑之次女。清太宗愛新覺羅·皇太極之妃,孝端文皇後的侄女,順治帝愛新覺羅·福臨的生母。是史上有名的賢後,一生培育、輔佐順治、康熙兩代君主,是清初傑出的女政治家。
[閱讀鏈接]
在紫禁城的4個城門中,午門、神武門、西華門的門釘均為縱九橫九,隻有東邊的東華門門釘為縱九橫八,這是為什麼呢?
在我國古代的陰陽五行學說中,東、西、南、北、中為五方,東屬木,西數金,南數火,北數水,中屬土。而相生相克的關係為: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在故宮東、西、南、北、中方位係統中,南北軸線上是火生土、土克水的關係,即外生內、內克外。這樣,生進克出為吉宅,而東西軸線是木克土、土生金的關係,即外克內、內生外,這樣,克進生出則呈凶宅,而凶象中尤以木克土為甚。
為了避凶化吉,我國古代建築師運用陰陽五行相生相克的原理,將門釘數變為縱八橫九,共72顆,即把木化為以偶數為主的陰木,因為木能克土,然而陰木未必能克陽土。而橫行還是九路,又不失帝王之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