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建築傑作 —— 北京故宮1(2 / 3)

丘福 (1343年~1409年),今安徽省鳳陽人,明永樂時將領。早年在燕王府工作。因多年的辛勞,被授予燕山中護衛千戶。後爆發靖難之役,他與朱能、張玉一同奪得北平九門。朱棣登基後,被封為淇國公。

蒯祥 (1399年~1481年),明代著名建築工匠師。他曾參加或主持多項重大的皇室工程,負責建造的主要工程有北京皇宮、皇宮前三殿、長陵、獻陵、裕陵、北京西苑、殿宇、隆福寺等。

[閱讀鏈接]

大多數人都認為,故宮是明代傑出匠師蒯祥設計的。然而,也有人提出了不同意見。持這種觀點的專家認為,其實蒯祥隻是故宮的施工主持人,故宮真正的設計人應該是名不見經傳的蔡信。

1417年,紫禁城宮殿開始進入大規模施工高潮,蒯祥隨朱棣從南京來到北京,開始主持宮殿的施工。但在此之前,蔡信已主持故宮和北京城的規劃、設計和建造了。因此說,蔡信要比蒯祥更早一步成為故宮的設計者。

四麵城門合圍大內禁地

1420年,整整用了14年的時間修建的紫禁城終於完工了,同年冬天,朱棣正式由南京遷都北京,高興地住了進去。

此後,這裏成為明清兩代的皇宮,先後居住了24位皇帝。

紫禁城建成後,因為這裏是禁止普通的老百姓進入的,所以這座宮殿也被稱為“大內”。作為隻能皇室成員和文武百官才能踏入的地方,500年來,紫禁城一直是皇帝的居所和政府的所在。

1925年10月10日,紫禁城成為國家級博物館並正式對外開放。此後,紫禁城被正式稱為故宮。

這座始建於明代的古老宮殿,占地約為72萬平方米,建築麵積約15萬平方米,共有殿宇8707間,都是磚木結構、黃琉璃瓦頂、青白石底座飾以金碧輝煌的彩繪。

宮殿四麵環有高10米的城牆,南北長約960米,東西寬約760米,為世界之最。

宮殿的整個建築被兩道堅固的防線圍在中間,外圍是一條寬52米,深6米,長3800米的護城河環繞,接著是周長3000米的城牆,牆高近10米,底寬8.62米。

城牆上開有4門,南有午門,北有神武門,東有東華門,西有西華門,城牆四角,還聳立著4座角樓,樓高27米多,有3層屋簷,72個屋脊,玲瓏剔透,造型別致,為我國古建築中的傑作。

其中,午門是故宮的正門,位於紫禁城南北軸線。午門居中向陽,位當子午,故名午門。

午門前有端門、天安門、大清門,其後有太和門,左右為東華門和西華門。各門之內,兩側排列整齊的廊廡。整個宮殿以乾清門為界,南半部為前朝或外朝,北半部為內廷。

午門建成於1420年,1647年重修,1801年再修。

故宮內現存的午門通高37.95米,下為高大的磚石墩台,台正麵以垛牆圍繞,後麵砌宇牆。墩台正中有3個門,正麵呈長方形,後為券形,墩台上建五鳳樓,圍以漢白玉精美欄杆。

午門主樓麵闊9間,重簷廡殿頂,其餘4樓為重簷攢尖頂,金黃色琉璃瓦與絢麗的彩畫交相輝映,氣勢巍峨,宏偉壯麗。

午門後有5座精巧的漢白玉拱橋通太和門。午門中樓左右有鍾鼓亭,每逢皇帝在太和殿主持大典時,鍾鼓齊鳴,以示威嚴。

午門的平麵呈“凹”字形,沿襲了唐朝大明宮寬近58米的含元殿以及宋朝宮殿丹鳳門的形製,是從漢代的門闕演變而成。

午門分上下兩部分,下為墩台,高12米,正中開3座門,兩側各有一座掖門,俗稱“明三暗五”。墩台兩側設上下城台的馬道。

中開3 座門和兩座掖門各有用途:中門為皇帝專用,此外隻有皇帝大婚時,皇後乘坐的喜轎可以從中門進宮,又通過殿試選拔的狀元、榜眼、探花,在宣布殿試結果後可從中門出宮。東側門供文武官員出入。西側門供宗室王公出入。兩座掖門隻在舉行大型活動時開啟。

墩台上正中門樓一座,麵闊9間,60.05米,進深5間,25米,重簷廡殿頂。墩台兩翼各有廊廡13間,俗稱“雁翅樓”。廊廡兩端建有重簷攢尖頂的方亭。

正樓兩側有鍾鼓亭各3間,每遇皇帝親臨天壇、地壇祭祀則鍾鼓齊鳴,到太廟祭祀則擊鼓,每遇大型活動則鍾鼓齊鳴。

午門整座建築高低錯落,左右呼應,形若朱雀展翅,故又有“五鳳樓”之稱。

東華門是紫禁城東門,始建於1420年。

東華門東向,與西華門遙相對應。門外設有下馬碑石,門內金水河南北流向,上架石橋一座,橋北為3座門。東華門以西是文華殿,迤南為鑾儀衛大庫。

東華門與西華門形製相同,平麵矩形,紅色城台,白玉須彌座,當中辟3座券門,券洞外方內圓。城台上建有城樓,黃琉璃瓦重簷廡殿頂,基座圍以漢白玉欄杆。

城樓麵闊5間,進深3間,四周出廊,梁枋繪有墨線大點金旋子彩畫。東麵簷下“東華門”匾額原為滿、蒙、漢3種文字,後減為滿、漢兩種,現在僅存銅質漢字。

東華門門樓自1758年始用於安放閱兵時所用的棉甲,每隔一年抖晾一次。1763年農曆三月,下旨在東華門外護城河邊空閑圍房中選用70間,設立倉廒,用於存貯太監應領米石,賜名“恩豐倉”。

清初,東華門隻準內閣官員出入,乾隆朝中期,特許年事已高的一二品大員出入。清代大行皇帝、皇後、皇太後的靈柩皆由東華門出,民間俗稱“鬼門”、“陰門”。

西華門是紫禁城的西門,它的位置不在紫禁城西側城牆正中而偏向午門一側,這樣布局與故宮城總體規劃有很大關係。此門始建於1420年。門外設有下馬碑石。

西華門與東華門形製基本相同,平麵矩形,紅色城台,漢白玉須彌座,城台當中辟3座券門,券洞外方內圓。門釘為九縱九橫,以為極數,代表黃皇權至上之意。

城台上建有城樓,黃琉璃瓦重簷廡殿頂,基座圍以漢白玉欄杆。

城樓麵闊5間,進深3間,四周出廊,梁枋繪墨線大點金旋子彩畫。門樓用於安放閱兵所用棉甲及錠釘盔甲。

西麵簷下“西華門”匾額原為滿、蒙、漢3種文字,後減為滿、漢兩種,現存同樣僅存銅質漢字。

從整體上說,西華門與宮城布局和建築形成整體呼應的效果。

清時官員進宮辦事或覲見出入西華門,並須在西華門外下馬或下轎步行出入。

神武門是紫禁城的北門,也是故宮博物院的正門。1420年建成,明代時始稱“玄武門”。

故宮內現存的神武門總高31米,平麵矩形。基部為漢白玉石須彌座,城台辟門洞3座,上建城樓。樓建於漢白玉基座上,麵闊5間,進深一間,四周圍廊,環以漢白玉石欄杆。

樓前、後簷明間與左、右次間開門,菱花隔扇門。東西兩山設雙扇板門,通城牆及左、右馬道。四麵門前各出踏跺。

城樓為重簷廡殿頂,下層單翹單昂五踩鬥栱,上層單翹重昂七踩鬥栱,梁枋間飾墨線大點金旋子彩畫。上簷懸藍底鎏金銅字滿漢文“神武門”華帶匾。

頂覆黃色琉璃瓦。樓內頂部為金蓮水草天花,地麵鋪滿金磚。神武門麵對是北京城內的景山公園。

此門是貫穿北京古城長約8000米中軸線上的一座有其獨特作用的宮門。據《養吉齋叢錄》等書記載,清代“三樓”,即神武門鍾樓與地安門北的鍾、鼓樓,都由鑾儀衛掌管。並由負責天象和曆法的欽天監逐日委派漏刻科博士一員,輪值神武門,指示更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