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建築傑作 —— 北京故宮1(1 / 3)

古代建築傑作 —— 北京故宮1

北京故宮位於北京市中心,舊稱“紫禁城”,後來被發展為故宮博物院。它是明、清兩代的皇宮,是無與倫比的古代宮廷建築的傑作,也是世界保存下來最大、最完整的木質結構古建築群。

北京故宮從明初建立,至今已有500多年曆史。在這漫長曆史中,共有24個皇帝在此治朝理政和起居生活。它經曆了多次修繕與擴建,留下了許多滄桑曆史,給故宮增添了不少神奇的魅力,具有豐富的文化內涵。

朱棣命蒯祥設計建造皇宮

1402年,朱元璋的第四個兒子朱棣當上了明朝的第三任皇帝。當上皇帝以後,朱棣自然就入住了南京皇宮。

可是,這位皇帝在南京城住得並不習慣,這是為什麼呢?

原來,在他當上皇帝以前,他一直住在北平,也就是後來的北京,而南京的氣候濕熱,這和北平的幹燥氣候比起來,朱棣覺得簡直非常地不舒服。他在南京城委屈地住了四年後,仍然沒有適應南方的氣候,這讓這位皇帝很苦惱。

這時,朱棣的一個大臣丘福看出了朱棣的心思,就對這位皇帝建議說:“皇上,既然您住在南京城不習慣,那就不如去北平重新修建一座宮殿吧!”

朱棣聽了這個提議,非常開心,便毫不猶豫地答應了。於是,一場浩大的土木工程拉開了建造北京皇宮的序幕。

朱棣先派人奔赴全國各地去采購名貴木材和石料,然後運送到北平,光是準備工作就持續了整整11年。

修建皇宮需要大量的珍貴木材,珍貴的楠木就是其中的一種。楠木多生長在崇山峻嶺之中,百姓冒險進山采木,很多人為此丟了性命,後世留下了“入山一千,出山五百”來形容采木所付出的生命代價。

在京東通州有兩個地方都叫皇木廠,一個位於張家灣,另一個位於北關立交橋南。據記載,皇木廠因存儲建設北京所用皇家木材而得名。

據《通州文物誌》記載,明永樂年間建北京,自雲貴、巴蜀、湖廣、浙贛等南方所采辦之珍貴木材,自大運河運至張家灣,於此上岸儲放,然後經陸路運到各建築工地。

皇木廠南北約120米,東西約100米。皇木紮乘木排逆水而運,也有用船裝載。運河有些河段一天隻能行八九千米,從產地運到通州要兩三年,有些木排長達3000米。

皇木在明清之際用於建造或修繕北京皇家所用之宮殿,以及王府、衙署、壇廟、試院、學府、城門、牌樓、園林及陵寢等。通州兩處皇木廠所儲皇木大都用盡。

皇木廠的木材種類有鐵花梨、楠木、硬合歡樹、紫檀、紅木等名貴木材。據老工匠估算,以故宮的後三宮之一乾清宮為例,從地麵碼到頂層,木料大約用了5000立方米左右,這還隻是一個宮殿的用木量。

故宮裏麵9000多間房子,如此浩大的工程,所需木材經年累月,源源不斷通過運河輸送到北京,之後才有了“漂來的紫禁城”之說。

在通州北關立交橋南,這裏也有皇木廠,據文獻記載,在明嘉靖年間,由於紫禁城及皇陵等建築所需木材甚多,張家灣的皇木廠幾近飽和,而南方的木料還在源源不斷地運來,因此在此處另建了分廠,儲存有鐵梨木、大枋木等名貴木種。

開采修建宮殿的石料,同樣很艱辛。後來保和殿後那塊最大的丹陛石,開采於北京西南的房山。史書記載了運送它時的情景:數萬名勞工在道路兩旁每隔500米左右掘一口井,到了寒冬臘月氣溫足夠低時,就從井裏打水,把運輸的道路潑成冰道,便於石塊滑行。即使這樣,還是足足用了28天的時間,才送到了宮裏。

此外,修建故宮還要在蘇州燒製專供皇家建築使用的方磚,同時山東臨清也要向北京運送貢磚。這些各地的材料大部分經由大運河船運而來,因此才有了“先有大運河,再有北京城”這句俗語。

材料準備好後,1417年,朱棣開始從南方調集大量能工巧匠,大興土木,興建宮城。

整座宮城是嚴格按照封建宗法禮製設計規劃的,前麵3個大殿為外朝,是皇帝處理政務的地方;後麵的宮殿群則為內廷,住著後宮嬪妃,是皇帝家庭生活之所。

“左祖右社”和傳統的陰陽五行學說,在這座建築中得到廣泛運用。依照我國古代的星象學說,紫微垣是天帝居住之處,天人對應,所以皇帝的宮殿應稱為“紫禁城”。“紫禁城”的名稱就是這樣來的。

如果說朱棣是北京故宮總設計師的話,那麼,實際負責修建北京故宮的人,就是一個叫“蒯祥”的建築工匠。

蒯祥是北京香山漁帆村人,他出身木匠世家,父親蒯福就是名匠,明洪武年間曾參加南京明宮城的建築營造。蒯祥從小聰明伶俐,心靈手巧,善於鑽研,能舉一反三,青年時便有“巧木匠”之稱。

在當時,到北京參與故宮修建的工匠中有一個香山幫,都是江蘇吳縣香山人或其門徒。他們往往擅長木工,其中又不乏出色的泥水匠、漆匠、石匠、堆灰匠、雕塑匠和彩繪匠等。蒯祥是香山幫匠人的頭領。

1417年,蒯祥接替父親,擔任“營繕所丞”,設計並直接指揮明宮城的營建工程。在當時,蒯祥的建築技藝已達到了爐火純青和巧奪天工的程度。

他精於尺度計算,又擅長榫卯技巧,還能雙手握筆同時在一根柱子上繪雙龍,“畫成合之,雙龍如一”,技藝嫻熟,出神入化。

在民間一直流傳著蒯祥的一個故事。據說建造皇宮時,緬甸國向明朝進貢了一塊巨木,朱棣下令把它做成大殿的門檻,但一個木匠不留神鋸錯了,短了一尺多。木匠嚇得臉色煞白,慌忙報告蒯祥。

蒯祥看了,讓那個木匠再鋸短一尺多,大家都很驚愕。之後,蒯祥就在門檻的兩端雕琢了兩個龍頭,再在邊上各鑲上一顆珠子,還搞了創新,讓門檻可以裝卸。皇帝見了十分高興,大加讚賞。這就是俗稱的“金剛腿”活門檻。

蒯祥很聰明,營建宮殿樓閣時,他隻需略加計算,便能畫出設計圖來,待施工完畢後,建築與圖樣大小尺寸分毫不差。蒯祥的建築造詣,得到極高評價,皇帝每每以“蒯魯班”稱之。

1436年至1449年間,蒯祥又受命營建乾清宮、坤寧宮和重建故宮三大殿工程。後來,蒯祥還參與了十三陵之一的裕陵興建,被任命為裕陵的總設計師。

蒯祥到了七八十歲老人的時候,他仍繼續發揮夕陽餘熱,俸祿到從一品,並參加了承天門的建造,承天門也就是天安門。

1481年春天,蒯祥在北京病逝。當時皇帝得到消息後,派人前去安排喪事,並將蒯祥當年的居住地和營造業工匠聚集的那條巷命名為“蒯侍郎胡同”。

[旁注]

牌樓 一種有柱門形構築物,一般較高大。舊時牌樓主要有木、石、木石、磚木、琉璃幾種,多設於要道口。牌樓曾作為多屆世博會中國館的門麵建築,吸引了世人的視線。

陰陽五行學說 是我國古代樸素的唯物論和自發的辯證法思想,它認為世界是物質的,物質世界是在陰陽二氣作用的推動下孕育而生、發展和變化;此學說認為木、火、土、金、水五種最基本的物質是構成世界不可缺少的元素。這五種物質互相滋生、相互製約,處於不斷的運動變化之中。

榫卯 在兩個木構件上所采用的一種凹凸結合的連接方式。凸出部分叫榫,凹進部分叫卯,這是我國古代建築和家具及其他木製器械的主要結構方式。

從一品 封建社會九品十八級官製中的第二等級。在明朝時期,官職主要有少師、少傅、少保、太子太師、太傅、太保、都督、同知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