滿漢藝術傑作——沈陽故宮1(1 / 3)

滿漢藝術傑作——沈陽故宮1

沈陽故宮,又稱“盛京皇宮”、陪都宮殿或留都宮殿等。它始建於努爾哈赤時期的1625年,建成於皇太極時期的1636年,後經康熙、乾隆皇帝不斷地改建、增建,形成了今日共有宮殿亭台樓閣齋堂等建築100餘座,屋宇500餘間,占地麵積達60000平方米的格局麵貌。

這是清王朝親手締造的第一座大氣莊嚴的帝王宮殿建築群,其濃鬱的滿族民族風格和我國東北地方特色,都是北京明清故宮所無法比擬的。

作為滿漢民族建築藝術融合得盡善盡美的範例,沈陽故宮既是我國最著名的曆史古跡和旅遊勝地,也是當之無愧的優秀世界文化遺產。

努爾哈赤建造皇宮

沈陽故宮作為清王朝初始時期曆史的實物見證,也是世上僅存的我國少數民族地方政權宮殿。誰設計並建造了沈陽故宮?

對於這個問題的答案,曆史上至今已有各種版本,雖各有依據,但至今沒人能夠確認。

曆史把我們帶回到1621年。這一年,清太祖努爾哈赤統率女真族部隊占領了遼寧省的沈陽和遼陽之後,為了鞏固其統治政權,由新賓縣遷都於遼陽,並在遼陽建立了東京城。

這對於當時的後金政權來說,無異於是一個重大的喜訊。因為有了自家的根據地,進可攻退可守,就算是與當時的明朝政府抗衡也不是沒有可能,就算是不搶奪大明的江山,也可以跟大明朝的皇帝談談議和條件,至少可以用馬匹、皮草之類的當地特產換一些糧食或者衣服之類的生活用品。

侯振舉作為一個已經歸順努爾哈赤旗下的一分子,為汗王努爾哈赤取得如此高的成就而感到高興。

侯振舉是山西省介休縣人,因為善於燒製陶瓷製品而深受汗王努爾哈赤的喜愛。為了表示衷心,侯振舉精心燒製了一批琉璃製品,專程進獻給努爾哈赤。

努爾哈赤雖貴為汗王,但是卻也沒見過這些精美的琉璃碗、琉璃盤,他高興地說:“你進獻來的這些琉璃碗、盤是非常好的東西,是對我們的發展有好處的東西。這些東西比金銀還值錢。金銀有什麼用,餓了也不能當飯吃,冷了也不能當衣服穿。還是你這個工匠燒製的東西有用,這些東西才是真正的寶貝。來人啊,給侯振舉升官,賞銀20兩。”

侯振舉一下子成了努爾哈赤眼中的紅人,他再接再厲,繼續為汗王努爾哈赤敬獻琉璃碗、琉璃盤以及綠釉燒製的瓦和盆。

1622年,侯振舉負責的缸窯嶺琉璃窯被努爾哈赤封為“禦窯”。由此,侯振舉的民窯便更名為皇瓦窯,成了汗王禦用官窯。

1625年春天,努爾哈赤突然決定把都城從遼陽遷往沈陽。並且,他們幾乎是在一夜之間就完成了這項不可思議的任務。

努爾哈赤為何如此“倉促遷都”?民間一直流傳著一些說法。

傳說,努爾哈赤深信“傳統風水學”,他按照風水先生的指點,在當時的東京城西南角修建娘娘廟;在東門裏修建彌陀寺;在風嶺山下修建千佛寺,想用3座廟把神龍壓住,以保龍脈的王氣。

但是,3座廟宇隻壓住了龍頭、龍爪和龍尾,城裏的龍脊梁並沒被壓住。於是龍一拱腰,就要飛騰而去,一直向北飛到渾河北岸。

努爾哈赤以為龍是奉天旨意,命他在龍潛之地再修造城池,於是一座新城便拔地而起,並將此命名為“奉天”。

又因為渾河古稱沈水,風水中有關陰陽的規定為:山的南麵為陽、北麵為陰,水的南邊為陰、北邊為陽,因為這座城位於沈水北麵,所以根據風水學說法,又把這座城命名為“沈陽”。

沈陽是明朝的遼東重鎮。在努爾哈赤選沈陽作為新都城的時候,它已經在女真人的掌握之中。沈陽地勢較平坦,人也不多,是中等城市,主要是地理位置優越,有著重要的軍事根據地的作用。

所以除了風水原因之外,沈陽的戰略地位,在努爾哈赤看來也是必須選擇為都城的一個因素。

長城之南,北京城裏有明朝皇宮紫禁城,努爾哈赤看著眼紅,因為自己貴為汗王,還沒有屬於自己的大型宮殿,這樣於顏麵上也說不過去。於是他決定自己也在沈陽城內修建一所屬於自己的皇宮紫禁城。

當努爾哈赤作出這個決定的時候,首先想到的人就是曾經給自己進獻琉璃缸、綠釉碗的侯振舉。侯振舉是能工巧匠,他燒製的琉璃製品天下一絕,於是侯振舉就作為沈陽故宮的設計者和建造者同眾多工匠一起開始努力地工作起來。

可惜努爾哈赤壽祿不夠長,剛決定蓋房子,就撒手人寰,1626年的秋天,努爾哈赤出師未捷身先死。他的死因也成為曆史上的一大謎案。

努爾哈赤死後,他的兒子皇太極成為汗王的繼承人。皇太極為了完成父親的遺願,繼續修建沈陽故宮。沈陽故宮修建共用11年時間才完成。

沈陽故宮建成於1636年,至1644年農曆八月年僅6歲的福臨決定遷都北京,這座昔日皇家宮殿才成為陪都的宮殿。

[旁注]

女真族 我國古代生活於東北地區的古老民族, 6至7世紀稱“黑水靺鞨”, 9世紀起始更名女真。直至17世紀初建州女真滿洲部逐漸強大,其首領努爾哈赤建立後金政權,至皇太極時統一女真各部,改女真族號為滿洲,後來滿洲人又容納了蒙古、漢、朝鮮等民族,逐漸形成了今天的滿族。

後金 建立於1616年,也叫後金汗國,是出身建州女真的努爾哈赤在滿洲建立的王朝,為清朝的前身。1616年,努爾哈赤在赫圖阿拉稱汗,國“金”或“大金”。史學界一般統稱為“後金”,與12世紀時的金相區別。

禦窯 解釋有兩種,一種是指常見官窯之中質量上乘的作品,過去燒造官窯通常一個品種上百件,完美無瑕的是皇室禦用。百餘件官窯作品中品相前十名的是禦窯。另一種禦窯的解釋是官窯中極為特殊的品種,比如說常見的乾隆賞瓶。官窯裏的特殊禦窯,有可能在一朝當中隻做一件。

努爾哈赤 (1559年~1626年),1559年出生於建州左衛蘇克素護部赫圖阿拉城。後是金政權的建立者,清朝的奠基人和主要締造者。努爾哈赤製定了厚待功臣的重要國策。對“開國元勳”,給予特別禮遇和優待,賜給大量人畜財帛,任為高官,封授爵職,聯姻婚娶,榮辱與共。

皇太極 (1592年~1643年),清太祖努爾哈赤第八子,母為側福晉葉赫那拉氏。1626年,繼位後金可汗,改年號為天聰,史稱“天聰汗”。他是第一位當大清皇帝的人,這是他個人權勢的升華,也是他父親努爾哈赤創建後金國以來的劃時代的飛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