滿漢藝術傑作——沈陽故宮3(3 / 3)

在這個空間層次當中,作為大內宮闕的正門,大清門是主體建築。以一個“門”的形式出現,既是候朝空間與常朝空間的樞紐,又對整個空間起到了控製的決定性作用 。

第二層院落是中路朝政空間的核心,這是這個序列的高潮部分,也是皇帝常朝的空間。

這重院落主要由大清門到北部的崇政殿 、東西兩側的飛龍閣 、翔鳳閣構成。另外還包括飛龍閣後的東七間樓、翔鳳閣後的西七間樓,緊臨崇政殿的東翊門、西翊門,崇政殿前月台等 。

中路的第三層院落現存有崇政殿、高台上與之同處中軸線上的鳳凰樓、分立院落兩側對稱布局的師善齋與協齋、日華樓與霞綺樓。根據原來滿族王府的形製,這重院落應該是原來皇太極王府的第一重院落,是整個王府空間的開端。

第四層院落也稱為“台上五宮”,是沈陽故宮中與前朝空間相對的“寢宮空間”,建於近4米的高台之上。 高台上的正門是鳳凰樓,院內一間正房4間廂房,它們分別是中宮清寧宮、東宮關雎宮、西宮麟趾宮、次東宮衍慶宮、次西宮永福宮。

在清寧宮的東西兩山牆外還有東西配宮。高台庭院東南角有索倫神杆。與中路前麵的三進院落相比,台上五宮的院落空間尺度大大縮小,建築形體趨於簡單,建築的尺度也更加的宜人,以適應居住功能的需要。

第五層的院落與前麵的四層重院落之間的差別是非常明顯的,可從兩個方麵反映出來。

首先,在功能方麵,第五層院落主要是專為後宮的帝後供應禦膳之用,屬於生活空間的配套附屬功能,在空間序列中的地位顯然不是很重要的角色。

其次,由於這重院落是配套附屬功能的院子,與中軸線上前四重院落的聯係並不密切 。

第五層院落及其北部區域有禦膳房、磨房、碾房、28間糧倉等。各房間在皇太極時期就已修建,在康、乾時期又對其進行了重修。在修建過程當中,盡量遵照原有建築的式樣建造。

此後,經過曆史的風雨洗禮,後來的院落格局、功能與舊製有了很大的改變。目前除28間的糧倉的位置基本保持原址外,其餘建築都已蕩然無存。

西路建築與中路的東、西所皆屬於沈陽故宮中的晚期建築,是乾隆又一次大興土木留下的成果。該建築群位於中路的西側,包括文化娛樂性質的齋堂殿閣160餘間。

西路布局始建於1781年,興建速度極快,至1783年,就全部造成。

整個西路組群分為兩大部分,一個是由嘉蔭堂、戲台、扮戲房 、轉角房組成的觀演部分;一個是由文溯閣、仰熙齋、碑亭和九間殿等組成的書院部分。兩部分南北並置,中間有一條通路與中路的西所相連。

[旁注]

大政殿 是沈陽故宮最早建成的大殿,位置在故宮東路最北麵居中,是清太祖努爾哈赤營建的重要宮殿,是盛京皇宮內最莊嚴最神聖的地方。

牌坊 又叫牌樓,是封建社會為表彰功勳、學業有成、為官清廉以及忠孝節義所立的建築物。也有一些宮觀寺廟以牌坊作為山門的,還有的是用來標明地名的。牌坊的樣子看起來像大門,宣揚封建禮教,標榜功德。

索倫神杆 是滿族特有的敬神的東西。傳說努爾哈赤曾經被烏鴉救過,為了感謝烏鴉的救命之恩,就會在祭祀的時候樹立這種高杆,上麵放上肉,給烏鴉吃。

禦膳房 專門為皇帝和後宮妃嬪製作食物的地方。禦膳房人數很多,每天都要給皇帝準備很多不同的飯菜和點心。皇宮內到底有多少禦膳房,尚無準確統計的數字。但是,在分布於這座皇城內大大小小的宮院裏,都有各自的禦膳房。

華表 華表是古代宮殿、陵墓等大型建築物前麵做裝飾用的巨大石柱,是我國一種傳統的建築形式。相傳華表既有道路標誌的作用,又有為過路行人留言的作用,在原始社會的堯舜時代就出現了。

大清門 是盛京皇宮,今沈陽故宮博物院的正門,俗稱午門,它是一座麵寬五間的建築,房頂滿鋪琉璃瓦,飾以綠剪邊,尤其是大清門山牆的最上端遍布琉璃裝飾。

[閱讀鏈接]

沈陽故宮自1625 年創建 ,作為清政權初建時的皇宮和定都北京後的陪都宮殿,使用287年,它不僅是清王朝曆史的真實見證,而且也是中華民族優秀的建築文化遺存。

新中國成立後,沈陽故宮受到了重點保護,1955年,成立了沈陽故宮博物館。1961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將沈陽故宮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6年,沈陽故宮博物館改名為沈陽故宮博物院。2004年7月1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第二十八屆世界遺產委員會批準了我國的沈陽故宮作為明清皇宮文化遺產擴展項目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1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