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朝古都——安陽1(1 / 3)

七朝古都——安陽1

安陽位於河南省最北部,地處南北交通要衝,東接齊魯,西倚太行,北瀕幽燕,南望中原,西部為山區,東部為平原。

安陽作為七朝古都,具有深厚的曆史文化積澱。據考古發現,早在25000年前的舊石器時代晚期,人類就在安陽留下了活動的遺跡,創造了著名的“小南海文化”。

自商王盤庚率領部族遷徙到安陽,相繼有三國時期的曹魏,十六國時期的後趙、冉魏、前燕,北朝時期的東魏、北齊等在此建都。

武丁為紀念亡妻建成婦好墓

相傳,在4500年前,顓頊帝和帝嚳帝在安陽境內建都。他們前承炎黃,後啟堯舜,奠定了華夏文明的根基,他們都是賢明的帝王,被後世尊為華夏人文始祖。

曆史上確定安陽建都的最早文字記載,據商都殷墟甲骨文考古發掘證實為我國商代時期。

在公元前1300年,商王盤庚率領臣民從山東奄,即今山東曲阜,遷都於殷,即今安陽市區小屯村,安陽遂為殷商國都。

安陽古都內現存的商都殷墟位於安陽市西北處,麵積約30平方千米,整個殷墟區大致分為宮殿區、王陵區、一般墓葬區、手工業作坊區、平民居住區和奴隸居住區,是我國第一個有文獻記載並為甲骨文和考古發掘所證實的商代都城遺址。

從殷墟的規模、麵積和宮殿的宏偉,出土文物的質量之精、之美、之奇、數量之巨,都可以充分證明它當時不僅是全國,而且是東方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商滅亡後,這裏逐漸淪為廢墟。

作為商代晚期的國都,殷墟依托洹河,地理位置優越,形成了以宮殿宗廟區為中心的環形、分層、放射狀分布的總體規劃形式,體現出了一個高度繁榮都城的宏大氣派。

瀕河而建的殷墟宮殿建築以土木為主要建築材料,形製多樣,對我國古代的宮殿宗廟建築產生了重要的影響。以宗族為單位的民居,成片分布,並鋪設了陶製排水管道。其聚族而居、聚族而葬的形式,一直延續至今。

12座王陵大墓和數量驚人的人殉、犧牲則組成了我國目前已知最早的、最完整的王陵墓葬群,代表了我國古代早期王陵建設的最高水平。

除了古老的商都殷墟之外,我國後人還在安陽所轄內黃縣城東南30千米處,發現了古人為了紀念上古時期三皇五帝中高陽氏顓頊和高辛氏帝嚳而修建的兩座皇陵,稱為二帝陵,又稱高王廟。距今約有4500年的曆史。

二帝陵始建年代不詳。它坐北麵南,占地350多平方米。沿著主軸線有禦橋、山門、祭拜殿和陵塚等建築。由於清代一場鋪天蓋地的沙塵暴的掩埋,東側的建築群至今未能全部清理出來。墓塚位於鮒鰅山之陽,東為顓頊陵,西為帝嚳陵。

二帝陵的圍牆東西長160多米,南北寬66米,陵墓至大殿有三條甬道,甬道為磚石所砌。大殿在半山腰,殿內有曆代碑刻40多通,院內共有元、明、清曆代禦祭碑碣165通,其中一通是元代重修記事碑。從山上走下,山門右側有一眼宋代磚井,至今井水甘甜可口。站此遠眺,可見禦橋。

公元前1250年,殷商的第二十二任皇帝武丁登基。

武丁即王位後,提拔傅說執政。傅說原為刑徒,被武丁發現,加以重用。武丁還任用甘盤為大臣,以此二人“接天下之政,治天下之民”,力求鞏固統治,增強國力,使商王朝得以大治。

在武丁的統治下,商王朝的經濟推向極盛,他也因此被稱作“中興之王”,後人又稱他為武丁大帝。

這位武丁之所以在統治期間,取得了很好的政績,一方麵源於他會用人,另一方麵還源於他有一個好妻子。

商王武丁的妻子名叫婦好,她是我國曆史上第一位有據可查的女將軍。她的名字叫“好”,“婦”則是一種親屬稱謂,而她的另一個稱號是“母辛”。

當年,武丁通過一連串的戰爭將商朝的版圖擴大了數倍,而為武丁帶兵東征西討的大將就是他的王後婦好。

婦好死後,武丁不循皇家禮俗,厚葬婦好於宮殿之側,為祭祀婦好,武丁又在其墓地上建造看宗廟建築,甲骨卜辭稱其為“母辛宗”的享堂。

這座為婦好興建的陵墓保存至今,後人稱它為“婦好墓”。該墓地位於河南省安陽市境內,是我國現存唯一能與甲骨文相印證而確定其年代與墓主身份的商王室墓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