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座墓地為長方形豎穴,南北長5.6米,東西寬4米,深8米。墓室上部有一與墓口大小相似的夯土房基,是用於祭祀的建築。
墓內有二層台和腰坑,東、西兩壁各有一個長條形壁龕。葬具為木槨和木棺,槨長5米,寬3.4至3.6米,高1.3米。槨室在潛水麵下,大部塌毀,棺木也已腐朽,從殘跡可知曾多次髹漆,其上還附有一層麻布和一層薄絹。
墓室有殉葬者16人,其中4人在槨頂上部的填土中,2人在東壁龕中,1人在西壁龕中,1人在腰坑中,8人在槨內棺外。另外還殉狗6隻,1隻在腰坑中,餘均埋在槨頂上部。
婦好墓雖然墓室不大,但保存完好,隨葬品極為豐富,有不同質料的隨葬品1928件,有青銅器、玉器,寶石器、象牙器、骨器、蚌器等。
其中,最能體現殷墟文化發展水平的是青銅器和玉器。青銅器共468件,以禮器和武器為主,禮器類別較全,有炊器、食器、酒器、水器等。多成對或成組,婦好銘文的鴞尊、盉、小方鼎各一對,成組的如圓鼎12件,每組6件,銅鬥8件,每組4件。司母辛銘文的有大方鼎、四足觥各一對。其他銘文的,有成對的方壺、方尊、圓斝等,且多配有10觚、10爵。
這些青銅器中,刻有銘文的銅禮器有190件,其中鑄“婦好”銘文的共109件,占有銘文銅器的半數以上,且多大型重器和造型新穎別致的器物。
此外,還有貝6800餘枚和海螺兩枚,分別放在棺槨內和填土中。填土中有陶爵、石磬、象牙杯、玉臼、石牛、骨笄、箭鏃等,槨內放置大量青銅禮器,棺內則主要放置玉器、貝等飾物。
這些精美絕倫的隨葬品,反映了商代高度發達的手工業製造水平,為我國後人研究古老的殷商文化提供了重要的依據。
[旁注]
人殉 用活人為死去的氏族首領、家長、奴隸主或封建主殉葬。人殉是階級對抗的產物,也是一種殘忍而野蠻的宗教行為,它出現於原始社會末期,盛行於奴隸製時代。殉葬者多是死者的近親、近臣和近侍,以及戰爭中的俘虜等。在階級出現的時代裏,人殉成為一種廣泛流行的古代喪葬儀式。
犧牲 我國古代指祭祀或祭拜用品。供祭祀用的純色全體牲畜或者供盟誓、宴享用的牲畜。供祭祀用的純色全體牲畜中色純的稱為“犧”,體全的稱為“牲”,後來泛指供盟誓、宴享用的牲畜及其他動物所作的祭品。
腰坑 墓葬習俗,始於我國新石器時代晚期。在北方地區的商和西周時期,這一葬俗文化極為流行,東周時期逐漸衰弱,戰國以後消失。總的來看,墓葬設置腰坑在殷周時期比較盛行,但從春秋晚期開始逐漸減少。晚期到秦漢時還有少量腰坑墓外,以後都不再設置腰坑。
銘文 銅器研究中的術語。本指古人在青銅禮器上加鑄銘文以記鑄造該器的原由、所紀念或祭祀的人物等,後來就泛指在各類器物上特意留下的記錄該器物製作的時間、地點、工匠姓名、作坊名稱等的文字。
武丁 姓子,名昭,是我國商朝第二十三位國王,著名軍事統帥。他是商王盤庚的侄子,父親是商王小乙。廟號為高宗。他在位時,攻打鬼方,任用賢臣傅說為相,妻子婦好為將軍,商朝再度強盛,史稱“武丁中興”。
鼎 古代烹煮用的器物,一般是三足兩耳。一般來說鼎有三足的圓鼎和四足的方鼎兩類,又可分有蓋的和無蓋的兩種。鼎是最重要青銅器物種之一,是用來烹煮肉和盛貯肉類的器具。三代及秦漢延續2000多年,鼎一直是最常見和最神秘的禮器。
[閱讀鏈接]
關於婦好和她的陵墓,以及武丁的故事,都是從婦好墓中挖掘出來的甲骨文中的記載得出的。但是由於這些甲骨文的年代不同,為此,關於婦好墓中的主人和墓葬年代的問題,主要有兩種意見:
一種認為墓主人婦好是第一期甲骨卜辭中所稱的“婦好”,即武丁的配偶,廟號稱“辛”,乙、辛周祭祀譜中稱為“妣辛”,死於武丁晚期。
另一種則人認為,墓主人婦好是三四期甲骨卜辭中的“婦好”,即商朝的第二十七位皇帝康丁的配偶“妣辛”。
紂王命人修建首座國家監獄
商代末期,商朝的最後一位帝王紂王為鞏固自己的統治,在安陽的湯陰縣城北的羑裏城建造了世界最早的國家監獄羑裏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