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朝古都——安陽1(3 / 3)

這時,商朝西陲的一個諸侯國領袖周文王姬昌因廣施仁德,禮賢下士,發展生產,深得人民的擁戴。這件事被商紂王聽說後,他非常地不高興,便將周文王囚禁在了羑裏城。

周文王被囚後,在羑裏城潛心治學,將伏羲的先天八卦推演成六十四卦並係以卦爻辭,提出“剛柔相對,變在其中”的富有樸素辯證法的觀點,完成了《周易》這部千古不朽的著作。

《周易》以占筮的形式推測自然和社會的變化,內容幾乎涵蓋了人類社會的全部內容,被譽為“群經之首”。羑裏城由此成為風靡全球的周易發祥地,以其博大精深的文化內涵而名揚海內外。

後來,人們為了紀念周文王,就在他曾經被囚的羑裏城上建起了文王廟。文王廟坐北朝南,主要建築有演繹坊、山門、大殿、拜殿、演繹台、洗心亭、玩占亭、吐兒塚,還有禦碑、文王易碑和岣嶁碑等。

這羑裏城和文王廟一直保存至今,位於河南安陽市湯陰縣地區。

羑裏城遺址,是一片高出地麵3 米多的土台,南北長105米,東西寬103米,麵積達萬餘平方米。台上有文王廟,坐北向南,古柏蒼翠。現存建築有演易坊、山門、周文王演易台、古殿基址,還有《周文王羑裏城》、《禹碑》、《文王易》等碑刻十餘通,這對我國研究《周易》和曆史、書法,具有重要的史料價值。

文王廟建在羑裏城遺址之上,坐北朝南,現存建築是1542年重建。

在城台的南下端,建有青石牌坊一座,上鐫楷書大字“演易坊”。山門前兩側,各有碑石一通。西側巨碑上刻“周文王羑裏城”6個如鬥大字。東側方碑,則是著名的“禹碑”,又作《岣嶁碑》。上麵寫著77字,其書法非符篆,又非繆篆,頗為奇特。

拾級而上,山門巍峨屹立。參天的古柏布滿了廟院。院內西側便是演易台,相傳這裏是西伯姬昌被囚演易之所。上下兩層,均是3間,樓高13米,建在1米多高的磚石台基上。門額上陽鐫“演易台”3字。

林立在廟院中的碑刻,均是明清以來的帝王、文武官員以及文人學士頌揚文王的詩、賦、篇章。其中最為引人矚目的是《文王易》碑,上鐫《周易》64卦及其釋卦辭文,是研究《周易》的重要實物資料。

此外,在羑裏城的遺址中,還是一處蘊含豐富的龍山至商周時期的文化遺址,厚達7米的文化層斷麵清晰依稀可見遠古時期人們居住、生活的情景。此遺址已被列為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旁注]

六十四卦 《周易》裏的“六十四卦”,圖像上是由兩個八卦上下組合而成。按照一定的規律演化。在陰陽的變化中,闡述哲學思想。對我國傳統文化,具有相當程度的影響和指導。

符篆 通常表現為符號、圖形,指記錄於諸符間的天神名諱秘文,一般書寫於黃色紙、帛上。符篆據說是天神的文字,是傳達天神意旨的符信,用它可以召神劾鬼,降妖鎮魔,治病除災。

繆篆 漢代摹製印章用的一種篆書體。王莽六書之一。形體平方勻整,饒有隸意,而筆勢由小篆的圓勻婉轉演變為屈曲纏繞。具綢繆之義,故名。清代則將漢魏印采用的多體篆文統稱為“繆篆”,也稱“摹印篆”。

演易台 羑裏城的演易台位於文王廟大殿右後側,是文王被囚期間,推演“六十四卦”和創作《周易》的地方。台上有文王正在推演《周易》的塑像。塑像形象地反映了文王當年被囚時精心推演《周易》的情形。

姬昌(公元前1152年~公元前1056年), 周文王,即殷商西伯,又稱周侯,周季曆的兒子,姬姓,名昌。先秦時期貴族有姓有氏,男子稱氏、女子稱姓。故周文王雖姬姓,卻不叫姬昌。姬昌一說在東漢時期成型。傳說他在羑裏根據伏羲氏的研究成果繼續演繹易經八卦。

[閱讀鏈接]

據說,周文王姬昌在羑裏城裏被關了7年。後來,他的臣子閎夭等人為營救文王出獄,找來很多美女、寶馬、珠玉獻給紂王。

紂王見了非常高興地說:“僅此美女就足夠了,又何必還要獻出這麼多的寶物呢!”

於是便下令赦免了文王出獄。並賞給他弓、矢、斧、鉞,授權姬昌討伐商朝那些不聽命的諸侯。這就是我國曆史書中說的文王“羑裏之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