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朝古都——安陽2
古都內外寺院和佛塔的興建
安陽地處中原,宗教的產生和傳入較早。早在368年佛教傳入安陽後,當地就在城西麻水村修建了古城的第一座寺院龍岩寺。後來,由於戰火,這座寺院到已不複存在。
南北朝時期,東魏孝靜帝定都安陽城以北的鄴都城,並大興佛教,在東魏境內大建寺院。
這時的安陽地區為鄴城的陪都,受東魏大興佛教的影響,安陽市西南25千米處的寶山山穀之中,修建起了寶山寺。
寶山寺又名靈泉寺,為東魏高僧道憑法師所創。寺院周圍八山環抱,狀若蓮台。
後來,隋朝建立後,開國皇帝隋文帝楊堅不僅為寶山寺禦題了寺名“靈泉禪寺”,還詔請寺僧靈裕法師到長安,封靈泉寺為全國最高僧官“國統”,統管全國寺院僧尼。曆史上,靈泉寺號稱“河朔第一古刹”。
不過,由於修建年代的久遠,到現在為止,此寺早已被毀,寺內隻剩精美的唐代九級石塔一對,隋獅一對,唐碑3通。寺院東西兩山計有石窟247座,是我國現存規模最大、時代最早、延續時間最長的摩崖浮雕塔林,具有極高的曆史、藝術價值。
從隋唐到五代,安陽佛教處於興盛時期,道教也有很大發展。
到了隋朝,由於隋文帝從小是被尼姑養大的,所以當他當上皇帝後,他帶動大家信仰佛教,並命人在中原大地上大建寺院。在這一時期,安陽城內西北處修建了著名的寺院天寧寺。
不過,這座天寧寺最終成為安陽城的重要古跡源於在寺院旁邊的一座佛塔。
這座佛塔名為天寧寺塔,據說始建於五代十國的後周太祖郭威時期。
此塔現在位於安陽市中心,坐落在一個高達二公尺的磚砌台基上,塔高38.6米,周長40米,平麵為八角形。天寧寺塔七層蓮花座下依平台,托承塔身。
塔頂為高10米的塔刹,寬敞的塔頂平台可容納200多人。其浮屠五級上有平台,下有圈門,每層周圍有小圓窗。塔身五層八麵,層層出簷,頂大底小,形若傘狀。塔身底層的四正麵有雕塑精致的園券門,門頂用磚雕刻有 “二龍戲珠”。
天寧寺塔為磚木結構,以磚砌為主,塔的最下層塔身較高,立於蓮花座之上。塔的八麵壁上分別飾有直欞窗、園券門和佛畫故事磚雕,其刻工細致,形象逼真,造型動人。最下麵的是塔基,塔基上是一個圓形蓮花座,蓮瓣共七層,上下交錯,左右舒展,上承塔身,下護塔基,把塔裝飾得更為美麗。
這種平台、蓮座、遼式塔身、藏式塔刹的形製,世所罕見。再加上塔身下部8根盤龍柱之間,極其精美的佛教故事浮雕,曆代名人登臨後都讚歎有加。
為此,後來,該塔成為安陽城的重要標誌。作為代表安陽古都文風的象征,天靈寺塔又名為“文峰塔”。
但是,這座文峰塔卻並不是安陽地區的第一座佛塔,那麼,第一座佛塔,又是哪一座呢?
這便是始建於唐代德宗年間,素有我國“第一華塔”之稱的修定寺塔。
此塔位於安陽市西北約35千米清涼山東南麓,也稱為“唐塔”。因其門楣上鐫刻著三世佛,故又稱“三生寶塔”。修定寺塔建造藝術極其罕見,係單層方型浮雕磚舍利塔。因塔身表麵遍塗一層橘紅色,因此也叫作紅塔。
塔身呈正方形,通高約16米,由塔基、塔身、塔頂三部分組成。全塔遍嵌高浮雕磚,僅塔身就使用了模製菱形、矩形、三角形、五邊形以及直線和曲線組合的各型製雕磚。
塔的四麵裝有馬蹄形團花角柱,兩側加滾龍攀緣柱。上簷外挑,形成雨棚,凹腰葫蘆飾為頂蓋,其裝飾麵積達300多平方米,無一處空白,遠看其外貌如一頂坐北朝南華貴的方轎。這種佛、道的大融合體現了唐代文化中外交融、兼收並蓄的特點,是我國古代塔中的珍品。
在這座佛塔的旁邊,還有因塔而命名的一座寺院修定寺。整個寺院布局坐北朝南,有三重院落,主要殿堂有:天王殿、大佛殿、二佛殿及鐵瓦殿,四座大殿排列得錯落有致。著名的修定寺塔就在天王殿與鐵瓦殿之間。
除了修定寺和修定寺塔之外,在安陽地區,還有城隍廟、明福寺、豐安觀音堂、廣濟寺、郵亭寺、觀音禪院、王招寺和碧霞寺等,這些寺院有的已經不存在,有的還有遺址。
其中,最為著名的是安陽城隍廟,又名彰德府城隍廟、威靈公廟,現在古跡位於安陽文峰區鼓樓東街。
彰德府城隍廟坐北朝南,占地麵積6773平方米,建築麵積2792平方米。布局為四進院落、五座大殿。每院以大殿為主體,配有左右對稱的廊房或配房,後院東側有三座道房,前院有牌樓、照壁、判池,中軸線上為五座大殿。
屋頂有硬山式、懸山式、歇山式,屋簷分單簷和重簷結構。布局結構嚴謹,建築材料均為木質結構,青磚牆麵,方磚地麵,草白玉簷石,琉璃瓦頂。為安陽市現存規模最大、保存較為完好的明清時期的宗教建築與禮製建築群。
彰德府城隍廟的建築,基本保持原貌,為研究我國古代建築藝術和道教的發展,提供了可靠的實物資料。
[旁注]
道憑 道憑法師,生於姓韓的貧苦農民家庭。12歲因生活所迫,在其父親的帶領下,往麵步行數十裏,到貴鄉縣邵寺削發為僧,法號道憑。
郭威 字文仲,小名“郭雀兒”,五代後周的建立者。郭威即位後,減輕賦稅,削減嚴刑峻法,任用賢臣,君臣合力,逐漸改革了一些弊政,使北方地區的經濟,政治形勢漸漸趨向好轉。郭威在五代十國時期,是一個清廉勤政的皇帝。
券門 古代由於平時有許多士兵是守在城下的,一旦有戰事發生,就要登城參加戰鬥,所以在長城內側每隔不遠就建有一個圓拱形小門,稱作“券門”,有石階通到城牆頂上。
天王殿 又稱彌勒殿,是佛教寺院內的第一重殿,殿內正中供奉著彌勒塑像,左右供奉著四大天王塑像,背麵供奉韋馱天塑像,因此得名。天王殿最初多見於淨土宗寺院,我國禪宗本不供彌勒,但兩宋之後我國佛教出現禪淨雙修的局麵,天王殿開始出現在大部分寺院裏。
懸山式 常見古建築屋頂的構造方式之一。屋麵有前後兩坡,而且兩山屋麵懸於山牆或山麵屋架之外的建築,稱為懸山式建築。懸山建築稍間的檁木不是包砌在山牆之內,而是挑出山牆之外,挑出的部分稱為“出梢”,這是它區別於硬山的主要之點。
東魏孝靜帝 (524年~552年),元善見,鮮卑族,孝文帝的曾孫,清河文宣王元亶的兒子。元善見文武雙全,從容沉雅,有孝文風。534年,元善被立為皇帝,即位於鄴城東北,改元天平,東魏正式建立,他當時年僅11歲。550年,高洋迫帝禪位於己,改國號“齊”,東魏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