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朝古都——安陽2(2 / 3)

[閱讀鏈接]

關於安陽文峰塔的建造時間存在兩種說法。一種說法是《安陽縣誌》上記載建於952年。另外一種說法認為文峰塔建於1065年,這在明成化年間的《河南總誌》中有述。那麼這兩種說法那一種更為確切呢?這要從塔開始說起。

漢明帝時佛教傳入洛陽,他死後,葬於西北的顯節陵,內建一印度式塔。這個時期的佛塔具有明顯的印度氏造型風格。

唐朝時,佛塔多不設基座,塔基本都是四邊形,而到了五代時期,塔已經過度到了六邊形和八邊形了。

在南北朝時期,河南嵩山嵩嶽寺塔是保存至今的最早的一座磚塔。這座佛塔和文峰塔屬於同一風格。為此,人們認為,安陽的文峰塔建於後周太祖郭威時期的可信度更高一些。

南宋時為紀念嶽飛建嶽飛廟

時間推移到了12世紀初,1103年的一天,在我國的安陽湯陰縣菜園鎮程崗村裏,出生了一位男孩。這位男孩後來成為了湯陰人民的驕傲。他便是我國曆史上著名的抗金英雄嶽飛。

嶽飛,字鵬舉,從16歲起開始從軍,32歲時當上了節度使,並在後來先後出任太尉、宣撫使、樞密副使等職。在他任職期間,他曾四次舉兵北伐,出師中原,收複鄭州、洛陽等失地,大破金兵於郾城。

1142年,嶽飛被奸臣所害,最後含冤而死,後人為了紀念他,便在安陽湯陰縣城內建成了一座廟宇,取名精忠廟,又名嶽飛廟,也稱“宋嶽忠武王廟”。

安陽湯陰縣內現存的嶽飛廟是明景泰元年,即1450年重建。曆代曾多次作修葺,增建,至今占地6400餘平方米,共有六進院落、殿宇建築100多間。

嶽飛廟坐北朝南,外廊呈長方形。臨街大門為有名的精忠坊。精忠坊使用了6根木柱子,托起了5架房頂,古建築學上有個說法,稱之為“三間六柱五樓不出頭”,實屬建築奇品。坊之正中陽鐫明孝宗朱佑樘賜額“宋嶽忠武王廟”。

精忠坊兩側的牆上書有“忠”、“孝”兩個1.8米高的大字,書寫者乃明代萬曆年間彰德府的推官張應登。

過精忠坊為山門,坐北朝南,三開間式建築,兩側扇形壁鑲嵌有滾龍戲水浮雕,門前一對石獅分踞左右。

山門簷下一排巨匾,上書“精忠報國”、“浩然正氣”、“廟食千秋”,是後世書法家的手筆。

山門對麵為施全祠,內塑後來刺殺秦檜慘遭殺害的忠臣施全的銅像。前石階下是5具十分搶眼的鑄鐵跪像,他們就是當年殘害嶽飛的奸臣秦檜及老婆王氏、張俊、王俊、萬俟。在這五具跪像的後麵,施全手舉寶劍,怒目圓瞪,鎮壓著這些遭人唾棄的敗類們。

嶽飛廟的建築很別致。精忠坊麵西,而廟裏主體建築是坐北朝南的。拾級而上,越過掛滿曆代名人書丹匾額的山門,就是一處碑林。這裏的規模雖不及西安的碑林,但是真、草、隸、篆書體皆備,其中也不乏乾隆、光緒、慈禧等人的墨跡。

嶽飛廟的正殿麵闊五間,進深三間,高10米,綠色琉璃瓦頂,整體建築巍峨莊嚴,氣勢恢弘。大殿門楣數塊巨匾“百戰神威”、“乃文乃武”、“忠靈未泯”、“乾坤正氣”。

其中,“百戰神威”和“忠靈未泯”分別為清光緒皇帝和慈禧太後所題。正殿之內的嶽飛塑像頭戴帥盔,金盔金甲,輕靴戰袍,手握寶劍,既有文官的氣質,又有武將的威嚴。上懸嶽飛手書“還我河山”,字裏行間,充溢著嶽飛“精忠報國”的正氣與神采飛揚的英姿。

此外,嶽飛廟裏還有幾間廂房,分別是供奉嶽飛長子嶽雲的嶽雲祠,供奉嶽飛次子、三子、四子、五子的四子祠,供奉嶽飛孫子嶽珂的嶽珂祠,供奉嶽飛女兒嶽孝娥的孝娥祠和嶽飛部將張憲的張憲祠。

其中最引人注目的當然是賢母祠。據說,嶽飛24歲那年,金軍再次侵犯中原。嶽家家境貧寒,又有妻室兒女,嶽飛向母親提出要再次從軍。嶽母深明大義,毅然擔起了家庭的重擔,送兒子嶽飛上戰場。臨行之時,這位偉大的母親親手在嶽飛的背上刺下了“盡忠報國”4個大字,激勵兒子為國盡忠。

嶽母刺字的故事流傳數百年來,教育與激勵了一代又一代中華兒女,為民族的自由解放而英勇獻身。

[旁注]

張應登 字玉車,四川省內江縣人,進士出身。1585年,就是明代萬曆十三年冬,他擔任彰德府推官兼林縣知事。張應登學識較深,為官清正,執法嚴明,為百姓稱道。

嶽雲 嶽飛的長子,我國曆史上少有的少年傑出英雄。他慷慨忠勇,頗有父風,在反抗金兵侵略戰鬥中屢立奇功,百戰百勝。卻於紹興十一年除夕和父親嶽飛及部將張憲一起慘遭殺害,死時年僅23歲。

嶽珂 南宋文學家。字肅之,號亦齋,晚號倦翁。嶽飛的孫子,嶽霖的兒子。1217年,出知嘉興。後為承議郎、江南東路轉運判官、除軍器監、淮東總領。1227年,為戶部侍郎、淮東總領兼製置使。

嶽飛 (1103年~1142年),字鵬舉,北宋人。我國曆史上著名的戰略家、軍事家。嶽飛在軍事方麵的才能則被譽為宋、遼、金、西夏時期最為傑出的軍事統帥,同時又是兩宋以來最年輕的建節封侯者、連結河朔之謀的締造者。

[閱讀鏈接]

在嶽飛廟正殿前方的神道上,還有一座富麗堂皇的禦碑亭,但是亭子裏卻不見有碑。那麼,這塊兒禦碑是哪位皇帝禦筆親提的?碑又到哪裏去了?

他就是風流天子乾隆。1750年秋,清高宗弘曆巡視嵩山返京路過湯陰嶽飛廟,在拜謁嶽飛後,由衷地寫下了一首七言律詩加以讚頌。按理,碑亭不應建在神道正中,但封建社會皇權至上,所以破例。

後來,人們把乾隆詩碑移到了山門外的東側。

清末兩廣巡撫建成馬氏莊園

清朝末年,我國兩廣巡撫馬丕瑤在自己的故鄉安陽西蔣村修建一座漂亮的建築群作為自己的家園,這座建築群被人們稱為馬氏莊園。

這莊園的主人馬丕瑤是安陽縣西蔣村人,1862年進士。他為官30多年,勤政務實,政績卓著,深受百姓愛戴和朝廷信賴,為此,百姓稱呼他為“馬青天”,光緒帝也褒獎他為“鞠躬盡瘁”、“百官楷模”。

在馬丕瑤退休後,為了光大自己的家族,他命人在自己的家鄉修建了馬氏莊園。

這座莊園建於1885年,前後營建了50多年,建成後,占地麵積為20000多平方米,建築麵積達5000多平方米,被譽為“中原第一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