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朝古都——開封1
開封位於河南省東部,是我國八大古都和國務院首批公布的24座曆史文化名城。開封簡稱汴,有“十朝古都”、“七朝都會”之稱。
在我國的曆史上,開封曾被稱為大梁、汴梁、東京和汴京等。曆史上曾先後有魏國、後梁、後晉、後漢、後周、北宋和金7個王朝建都於開封。
開封城市格局形成較早,古城風貌濃鬱,北方水城獨特,有著悠久的曆史文化。自北宋以來,開封就享有戲曲之鄉、木版年畫之鄉、汴繡之鄉、菊花之鄉和盤古之鄉的美譽。
從儲糧倉城演變而來的古都
開封是我國的一座著名古都,位於河南省鄭州市以東的黃河中下遊南岸,北依黃河,南接黃淮平原,東臨華東諸省。
這座古老的城市古稱汴梁、汴京、東京,簡稱汴,是我國七大古都之一,先後有戰國時的魏,五代時期的後梁、後晉、後漢、後周以及北宋和金朝都定都於此。所以開封素有七朝都會之稱。
據考古發掘,在開封的萬隆崗遺址中有石鐮、陶器等新石器時代的遺物。在尉氏縣縣城西南的斷頭崗也發現了一處新石器早期裴李崗文化遺址,相繼發掘有石器、陶器以及人骨和獸骨等。
這些考古發掘證明,早在五六千年前,在開封就已經有了人類活動。
不過,關於開封城的建立和命名,卻要從春秋和戰國時期說起。
春秋時期,開封境內先後有建有“儀邑”和“啟封”兩座古城。“儀邑”是開封曆史上有記錄以來最早的名字,是衛國的一座小城,建在大湖蓬澤以北,而啟封城是後來鄭莊公建在大湖蓬澤以南的儲糧倉城,取“啟拓封疆”之意,定名“啟封”。
戰國時期,七雄爭霸中原。地處關中的秦國不斷強大。為躲開秦國的威脅,原建都於山西安邑的魏國,於公元前364年遷至“儀邑”,並築“大梁”城。這是開封有明確曆史記載的第一次建都。
大梁城比現在的開封古城略大,位於現存開封城的西北部。魏國遷都大梁之後,引黃河水入圃田澤即今鄭州圃田開鑿鴻溝和引圃田水入淮河。水利即興,農業、商業得到極大發展,日趨繁榮。大梁遂發展為中原商業都會,人口達30多萬。
秦國統一六國後,大梁城被毀。同時,秦國實行郡縣製,大梁作為敗亡國的國都被降為“浚儀縣”,從此,大梁降為一般郡縣城市。
公元前168年,梁孝王劉武先定都啟封,後遷商丘。他在啟封築規模宏大的梁園即今開封市東南方,綿延數十裏。
到了西漢時,漢武帝名字叫劉啟,為了避漢文帝名字的諱,就把啟封的“啟”改成了“開”,因為啟和開是同義詞,這便是最早“開封”的由來。從漢文帝開始,開封這個名字便一直延續至今。
悠久的曆史,深厚的文化積澱,使開封享有七朝都會、文化名城之盛名。在現存的開封古都內,至今還保存著從遙遠的春秋和戰國時期遺留下來的名勝古跡,這就是古都開封著名的禹王台。
禹王台,又名古侯台,位於開封城外東南約1500米處。現存地址已經開辟為禹王台公園。
園內原有一土台,風景幽雅,綠樹成蔭。相傳春秋時,晉國大音樂家師曠曾在此吹奏樂曲,故後人稱此台為“吹台”。
後來,因開封屢遭黃河水患,為懷念大禹治水的功績,1523年,人們在吹台上建造了座禹王廟,廟內塑有高大的禹王像,東西兩個配殿安放著師曠及李白、杜甫、高適三位詩人的塑像。禹王廟後改名禹王台。每年4月開封禹王大廟會都在此舉行,熱鬧非凡。
此外,在禹王台公園的西側,還有一座長約百米自然形成的寬闊高台,因附近原來居住姓繁的居民,故稱為繁台。
北宋時期,每當清明時節,繁台之上晴雲碧樹,殿宇崢嶸,已經是一片早春的景色,是開封城內居民郊遊踏青的最佳地點。
北宋詩人石曼卿來此地春遊時寫詩雲“台高地回出天半,了見皇都十裏春”。他用古詩讚美在繁台春遊時,還能欣賞到北宋皇都春天的景色。
於是,著名的汴梁八景之一的“繁台春色”也由此而得名。
[旁注]
五代 五代十國簡稱五代。唐朝滅亡之後,在中原地區相繼出現了定都於開封和洛陽的後梁、後唐、後晉、後漢和後周5個朝代以及割據於西蜀、江南、嶺南和河東等地的十幾個政權,合稱五代十國。五代並不是一個指朝代,而是指介於唐宋之間的一個特殊的曆史時期。
衛國 西周王朝的諸侯國。周武王滅商後,賜同母弟封康邑,史稱康叔封 ,後又將原來商都周圍地區和殷民七族封給康叔封,讓康叔遷徙至殷商故都,建立衛國,定都朝歌即今河南鶴壁市淇縣。秦滅六國時,衛國因為弱小而得以保存。
關中 又稱關中平原,地處陝西省中部。西起寶雞大散關,東至潼關,南接秦嶺,北到陝北黃土高原,號稱“八百裏秦川”,是我國重要的商品糧產區。
郡縣製 指對我國古代實行的中央集權體製下,郡、縣二級政權的地方行政製度的總稱,郡、縣長官均由朝廷任免,代表皇帝或國王對地方進行管理。秦統一後郡縣製遂遍行於全國,漢繼秦製,比秦更為嚴整。
大禹 姒姓夏後氏,名文命,字高密,號禹,後世尊稱大禹。夏後氏首領,傳說是帝顓頊的曾孫,黃帝軒轅氏的第六代玄孫。相傳禹治黃河水患有功,受舜禪讓繼帝位。禹是夏朝的第一位天子,因此後人也稱他為夏禹。
[閱讀鏈接]
現今禹王台公園內的主要景點有:紀念師曠的古吹台;康熙親書“功存河洛”牌匾的禦書樓和乾隆禦碑亭;為紀念李白、杜甫、高適三位大詩人登吹台吟詩作畫而建的“三賢祠”;紀念大禹治水的禹王殿;紀念37位治水功臣的“水德祠”等。
園內古樹參天,奇樹佳卉,亭廊樓閣,風光旖旎。登臨其間,令人遊目騁懷而心曠神怡。“梁園雪霽”、“吹台秋雨”,從明清至今被譽為著名的汴梁八景之一。
林木茂盛、環境幽雅的禹王台公園現已成為古都開封的一處主要瀏覽勝地,是名副其實的千古名園。
北齊時期始建著名佛教寺院
公元534年,東魏孝靜帝設置“梁州”,以浚儀為州治,管轄陳留、開封和陽夏三郡。
幾年後,北齊文宣帝高洋占領了汴州,為了宣揚自己的“建國”之功,文宣帝分別於555年和559年,在“汴州”興建了著名的“建國寺”和“獨居寺”。
這是開封古都最早佛教文化的傳播,這對後來的東京文化的勃興做了前期的準備。
其中,“建國寺”的舊址原為魏公子無忌信陵君的故宅。文宣帝在此修建的“建國寺”,後來毀於戰火。
701年,僧人慧雲來到汴州,托辭此處有靈氣,即募化款項,購地建寺。動工時,大家從此地挖出了北齊建國寺的舊牌子,為此,為新建的寺院命名為“建國寺”。
712年,唐睿宗李旦為了紀念他由相王即位當皇帝,遂欽賜維修建國寺,為寺廟更名為“相國寺”,並親筆書寫了“大相國寺”的匾額。
開封古都現存的大相國寺位於開封市中心,著名的“相國霜鍾”指的就是此寺院裏的銅鍾。
據載,鍾樓內所懸銅鑄大鍾一口為1768年所鑄,高約2.67米,重5000多千克。鍾體鑄有16字銘文:
皇圖鞏固,帝道遐昌,
佛日增輝,法輪常轉。
當年,大相國寺每日四更鳴鍾,人們聞鍾聲就紛紛起床上朝入市,投入一天的生活。無論風雨霜雪,鍾聲從不間斷。特別是每逢深秋菊黃霜落季節,猛叩銅鍾,鍾樓上便傳出陣陣雄渾洪亮的鍾聲,聲震全城。因此有“相國霜鍾”的美稱。
在宋代時期,大相國寺更是深得皇家尊崇,多次擴建,占地約34平方千米,管轄64個禪、律院,養僧千餘人,是當時京城最大的寺院和全國佛教活動中心。其建築有“金碧輝映,雲霞失容”之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