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71年,靈隱寺曾作過全麵修葺,香火旺盛。然而,唐代末年“會昌法難”,靈隱受池魚之災,寺毀僧散。直到五代吳越王錢鏐,命請永明延壽大師重興開拓,並新建石幢、佛閣、法堂及百尺彌勒閣,並賜名靈隱新寺。
靈隱寺鼎盛時期,曾有9樓、18閣、72殿堂,僧房1300間,僧眾達3000多人。
宋代皇室對靈隱寺非常重視。1007年,宋真宗改靈隱寺為靈隱山景德寺。1021年,真宗賜名“景德靈隱禪寺”, 1024年,章懿太後賜錢給靈隱寺,作為修葺寺廟之用。
後來,又因靈隱寺齋僧施粥的需要,朝廷又於1030年,將位於杭州、秀州兩地良田賜與靈隱寺作為廟產。
1107年,杭州升為帥府,管轄錢塘、仁和、餘杭、臨安、於潛、昌化、富陽、新登和鹽官九縣。當時人口已達20多萬戶,為江南人口最多的州郡之一。
杭州經濟繁榮,紡織、印刷、釀酒、造紙業都較發達,對外貿易進一步開展,是全國四大商港之一。杭州曆任地方官,十分重視對西湖的整治。
1089年,著名詩人蘇東坡任杭州知州,再度疏浚西湖,用所挖取的葑泥,堆成橫跨南北的長堤蘇堤,上有六橋,堤邊植桃、柳、芙蓉,使西湖更加美化。又開通茅山和鹽橋兩條河流,再疏六井,極大了便得了百姓的生活。
經過北宋150多年的發展,到了南宋,杭州開始了她的鼎盛時期。
1129年,杭州升為臨安府。1138年,南宋把行宮定在此地,杭州城垣因而大事擴展,分為內城和外城。
內城,即皇城,方圓4500米,環繞著鳳凰山,北起鳳山門,南達江幹,西至萬鬆嶺,東抵候潮門,在皇城之內,興建殿、堂、樓、閣,還有多處行宮及禦花園。
外城南跨吳山,北截武林門,右連西湖,左靠錢塘江,氣勢宏偉。設13座城門,城外有護城河。由於北方許多人隨朝廷南遷,使臨安府人口激增。到了1265年至1274年間,杭州居民增到124多萬人。
清朝初年,在杭州城西沿西湖一帶建造“旗營”,俗稱“滿城”。
城牆周圍5000米,南至今開元路,北靠法院路,東臨中山中路附近,西麵包括湖濱公園,並辟有6座城門,總占地約957平方千米,成為杭州的“城中城”。城中城後被拆除。
杭城三麵環山,古木參天,風景清幽,山間溪水滋潤茂林修竹,景致怡人。
古城除自五代以來,唐、宋、元時期遺存了大量的摩崖石刻。這些石刻大都集中在西湖的四周,因此也稱“西湖石窟”。
此外,杭州城有名的造像約有19處,其中較為集中的有靈隱禪寺前的飛來峰造像,規模最大的約有400多尊。這些造像形神兼備,成為杭州古城的著名遺跡。
[旁注]
錢鏐 字具美,一作巨美,小字婆留,杭州臨安人。五代吳越國的創建者。唐末擁兵兩浙,統12州,封吳王、吳越王,兼淮南節度使,後自稱吳越國王,在位41年。諡號武肅王,葬安國縣衣錦鄉茅山。臨終前為其子孫留有萬餘字的遺囑。錢家後人世世代代相傳。
延壽大師 佛教唐末五代僧。先後任庫吏及鎮將,悟得“世事無常”之理。30歲出家。961年應吳越王錢叔的邀請,駐錫永明寺,倡禪淨雙修,指心為宗,四眾欽服,被奉為淨土宗六祖,開創的禪淨雙修,使淨土宗普及於民間,著《萬善同歸集》、《四料簡》等。
摩崖石刻 是我國古代的一種石刻藝術,指在山崖石壁上所刻的書法、造像或者岩畫。摩崖石刻起源於遠古時代的一種記事方式,盛行於北朝時期,直至隋唐以及宋元以後連綿不斷。摩崖石刻有著豐富的曆史內涵和史料價值。
歐陽修 (1007年~1072年),字永叔,號醉翁,晚年又號“六一居士”,自稱廬陵人。諡號文忠,世稱歐陽文忠公,北宋卓越的政治家、文學家、史學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後人又將其與韓愈、柳宗元和蘇軾合稱“千古文章四大家”。
章懿太後 (987年~1032年),李氏,杭州人,宋真宗妃嬪,宋仁宗趙禎生母。宋仁宗即位後,皇後劉氏被尊為皇太後。後來,劉太後晉李婉儀為順容,遷往真宗永定陵守陵。宋仁宗本是李婉儀的兒子,真宗卻將其歸於劉氏名下。
[閱讀鏈接]
1049年,宋朝廷又賜給靈隱寺禦繡《觀音心經》兩卷、《回鑾碑》及飛白黃羅扇等禦用之物。由此可見,當朝者對靈隱寺的重視程度。
當時,契嵩是北宋雲門宗的名僧,主張融合儒釋兩教,強調佛儒兩家都以“教人為善”為宗旨,“相資善世”,因而受到朝野上下的一致敬重。
自此契嵩到靈隱寺後,靈隱寺便名聞遐邇。當時,海內外佛教信徒紛紛前來探求佛法,靈隱寺因而成為名副其實的禪宗聖地。
1
2
1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