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朝古都——杭州(2 / 3)

隋王朝建立後,於589年,廢郡為州,“杭州”之名第一次出現。當時杭州下轄錢唐、餘杭、富陽、鹽官、於潛和武康六縣。

州治最初設在餘杭,690年遷到錢唐。591年,也就是開皇十一年,隋王在鳳凰山依山築城,城周長18千米,這是我國最早的杭州城。

607年,隋代改置餘杭郡。610年,楊素鑿通江南運河,從現在的江蘇鎮江起,經蘇州、嘉興等地而達杭州,全長約400千米。自此,拱宸橋成為大運河的起點。

正是由於所處的重要地理位置,更加促進了杭州經濟文化的迅速發展。當時,餘杭郡有15000多戶,杭州戶口統計由此開始。

唐代,置杭州郡,旋改餘杭郡,治所在錢唐。因避國號諱,於621年改“錢唐”為“錢塘”。

唐太宗時期屬江南道,742年複名餘杭郡,屬江南東道。758年又改為杭州,歸浙江西道節度,州治一度在錢塘,轄錢塘、鹽官、富陽、新城、餘杭、臨安、於潛、唐山八縣。

[旁注]

越國 又稱於越,是春秋戰國時期位於我國東南方的諸侯國,都城在今浙江紹興。春秋五霸之一的勾踐是第39代越王。史書稱越國為夏朝少康庶子於越的後裔,國君為姒姓。公元前473年,越國滅亡吳國後,勢力範圍一度北達江蘇,南入閩台,東瀕東海,西達皖南、贛東,雄踞東南。

穹頂 又叫圓頂,一般有兩種解釋,一是懸垂的半球體空間或麵積,穹或穹形麵的頂點或頂部。二是特指圓拱的道路的中央和其邊緣間高度的區別。是一種常見建築結構,外形類似一個空心球體的上半部。圓頂的橫切麵也可以呈橢圓形。圓頂在建築學中有悠久的曆史,可以回溯到史前時期。

吳國 公元前12世紀至公元前473年,存在於長江下遊地區的姬姓諸侯國,也叫勾吳、工吳、攻吾、大吳、天吳、皇吳。吳國是春秋中後期最強大的諸侯國之一,在吳王闔閭、夫差時達到鼎盛。公元 前473年,越王勾踐複仇,吞並吳國。

慧理 晉代僧人,印度人。於326年至334年來到中國。他初住杭州時,見山岩秀麗,於是建了靈鷲和靈隱兩座古刹。他常晏坐在岩石上,因此世人稱他曾經的坐處為理公岩。

雲遊 指行蹤飄忽不定,多用於僧道出家人。在佛家來講,雲遊就是去參破大千世界,無處可去,無處不可去。按照寺院的規矩,成為比丘僧以後就可以開示苦行,有所得,回寺後可再受菩薩戒,受香疤於頂。受戒完畢,在監院領取了度牒。有了度牒意味著可以四處雲遊募化了。

陳後主 陳叔寶,字元秀,南朝陳最後一位皇帝。582年至589年在位,在位時大建宮室,生活奢侈,不理朝政,日夜與妃嬪、文臣遊宴,製作豔詞。隋軍南下時,自恃長江天險,不以為然。589年,隋軍入建康,陳叔寶被俘。後在洛陽城病死,追贈大將軍、長城縣公,諡曰煬。

錢俶 (929年~988年),吳越忠懿王,初名弘俶,小字虎子,改字文德,錢繆孫,錢元瓘的第九子。他是五代十國時期吳越的最後一位國王。978 年,獻所據兩浙十三州歸於宋朝。

[閱讀鏈接]

關於杭州古名的來曆,還有一種說法。

話說,遠古時期,夏禹來到此地以後,見碧波萬傾,被優美的景致深深吸引。但是,卻一時沒有船隻引渡。於是,夏禹便想出一個辦法。他命人迅速集來木材,在最短的時間內,造了一條小舟來引渡。

夏禹走後,人們便把此地稱為“禹杭”。後來,由於人們口口相傳,把“禹”字音訛化為“餘”,於是就稱此地為“餘杭”了。

五代以後成為曆代繁華之都

吳越國偏安東南,建西府於杭州。當時的杭州稱西府,州治在錢塘,轄錢塘、錢江、餘杭、安國、於潛、唐山、富陽、新城八縣。

在吳越三代、五帝共85年的統治下,經過勞動人民的辛勤開拓建設,杭州發展成為全國經濟繁榮和文化薈萃之地。

歐陽修在《有美堂記》裏有這樣的描述:

錢塘自五代時,不煩幹戈,其人民幸福富庶安樂。十餘萬家,環以湖山,左右映帶,而閩海商賈,風帆浪泊,出入於煙濤杳靄之間,可謂盛矣!

吳越王錢鏐在杭州鳳凰山築了“子城”,內建宮殿,作為國治,又在外圍築了“羅城”,周圍35千米,作為防禦。

據《吳越備史》記載,這個都城,西起秦望山,沿錢塘江至江幹,瀕錢塘湖到寶石山,東北麵到現在的艮山門。以形似腰鼓,故又有“腰鼓城”之稱。

吳越王重視興修水利,引西湖水輸入城內運河;在錢塘江沿岸,采用“石囤木樁法”修築百餘裏的護岸海塘;還在錢塘江沿岸興建龍山、浙江二閘,阻止鹹水倒灌,減輕潮患,擴大平陸。動用民工鑿平江中的石灘,使航道暢通,促進了與沿海各地的水上交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