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朝古都——杭州
杭州市簡稱杭,古時杭州曾稱“臨安”、“錢塘”等。位於我國東南沿海、浙江省北部,錢塘江下遊北岸,是浙江省省會,浙江省政治、經濟、文化、金融和交通中心之一。
杭州在秦時設縣,是五代時期吳越國西府和南宋都城,是我國八大古都之一。杭州市內有西湖、西溪濕地等眾多名勝古跡,也有浙江大學這樣的學府。宋代以後有“上有天堂,下有蘇杭”的美譽。
杭州是我國東南重要交通樞紐,副省級城市之一,是我國最大的經濟圈——長三角的副中心城市。
千古雷峰塔和名刹靈隱寺
杭州是我國八大古都之一。這裏,江流襟帶,山色藏幽,史脈悠遠,文風熾盛。杭州自古以來就是魚米之鄉、絲綢之府和文物之邦,宋代以後,就有“人間天堂”的美譽。
杭州在周朝以前,屬於揚州管轄地域。傳說在夏禹治水時,全國被分為九州,長江以南的廣闊地域均泛稱揚州。
公元前21世紀,夏禹南巡,在會稽,即今天的紹興會見各大諸侯。夏禹曾經乘舟航行經過杭州,並把他的名為“杭”的方舟留在此地。此後,此地便名為“餘杭”。
春秋時期,吳越兩國爭霸。杭州先是屬於越國,後來屬於吳國。
977年,吳越國王錢俶為了祈求國泰民安,在西湖南岸的夕照山上專門建造了雷峰塔。雷峰塔原名皇妃塔,又名西關磚塔,古人更多地稱為“黃妃塔”。
雷峰塔曆經損毀,曆經修葺,才得以存留後世,成為西湖最壯觀的景致之一。後世所建的雷峰新塔建在舊址之上,保留了舊塔被燒毀之前的樓閣式結構,完全采用了南宋初年重修時的風格、設計和大小建造。
新塔通高約71米,由台基、塔身和塔刹三部分組成,其中塔高49.17米,塔刹高18.25米,地平線以下的台基為9.8米。由上至下分別為:塔刹、天宮、五層、四層、三層、二層、暗層、底層、台基二層和台基底層。
塔身的設計沿襲了雷峰塔被燒毀前的平麵八角形樓閣式製型,外觀是一座八麵、五層樓閣式塔,保留了宋塔的慣有風格。各層蓋銅瓦,轉角處設銅鬥拱,飛簷翹角下掛銅風鈴,風姿優美,古色古韻。同時,在塔的二至五層還有外挑平座可供觀景。
用於裝飾的塔刹高16.1米,塔頂采用貼金工藝。它的外形具有唐宋時期江南古建築的典型風格,遠處望去,金碧輝煌。專門為保護遺址而建的保護罩呈八角形,建築麵積3133平方米,外飾漢白玉欄杆。保護罩分上下兩層,將雷峰塔遺址完整地保護起來。
雷峰新塔建成後,已經消失了70多年的雷峰夕照景觀重現。全塔上、下、內、外裝飾富麗典雅,陳設精美獨到,功能完善齊備。
作為西湖南線的製高點,極目四眺,優美秀麗的西湖景色一覽無餘。
打開一道沉沉的古式門,走進新塔底層,便見古塔遺址。站在台基二層就可看到遺址的模樣。
新塔穹頂內壁辟有2002個塔龕,每個龕內安放著一個小金塗塔,穹頂和梁上均為銅質金或貼金。穹頂設有天宮,藏有雷峰塔重修記、新塔模型等。
雷峰新塔也是古今中外采用銅件最多、銅飾麵積最大的銅塔。塔基底部辟有井穴式地宮,珍藏有佛螺髻發舍利的純銀阿育王塔和龍蓮座釋迦牟尼佛坐像等數十件佛教珍貴文物。古塔塔身上部的一些塔磚內,還秘藏雕版印刷的佛教《一切如來心秘密全身舍利寶篋印陀羅尼經》經卷。
重修後的雷峰塔見證了杭州西湖的悠久曆史,也成為杭州最著名的景觀之一。
話說,當年越國滅了吳國以後,杭州又重新歸屬越國。到了戰國時期,楚國滅了越國,杭州又重新歸屬楚國了。
秦始皇統一六國後,曾在靈隱山麓設立縣治,稱為錢唐,歸屬於會稽郡。
在《史記·秦始皇本紀》中記載:
三十七年十月癸醜,始皇出遊……過丹陽,至錢唐,臨浙江,水波惡……
這是史籍中有關“錢唐”之名的最早記載。
到了西漢時期,沿用秦代規製,杭州仍稱錢唐。新莽時期,一度改錢唐為泉亭縣。到了東漢,又重新設置錢唐縣,歸屬於吳郡。
東漢時期,杭州的農田水利興修初具規模,並從寶石山至萬鬆嶺修築了第一條海塘,西湖開始與海隔斷,成為內湖。
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杭州屬於吳國的吳興郡,歸古揚州。326年,印度佛教徒慧理在飛來峰下建造了靈隱寺,成為西湖最古的叢林建築。
靈隱寺是杭州最早老的名刹,也是我國佛教禪宗十大古刹之一。該寺地處杭州西湖以西靈隱山麓,背靠北高峰,麵朝飛來峰,兩峰挾峙,林木聳秀。
靈隱寺的開山祖師是西印度僧人慧理和尚。他在東晉時期由中原雲遊至此,便於飛來峰前建寺,名為靈隱。
靈隱寺初建時佛法未盛,到了南朝梁武帝時期,梁武帝賜田並擴建,規模逐漸龐大起來。
549年,升錢唐縣為臨江郡。587年,又設置錢唐郡,管轄錢唐、於潛、富陽和新城四縣,歸屬吳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