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朝古都——開封2
繁榮北宋留下的古跡與文化
在北宋統治開封古都的160多年裏,城內交通水陸兼容,暢通無阻。都城建設在布局上、實行坊市合一,人口一度達到150多萬。
同時,城內的商品經濟也得到空前的發展。開封古都不僅成為當時全國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而且成為“人口上百萬,富麗甲天下”的國際大都會。開封古都從此進入了她曆史上的黃金時代。
關於這段黃金時期,北宋著名宮廷畫家張擇端用一副《清明上河圖》生動地描繪了出來。
這件享譽古今中外的傳世傑作,在問世以後的800多年裏,曾被無數收藏家和鑒賞家把玩欣賞,也因此成為了後世帝王權貴巧取豪奪的目標。
它曾輾轉飄零,幾經戰火,曆盡劫難……演繹出許多傳奇故事。現在,被作為故宮十大鎮館之寶之一,存放在北京故宮博物院內。
當然,在被北宋統治了100多年的開封古都內,除了張擇端留下的著名畫作,還留下的豐富的文物古跡遺存,最著名的古跡建築有:禦街、開封府、包公祠、天波楊府、開寶寺鐵塔、金池和州橋等。
其中,禦街是開封城南北中軸線上的一條通關大道,它從皇宮宣德門起,向南經過裏城朱雀門,直至外城南熏門止,長達約5000米,是皇帝祭祖、舉行南郊大禮和出宮遊幸往返經過的主要道路,所以稱其為“禦街”,也稱“禦路”,“天街”或者“宋端禮街”。
據《東京夢華錄》記載,禦街寬約200米,分為三部分,中間為禦道,是皇家專用的道路,行人不得進入,兩邊挖有河溝種滿了荷花,兩岸種桃、李、梨、杏和椰樹,河溝兩岸有黑漆叉子為界,在兩條河溝以外的東西兩側都是禦廊,老百姓買賣於其間,熱鬧非凡。
開封城內的開封府名揚中外,是北宋時期的天下首府。開封府規模龐大,氣勢宏偉。包拯任開封府尹時,鐵麵無私,執法如山,扶正祛邪、剛直不阿,美名傳於古今。因而,許多人不惜跋山涉水,專程到開封拜謁包公,尋訪開封府。
包公祠位於開封城西南碧水環抱的包公湖畔,是為紀念我國曆史上著名清官包拯而建的祠堂。包拯在北宋時期曾任開封府尹,一生為官清廉,不畏權貴,執法如山,其功德為後人世代傳頌。
包公祠占地10000平方米左右,建有大殿、二殿、東西配殿、回廊和碑亭等,風格古樸,莊嚴肅穆。東側為靈石苑,由石雕和水榭構成,典雅別致。祠內列有包公銅像,龍、虎和狗銅鍘,包公斷案蠟像,包公史料典籍和《開封府提名記碑》碑文等。
開封城內的天波楊府是北宋抗遼名將楊業的府邸,因位於京城西北隅天波門的金水河旁,故名天波楊府。
史書記載,宋太宗趙光義為表示對楊家世代抗遼報國的敬仰,敕在天波門的金水河邊建無佞府一座,並親筆禦書“天波楊府”匾額。同時,他還下禦旨:經天波府門,文官落轎,武官下馬。楊業為國捐軀後,改為家廟,名曰“孝嚴寺”。
天波楊府主體建築有鍾鼓樓、天波樓、東西配殿、楊家將群塑、佘太君廟、校場、點將台、帥旗以及楊家兵器等大量實物資料。園內花木繁茂,幽靜典雅。整座建築結構勻稱,古樸典雅,莊嚴肅穆。
金池也稱金明池,位於開封市西郊演武莊一帶,是北宋時皇家園林之一,也是當時水上遊戲和演兵的場所。在它周圍有仙橋,橋麵三虹,朱漆闌楯,下排雁柱,中央隆起,稱作駱駝峰。仙橋橋頭有五殿相連的寶津樓,位於水中央,重殿玉宇,雄樓傑閣,奇花異石,珍禽怪獸,船塢碼頭、戰船龍舟,樣樣齊全。
州橋是北宋時期開封京城內橫跨汴河、貫通皇城的一座石橋,位於開封市大紙坊街東口至小紙坊街東口之間。據《東京夢華錄》記載,州橋是一座鐫刻精美、構造堅固的石平橋,是四通八達的交通要道,也是當時汴河橋中最壯觀的一座。
除此之外,開封古城的水運也十分興隆,僅貫穿全城的水道就有汴河、惠民河、五丈河和金水河。
朱仙鎮位於汴州城南10千米處,北宋末年著名抗金大將嶽飛曾率軍於此大破金兵,為紀念其功績,有人在朱仙鎮建了一座規模宏大的嶽王廟。
朱仙鎮嶽飛廟,俗稱嶽王廟。該廟始建於1470年秋。該廟占地18000平方米。這座廟坐北朝南,外廊呈長方形,三進院落。經明、清兩代的多次整修和重建,整個殿堂恢宏莊嚴,碑亭林立。
朱仙鎮嶽飛廟與湯陰、武昌和杭州嶽飛廟統一稱為全國四大嶽飛廟,享譽中外。在廟內前院正殿中供有嶽飛及其部將的塑像,後院大殿裏有嶽飛夫婦的塑像,東西廂房裏分別供著嶽飛的兒子和兒媳的塑像。
廟院裏保存有兩座嶽飛親筆書寫的送紫岩張先生北伐詩和《滿江紅》詞碑刻。
[旁注]
故宮 位於北京市中心,舊稱紫禁城。於1420年建成,是明、清兩代的皇宮,是我國古代無與倫比的建築傑作,也是世界現存最大、最完整的木質結構的古建築群。故宮建築由前朝與內廷兩部分組成,四周有城牆圍繞,四麵有筒子河環抱,城四角有角樓。四麵各有一門,正南的午門是故宮的正門。
包公 包拯,字希仁,北宋進士。累遷監察禦史,建議練兵選將、充實邊備。曆任三司戶部判官,京東、陝西、河北路轉運使。多次論劾權幸大臣。1061年任樞密副使。後卒於位,諡號“孝肅”。因不畏權貴,不徇私情,清正廉潔為世人稱道。
佘太君 名賽花,曾祖父曾任後唐麟州刺史,隸屬李克用。父折德扆,後漢隱帝特任府州團練使。據清代兵部尚書畢沅《吳中金石記折克行碑 》中記載,折恭武公克行神道碑,在府穀縣孤山堡以南,碑刻敘述了有關折太君的事跡。人們就把此碑稱為折太君碑。其墓在保德州南折窩村。
張擇端 (1085年~1145年),北宋畫家。字正道,琅邪東武,即今山東諸城人。宣和年間任翰林待詔,擅畫樓觀、屋宇、林木、人物。所作風俗畫市肆、橋梁、街道、城郭刻畫細致,界畫精確,豆人寸馬,形象如生。存世作品有《清明上河圖》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