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朝古都——開封2(2 / 3)

[閱讀鏈接]

雖然很多人認為《清明上河圖》的作者是北宋時期的張擇端,但也有一說認為此畫不隻由張擇端一人所畫。

這幅作品曆時10年才畫成。這幅畫受到曆代畫家的喜愛,因而又有了許多仿本出現。其中“明四家”之一仇英仿作的《清明上河圖》影響最大,蘇州一帶仿間大都以“仇本”為底本。

新中國成立後,在開封市龍亭湖西岸,建成了以宋代畫作《清明上河圖》為藍本,按照《營造法式》為建設標準的清明上河園。

此園集中再現了《清明上河圖》上的風物景觀,再現了世界聞名的古都汴京千年繁華的勝景,是我國第一座以繪畫作品為原型的仿古主題公園。

金末時始建道教名觀重陽觀

1169年,道教全真教創始人王重陽帶領丘處機等4個弟子來到開封古都,寓居於瓷器王氏的旅館中。

在開封,王重陽收下時稱“孟四元”的孟宗獻為徒。

那麼,什麼是“孟四元”呢?就是“四元及第”的意思。要知道,在我國古代,“三元及第”就已經是讀書人的最高夢想了.

在我國上千年的科舉史上,隻有12人曾經“三元及第”。而孟宗獻鄉試、府試、省試、廷試都是第一,是我國科舉史上唯一的“四元”狀元。

由於這位孟宗獻在當時非常出名,為此,當他拜王重陽為師後,此事在開封古都引起了一時的轟動。

幾年後,王重陽在開封仙逝,他的靈柩暫放於孟宗獻家的後花園中。他的喪事由新弟子孟宗獻一手操辦。

據說,王重陽寓居瓷器王氏旅館期間,王氏對王重陽不太禮貌。王重陽對王氏說道:“我現在住在這個地方,他日要讓子孫為我在此建一座宮殿。”

王氏認為王重陽是在發狂言,說氣話。但沒想到,王重陽逝世的幾年後,他的弟子們為了紀念他,便買下了王家大宅,並在原址上大興土木,曆時30年,建起了一座廣袤七裏、氣壓諸方的壯麗道觀。

由於此道觀是為了紀念王重修而修建的,為此,道觀建成後,人們為它取名為重陽觀,又名朝元宮。

後來,原道觀毀於兵火,現存建築1373年重建,並改名為延慶觀。

延慶觀位於開封市市中心的觀前街,南臨開封府、東為相國寺、西接包公祠,是開封市包公湖風景區重要景點之一,它與北京的白雲觀,四川的常道觀並稱為我國的三大名觀,堪稱為中原第一道觀。

延慶觀的主體建築玉皇閣,又名通明閣,坐北朝南,通高18.25米,用青磚和琉璃瓦件構成,結構嚴謹,富於變化,共為3層,下層為方形,4坡頂,室內下方上圓,4角砌出密集鬥拱,頂似蒙古包,中層呈棱狀,8麵壁體上附加相互連接的8座懸山式建築山麵。

上層為八角閣室,南北各辟一門,室內放置著玉皇及左右侍臣石雕像。閣頂作攢尖式,琉璃瓦頂上施銅質火焰玉珠。結構奇特,色彩絢麗。

玉皇閣是一座漢蒙文化巧妙結合的、具有元代特征的明代無梁閣,距今已有700多年曆史了。

院內建築呈中、左、右三路分布格局,中路為二進院落,從南至北依次為穿心殿、玉皇閣、三清殿;左路有六十甲子殿、八仙醉酒殿廊等;右路是重陽殿。寺院坐北朝南,在建築上保留了宋元時期漢文化同蒙古文化融合的顯著特征。

道觀內最著名的文物有:漢白玉雕玉皇大帝、玄武大帝銅像、蒙古騎獅武士、八仙醉酒圖、木雕、磚雕。

其中,有“三絕”屬獨有奇觀:

玉皇大帝:為明代觀內原存文物,此佛像雕刻精細,有極高的文物價值。

蒙古騎獅武士:蒙古武士頭戴尖頂卷邊氈帽,腳穿筒靴,身穿皮毛衣服,紋路清晰,充分體現了漢蒙文化的結合。

玄武大帝銅像為1486年鑄造,高1.96米,重1000千克。

開封古都內的延慶觀景區麵積達1500平方米,建築保存基本完好。該觀在我國道教史、建築史、藝術史、民族關係史上均占有重要的地位。而且,它的存在也使開封地區自宋朝以來的古建築保持了宋、元、明、清的完整序列。

[旁注]

孟宗獻 約1180年前後在世,河南開封人,字友之,號虛靜居士。1163年癸未科狀元。孟宗獻是我國科舉史上唯一的“四元”狀元。中狀元後,孟宗獻被金世宗破格任命為翰林供奉。孟宗獻孝順父母,為文典雅,性情恬淡,著有詩集及《金丹賦》行於世,已佚。

攢尖式 攢尖式屋頂,沒有正脊,隻有垂脊。垂脊的多少根據實際建築需要而定,一般雙數居多,單數較少。如:有三條脊的,有四條脊的,有六條脊的,有八條脊的,分別稱為三角攢尖頂,四角攢尖頂,六角攢尖頂,八角攢尖頂等。

玉皇大帝 全稱“昊天金闕無上至尊自然妙有彌羅至真玉皇上帝”,居住在玉清宮。道教認為玉皇為眾神之王,修為的境界不是最高,但神權最大。玉皇大帝除統領天、地、人三界神靈之外,還管理萬物的興隆衰敗、吉凶禍福。

王重陽 (1112年~1170年), 我國道教分支全真道的始創人,後被尊為道教的北五祖之一。他有七位出名的弟子,在道教曆史上稱為北七真。著作有傳道詩詞約千餘首,另有《重陽立教十五論》、《重陽教化集》、《分梨十化集》等,均收入《正統道藏》。

[閱讀鏈接]

全真道是我國道教後期的兩大派別之一,也稱全真派。金初創立。因創始人王重陽自題居庵為全真堂,凡入道者皆稱全真道士而得名。

該派汲取儒﹑釋部分思想,聲稱三教同流,主張三教合一。以《道德經》、《般若波羅蜜多心經》、《孝經》為主要經典,教人“孝謹純一”和“正心誠意,少思寡欲”。

王重陽死後,其弟子馬鈺等七人繼續傳道,創遇仙、南無、隨山、龍門、崳山、華山、清靜七派,但教旨和修煉方式,大致相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