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富商集資修成山陝會館
1642年,由於黃河水患,汴城被淹,直到清初,開封古城仍是廢墟一片。經過一百多年的休養生息,到乾隆年間,開封日漸繁華,南來北往的客商紛至遝來。
在此期間,商業以農產品、布匹及日用貨品充市為主,大多操在山西客商行幫之手。這些客商為擴大經營,保護自身利益籌結同鄉會,又聯合了陝西和甘肅等地的富商巨賈,一起集資把開封古城內明代“開國元勳第一家”的中山王徐達府的地盤買下,並在此遺址上修成了著名的山陝甘會館,成為富商們和同鄉聚會的場所。
山陝甘會館簡稱“山陝會館”,位於河南省開封市內徐府街。此會館始建於1765年,距今已有200多年的曆史。
會館為一處庭院式的建築,主體建築由照壁、戲樓、鍾鼓樓、牌坊、正殿和東西配殿等組成。整個建築布滿磚雕、石雕和木雕,堪稱會館三絕。這些雕刻藝術將佛教故事、傳奇人物雕製得惟妙惟肖,生動逼真,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
其中,照壁、戲樓、牌樓和大殿等置於中軸線上,附屬建築位於東西兩側,建築之間以簷廊串聯,整座建築群整齊而精致。
會館內的照壁臨街而建,覆以廡殿頂、綠琉璃瓦,顯得方正莊重。照壁兩側有飛簷高聳的東西掖門。
進入會館,迎麵是戲樓。戲樓又稱歌樓,舊時每逢節日、祭祀、還願、祝壽等活動,這裏均有精彩演出。
戲樓上的木雕為鏤空透雕,上下寬度達1.7米,雕刻題材有象征吉祥如意各種瓜果、花鳥、動植物、山水、人物、神獸、龍鳳等,雕刻技法精湛。景物玲瓏剔透,栩栩如生,加之丹青彩畫,更顯得絢麗多彩,金碧交輝。
會館內還有垂花門、鍾鼓樓、東西配殿、東西跨院等建築,院內樹木扶疏、花香鶯啼,頗有意境。
會館布局嚴謹,建造考究,裝飾華麗。最值得一提的就是館內的雕刻和丹青,館內遍布各種各樣的木雕、石雕和磚雕等,雕工精美,栩栩如生,是我國雕刻藝術中的珍品,而各色的丹青彩繪極具民族特色,具有極高的藝術價值。
會館坐北向南。門前由一座雕磚砌成的大照壁。高約7米,上蓋黃綠琉璃瓦。正麵磚刻透雕山石、人物、花鳥、花果、博古等圖案,背麵正中嵌有一塊約1.66米見方的石雕。石雕外方內圓,浮雕雙龍戲珠,四周十二條小龍相對盤繞,外層有花紋摟圈。
由照壁入內,東西兩廂,鍾樓鼓樓對持,樓頂琉璃瓦覆蓋,中裝葫蘆寶瓶。下有兩層飛簷,四根通柱,十二根小柱。柱間樹以隔扇。幾何圖形的塥心,通風透光,明亮雅致。樓內懸鍾置鼓,莊嚴秀拔,擊之,鍾聲嘹亮,鍾音雄渾。
順著甬道向北有一座牌樓,麵闊三間,氣勢雄偉,裝飾堂皇。次間向前後叉開,形成五樓三牌坊。中樞高聳,左右夾輔,飛簷參錯,鬥拱交互。旁邊珠柱四立,有抱鼓石保護。石麵雕刻龍虎相鬥,雙鳳朝陽,蝙蝠撲雲神話故事等。
過牌樓,中為二殿,左右配殿,再北為正殿。這些殿宇,都用琉璃瓦覆蓋,金碧輝煌,鮮瑩耀目。脊飾華麗,有獅擁蓮台,象馱寶瓶,奇獸奔馳等景。各殿裝飾,有如一座畫廊,天上人間,飛禽走獸,花卉瓜果,琴棋書畫,琳琅滿目,美不勝收。
東西配殿的雕刻以人物為主,雕刻著大大小小的人物和神仙故事。畫中的男女老少,個個表情豐富。一些佛教故事、傳奇小說、戲劇場麵中的人物都置於山水、亭榭、廟宇和閣樓間,層次分明,妙趣橫生。
二殿前,雕刻著鳳凰牡丹、花卉鳥獸等圖案,布局巧妙,調工精美。全部透空雕成的飛龍,姿態活潑,栩栩如生,儼然真龍自天而降。花卉中的蘭、竹、菊、桃、芭蕉、枇杷、靈芝、葡萄,鳥獸中的仙鶴、喜鵲、山鷹、鹿、馬、獅、虎……形神兼備、儀態各殊。
開封古城內的這座華麗的會館,建築藝術別具風格,各殿精美的石雕、木雕和琉璃製品,堪稱清代雕刻藝術的珍品。
[旁注]
牌樓 一種有柱、門形構築物,比較高大。舊時牌樓主要有木、石、木石、磚木和琉璃幾種,多設於要道口。牌樓曾作為多屆世博會中國館的門麵建築,吸引了世人的視線。其中,1867年世博會中國館牌樓使用木、竹和麥稈等材料,造型簡單,賞心悅目。
丹青 我國古代繪畫常用朱紅色、青色,故稱畫為“丹青”。民間稱畫工為“丹青師傅”。丹青也泛指繪畫藝術,如《晉書·顧愷之傳》中有述:“尤善丹青。”因丹青兩色不易變易,丹青也比喻堅貞,如丹青不渝。
飛簷 我國傳統建築簷部形式之一,多指屋簷特別是屋角的簷部向上翹起,若飛舉之勢,常用在亭、台、樓、閣、宮殿、廟宇等建築的屋頂轉角處,四角翹伸,形如飛鳥展翅,輕盈活潑,所以也常被稱為飛簷翹角。
抱鼓石 一般是指位於宅門入口、形似圓鼓的兩塊人工雕琢的石製構件,因為它有一個猶如抱鼓的形態承托於石座之上,故此得名。抱鼓石民間稱謂較多,如:石鼓、門鼓、圓鼓子、石鏍鼓、石鏡,等等。宅門抱鼓石是門枕石的一種,在傳統民宅大門前很常見,如北京四合院的垂花門、徽州祠堂的版門等。
徐達 (1332年~1385年), 明朝開國軍事統帥。字天德,漢族人。出身農家,少有大誌。徐達智勇兼備,戰功卓著,位於諸將之上。吳元年,升為左相國,被封為大將軍。後又任中書右丞相,封為魏國公,追封中山王。
[閱讀鏈接]
在山陝會館內照壁中間,有一塊約為1.7米見方的“二龍戲珠”石雕。這幅圖案不僅雕刻精美,而且還別有新意。兩條龍被雕刻得活靈活現,栩栩如生。
但是,這裏二龍所戲的“珠子”,卻不是常見的圓形寶珠,而是一隻蜘蛛。那麼,這是為什麼呢?
原來,古代的商人們認為,蜘蛛吐絲結網,寓意繡商的人際網絡也像蜘蛛網一樣,越結越廣,越結越大,朋友遍天下,生意越做越火。為此,這裏“二龍戲珠”的寶珠,便用了蜘蛛替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