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代縣衙——潞安府衙
潞安府衙位於山西省長治市西南部,是山西省保留下來的最古老的衙門。它最初建於隋朝開皇年間,也就是581年至600年間。
在隨後相當長的曆史時期內,潞安府衙經曆了多次重修和擴建。潞安府衙曆經滄桑巨變,除上上黨門基本保持完好外,原府衙建築格局已逐漸模糊,建築構件也日益散落了。
李隆基發跡後興修潞安府衙
潞安府衙位於長治市內西南。該府衙始建於明代,是明代府衙殿宇古建築,也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潞安府衙建於581年至600年間,即隋代開皇年間。府衙坐北朝南,後世保存下來的有大門、鍾鼓二樓、府二堂、辦公院和西花園等建築。大門與鍾鼓二樓平行排列,台基高峙,主從有別,錯落有致。
大門麵寬三間,進深四椽,明間辟門,兩次間青磚砌築扇麵牆,單簷懸山頂。鍾鼓二樓青磚砌築城垛、券洞、踏道,上築閣樓,廣深三間,重簷歇山頂。
府衙東側的鍾樓名為“風馳”,西側的鼓樓名為“雲動”,具有高聳入雲的意思。鍾鼓樓鬥拱密致,脊獸華麗,與門庭高低錯落,交相輝映。是一處地方衙署中富有民族風格的門庭式古建築。
早在隋朝開皇時期,就已經有了潞安府衙。這所府衙最重要的地方就是大門,叫做“上黨門”。
上黨門位於長治市區中心地段府坡街北端的高崗上,屬於原來古城西北部,它依地就勢,巧借天然,建築宏偉獨特,是古代上黨郡署,即潞安府衙的大門。
門樓海拔1000多米,傳說樓頂與長治市東邊的太行山頂一樣高,當登樓遠眺,城中景色盡收眼底,遠山近水盡收眼底。長期以來,一直就是長治市的標誌性建築物。
關於“上黨”的含義,東漢末年訓詁著作《釋名》中解釋:“黨,所也。在於山上,其所最高,故曰上黨”。
古人說:“居太行之巔,地形最高,與天為黨也”。
這裏的“黨”又有拉幫結夥和結黨的意思。總體來說,“上黨”兩字的意思,就是太行山上最高的集團。
上黨門曆史悠久。在戰國時期,七雄之一的韓國為了加強軍事防禦,鞏固其國土,於公元前348年立上黨為郡,在此設立治所,後成為韓國的陪都。在長平之戰前,郡守馮亭為防止秦軍占領上黨,將上黨郡又交給了趙國。
公元前260年,秦趙長平爭戰結束,第二年秦軍攻下上黨郡署,控製了上黨地區,秦朝實行了郡縣製度,分天下為36郡,上黨郡為36郡之一,治所在上黨門北邊附近。
公元前218年,秦始皇東遊封泰山,後來從上黨地區返回。由此,有人推測秦始皇應該在上黨郡署住宿過。漢朝時期沿襲了秦朝的行政區劃,仍在原址置上黨郡。
在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由於政權不斷更替,上黨郡治數度遷徙,曾遷往安民城和潞城及長治等多處地方。直至440年北魏建立,上黨郡才重新遷移到了上黨門一帶。
596年,隋朝重建上黨郡,建上黨門,以後上黨治所就固定下來了,再也沒有遷移過。
708年,一直是軍事重鎮的潞州城迎來了身為唐朝臨淄郡王的李隆基,他擔任的職務是潞州別駕,也就是刺史的副職。所謂別駕,就是侍駕在旁的一個閑職。
然而這位別駕可不一般,展現在潞州百姓麵前的這位年輕人,20歲出頭的年紀,紅袍金帶,“儀範偉麗”,他恰恰是一位風度翩翩的美少年,他是帝室之後,名不虛傳。
用當時李隆基內心的話講:“我的曾祖天子、祖父天子、祖母武則天也是天子、伯父天子、父親也曾為天子。我是天子世家,我怕誰!”
李隆基在上黨這裏,就算是頂頭上司也不敢對他有所怠慢,他在這裏的所見所聞讓他大開眼界,他再也不是那個青澀和無知的少年,此時的他已經早已洞察了一切。他視上黨之地為“王業所基”,因此,他特別在此地修了一座“德風亭”。
德風亭位於潞安府衙三堂北岸邊,亭西有條輦道直通遊嶺,是潞州城遠眺的最佳位置,三垂岡、老爺山、五龍山,簡直蕩氣回腸。李隆基要在這裏樹立他的“德風”,用他的無形感召力建立起屬於他的權威。
於是,李隆基開始招攬了一批能人異士。他常與潞州名士、幕僚和名流之輩在上黨門北麵的遊嶺賞景,並和他們在這裏賦詩、評論國事。
每每談到唐太宗的“貞觀之治”,李隆基往往仰天長歎,無限感慨,當大家談到各自的抱負時,他又一言不發,大家問他,他笑而不答。酒到酣處,他離席起舞吟唱起漢高祖的《大風歌》。
李隆基在潞州神隱了兩年多,他把這裏治理得非常好。這裏的百姓安居樂業、五穀豐登。這時,李隆基覺得萬事俱備,隻欠東風了。
於是,他先設計了一些“龍飛”的預兆,如“寢壁蝸篆天子字”之類的流言向百姓傳播,就是讓蝸牛在寢室的牆壁上爬出篆書的“天子”字。接著又創造出四野呈現 “黃龍升天”、“紫雲繞室”和“赤鯉騰躍”的祥瑞景象,並不斷傳播這些對他有利的流言。
在這個時候,在潞州人的心目中,李隆基儼然已經是未來的皇帝了。這時李隆基再找人一占卜,說是“仲冬一陽動,當登大位”。
終於在709年,也就是景龍三年冬,李隆基在《還京樂》鼓吹曲的引導下,由潞州帶來的一幫心腹之人的護衛下,浩浩蕩蕩回歸長安。
710年,李隆基誅殺了朝中亂黨,他先使自己的父親唐睿宗李旦複位,又過了一年多時間。
至712年,李隆基做了皇帝,即曆史上著名的唐玄宗,也稱唐明皇。他由潞州帶去的一班人,因平亂有功,這些人都被他視為心腹之人,委以重任。
[旁注]
《釋名》 漢代學者劉熙撰寫的一本專門解釋漢代常用詞語來曆以及用法的典籍。全書分為8卷,用聲音相同或相近的字來解釋詞義。
長平之戰 發生在公元前262年,前後耗時3年,是我國曆史上最早和規模最大的包圍殲滅戰。此場戰爭,發生於最有實力的秦趙兩國,極大地加速了秦國統一中國的進程。
幕僚 古代幕府中的參謀和書記等,後泛指文武官署中的輔助人員,一般指有官職的。由於職位設於幕布之中,所以又叫“幕府”。而統帥左右的僚屬,也因之被稱為“幕僚”或“幕職”。
貞觀之治 指我國唐太宗在位期間的清明政治。由於唐太宗能任人廉能,知人善用,他還采取了一些以農為本、休養生息等政策,使得社會出現了安定的局麵。當時年號為“貞觀”,所以史稱“貞觀之治”。
《大風歌》 漢高祖劉邦年輕時,在與朋友飲酒時來了興致,他借著酒勁兒唱的一首歌曲。這首歌隻有短短的3句,但卻表達出劉邦的宏偉誌向和遠大的理想抱負,以至於流傳千古。
重簷歇山頂 歇山頂又叫九脊殿。除正脊、垂脊外,還有4條戧脊。正脊的前後兩坡是整坡,左右兩坡是半坡。重簷歇山頂的第二簷與廡殿頂的第二簷基本相同。宮殿建築中重要大殿多采用重簷歇山頂。
李隆基 (685年~762年),唐玄宗李隆基,又稱唐明皇。712年至756年在位。唐睿宗李旦的第三子,母竇德妃。712年李旦禪位於李隆基。李隆基前期注意撥亂反正,任用姚崇、宋璟等賢相,勵精圖治,他的開元盛世是唐朝的極盛之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