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旦 (662年~716年),唐睿宗,名旦,又名旭輪,唐高宗第八子,武則天的第四子,唐中宗李顯為其兄長。他一生兩度登基,兩讓天下,在位時間684年至690年和710年至712年,共在位8年。712年禪位於子李隆基,稱太上皇。
[知識鏈接]
唐玄宗李隆基酷愛音樂,具有極高的音樂天賦和才能,他是一位才華出眾的作曲家、演奏家、樂隊指揮和音樂教育家。
李隆基作為優秀的音樂家,被後人譽為我國音樂、戲劇之祖。他曾於707年以臨淄王別駕潞州,推動了上黨地區音樂文化的發展。李隆基在潞州時,常去道觀聽法曲,而法曲正是他後來教授梨園弟子的主體音樂,該地區的音樂也對唐王的音樂創作產生過重要影響。
潞州城大北街還修建有唐王廟,廟內設有梨園會館,常以民間音樂為香火助興,以敬唐王。之後,每年農曆四月十五,要為唐玄宗唱戲3天。 此時的上黨地區民間音樂藝術同盛唐的政治、經濟、文化一樣,進入了高度繁榮時期。
北宋時期戰火覆滅了盛唐遺跡
李隆基執政前期,唐朝政治清明,社會穩定,經濟繁榮。在軍事上,他加強對地方政權的控製,在全國設並州、潞州、荊州、益州、揚州5座都督府。
都督府的最高長官為長史,由皇帝選派,唐玄宗從中央選派太常卿崔日知任潞州長史。潞州是李隆基的發跡之地,他在位期間曾3次到達潞州,對待這個有恩於他的地方,是格外關照。
723年,唐玄宗以皇帝的身份首次來到潞州,陪同他的官員有張嘉貞、張說、張九齡和苗晉卿等。農曆正月初九,皇帝的鑾駕正式進入潞州城,此行之前,人們已將舊日的官邸改稱為“飛龍宮”,以供其居住。
唐玄宗高興極了,當即令隨行禦廚大擺酒席以“宴父老”,還召集故交新朋以及當年的左鄰右舍一同宴飲。酒過三巡,菜過五味,李隆基因興致所至,當即寫下懷念家鄉的詩句,充分表達了李隆基衣錦還鄉的喜悅心情,同時也表達了他對未來事業的展望。
724年,唐明皇李隆基東遊泰山,在歸途中,他特意繞道潞州,體察民情,慰問百姓疾苦,賞賜父老鄉親,以此來表達他對潞州的深情厚誼。
唐代大畫家吳道子、韋無忝和陳閎三人共同繪製了《金橋圖》,就是以此內容為藍本的。陳閎主要負責畫唐玄宗李隆基的真容以及所乘照夜白馬,韋無忝主要畫狗馬、騾驢和牛羊等動物之類,而橋梁、山水、車輿、人物、草樹、雁鳥、器仗和帷幕等主題部分則由吳道子主畫。《金橋圖》繪成後,堪稱“三絕”。
732年,唐明皇李隆基再次到潞州,他對老人普遍“賜帛”,免除潞州3年租稅,把已征募和即將開拔的士兵讓他們回歸故裏,另從別處征集,以此顯示帝王的權力和他對潞州的恩惠。
唐玄宗在晚年時候,利令智昏,他去世之後,唐朝的輝煌也走向了窮途末路。因此,在潞安府衙修建的德風亭和飛龍宮之類的豪華建築也都毀於五代十國的戰火中了。
徳風亭第一次重修是在1098年的宋徽宗趙佶還在做端王的時候。當時任潞州節度使的趙佶,後來成為了皇帝,他還以書畫藝術尤其是瘦金體書法名聞天下。
隻可惜,趙佶沒有學到“德風”的真諦,以致他在政治上隻留下了昏君的惡名。
自古以來,上黨便是兵家必爭之地。北宋末年金朝名將金兀術統領50餘萬大兵,圍攻潞州。北關鎮守節度使名將陸登即令城外老百姓移進城裏居住,做好迎戰準備。
陸登又急忙修書告急,差人星夜前往相鄰州府請求支援。金兀術率領士兵們一路燒殺而來,在離潞州不遠處安營紮寨,隨後他們就來到城下討戰。
大金鐵蹄蹂躪了潞州府衙,潞州府衙很多在宋徽宗時期才修複好的建築又盡數焚毀。就算是沒有被焚毀的建築,也隻剩下殘垣斷壁。戰爭摧毀了一切,所以到了明朝時,潞安府衙不得不進行重修了。
1325年,也就是元代泰定二年毀於兵火。1326年,元朝朝廷又組織重建公廨廳堂等。
[旁注]
《還京樂》 一首由我國古人創作的一首古典樂曲,是為了慶祝李隆基成功誅殺企圖謀反的韋氏而作,此曲表達的內容是慶祝李隆基勝利還朝的喜悅心情。
都督府 唐王朝建立後,為了加強對地方的統治,不僅改郡為州,還對地方行政區劃進行了調整,還逐步確立了府製。都督府是唐王朝在重要地區設置的地方行政機構。
鑾駕 又名鑾輿,是指皇帝的車馬。後來隨著時間的推移不斷地發展和變化。到最後,古代帝王出巡時的整個儀仗隊伍都被叫做鑾駕。
節度使 我國古代的官職名。在唐初沿北周及隋朝舊製,在重要地區做總管統兵,後改稱都督。至宋代時,而成為一種榮譽性的虛銜,授予皇族、後宮妃嬪的親屬、少數民族首領和文武大臣等。
韋無忝 長安人,玄宗時官侍郎左武術大將軍。他畫走獸,鷹鶻十分精妙。長安城內的寺觀中有他許多手跡,為當時畫走獸的畫家們同聲稱讚。他雖以畫走獸著名,但也工餘畫人物畫,是盛唐時期少有的善畫走獸的畫家。
吳道子 (約680年~759年),又名道玄,是我國唐代第一大畫家,被後世尊稱為“畫聖”,被民間畫工尊為祖師。善於畫佛道、神鬼、人物、山水、鳥獸、草木、樓閣等,尤精於佛道、人物,長於壁畫創作。他的繪畫具有獨特風格,是我國山水畫的祖師。
趙佶 (1082年~1135年),宋神宗第十一子,宋哲宗的弟弟,是宋朝第八位皇帝。趙佶先後被封為遂寧王和端王。宋哲宗於1100年正月病死時無子,隻好立弟弟趙佶為帝。宋徽宗趙佶在位25年,國亡被俘受折磨而死,終年54歲,葬於永佑陵。他自創一種書法字體,被後人稱之為“瘦金書”。
[閱讀鏈接]
1100年,年僅25歲的宋哲宗駕崩,沒留下子嗣,朝廷隻能從哲宗的兄弟中選擇一位做皇帝。宋哲宗有兄弟14個,當時在世的有包括端王趙佶在內的5人。趙佶雖為哲宗兄弟,卻非嫡出,按照宗法製度,他並無資格繼承皇位。
當時太後看中的恰恰是趙佶,但趙佶並非太後所生,可能與趙佶在太後心目中具有良好印象有關。趙佶原來在任潞州節度使時,他經常派人給太後請安,稱得上是又聰明又孝順,因此太後偏愛他。趙佶就這樣被太後和眾大臣推上了皇帝寶座,成為了宋徽宗。
明太祖朱元璋重修潞安府衙
1370年明太祖朱元璋下令重新修建潞安府衙,此時重新修建的潞安府衙已經跟唐朝時期的潞安府衙有了明顯的不同。
潞安府衙的建築布局,既承襲了前代衙署的特色,同時又受到了明朝宮殿建築布局和民居建築規則製約的影響。上黨門最盛時期亭、堂、樓、宮總計共有280餘間,組群結合,高低錯落、規模宏闊,是一處不可多得的明清衙署的建築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