曆史標本——內鄉縣衙(2 / 3)

這副對聯用到“親、故、重、輕”4個字,真實地反映了封建時代為官者的執法思想,平仄順暢,恩威並施。這幅對子還有我國古代法律思想的“疑罪減等”的思想蘊含其中。

所謂“疑罪減等”就是沒有證據證明你是無罪的,那麼你就是有罪的,因為你有犯罪的嫌疑,但是又沒有確實的證據證明,縣官老爺就會根據你涉嫌罪名應判處的刑罰減一等級判刑。

公署院位於二堂之後,其正麵有“穿廊”3間,明間有一黑漆大門,是通向官署後院和三堂的宅門,故稱“內宅門”。

穿廊北簷下為四扇花格扇門,作用如同“屏門”。穿廊上部大脊為“過風脊”。

穿廊簷柱楹聯為:為政不在言多,須息息從省身克己而出;當官務持大體,思事事皆民生國計所關。這副對聯意是說,當官從政不要多說無用之話,要時刻省身克己,做事要從整體出發,每一件事都關係到百姓的生計和國家的利益。

穿廊兩側各有廂房3間,東為錢穀師爺、西為刑名師爺辦公之所,這裏也叫夫子院。夫子院,就是師爺辦公的地方。

過去的師爺是由主人自己聘請或從家鄉帶來,主張“言從則留,言不從則去”,他與主人之間是非常親密而平等的賓主或朋友關係,屬知縣幕僚。幫助知縣參政議事,大多是一些有知識、有才華的人,所以包括知縣在內都尊稱他們為“老夫子”,而他們辦公的院子就稱為夫子院了。

經“穿廊”便進入三堂院。三堂為縣衙主體建築之一,麵寬5間約21米,進深3間約11米,高約10米。室內安裝天花呈方格狀,格內飾菊花連續圖案。

明間置大型桌案,牆掛大理石條屏;東次間和稍間為知縣接待官員和商議政事的地方;西次間後都為“更衣室”,西稍間為知縣休息之所。

三堂簷柱的楹聯為:得一官不榮,失一官不辱,勿說一官無用,地方全靠一官;吃百姓之飯,穿百姓之衣,莫道百姓可欺,自己也是百姓。這副對聯非常真切地形容了地方官和百姓之間的關係。

花園位於三堂之後,經西花廳可進花園,園內有一亭子,名稱“兼隱亭”。並植有鬆、竹、冬青等植物花卉。這裏一年四季,花朵爭榮。

縣衙後花園雖僅80米長、15米寬,但卻體現了小巧玲瓏,曲徑通幽的園林景致。東側副線建築,自南向北依次為:榜房,在直化坊前照壁兩側,是張貼榜文,公布取錄名單的地方。

申明亭,在寅賓館大門前。1372年,皇帝命地方裏邑設置申明、旌善二亭,民有善惡,即書寫其人姓名事跡於版榜之上。凡戶婚、田土鬥毆等事,有調解員在此勸導解紛。

寅賓館,明成化年間由知縣所建,是縣署接待安置上級官員及客人的處所。此處還建有衙神廟,與西側的獄神廟相對。

典史廨,即巡捕衙。元代開始設立,掌收發文書,明清掌全縣緝捕和獄囚。其廨為辦公之地。

縣丞廨,為縣丞辦事之所,設有民皂房。縣丞為知縣輔佐的官,最開始設於戰國時期。後來掌管一縣轅馬、征稅、戶籍、巡捕之事。

西側副線建築,有旌善亭和監獄和吏舍以及主簿衙等。監獄位於大門內西北側,其建築均係磚木結構,房屋低矮,牆壁厚實,房門狹小,窗戶堅固。

建築所用青磚之上,均有“城工”兩字,說明當時衙門原材料,均係城工局所造。監獄內分為男監、女監、死囚牢和獄神廟等。

總之,縣之長官掌一縣之事,縣丞與主簿為輔佐官,或由典史兼充縣丞、主簿之事務。驛丞、僧道司、學官、醫官、陰陽官等,衙門內尚有捕役、民壯、門子、禁子、皂隸、仵作、郵傳、經書、清書、攢典等人各司其職。

[旁注]

聖諭 古時候,皇帝下達的命令或者訓教臣子的語言。具有至高無上的權威性,是任何人都必須嚴格遵守的規則,甚至與法律一樣。如果不遵守皇帝的命令,就會被皇帝以欺君之罪處以刑罰。

堪輿學說 即風水學,是用來選擇宮殿、村落選址、墓地建設等方法及原則。原意是選擇合適的地方的一門學問。風水的曆史相當久遠,在古代,風水學盛行,是衣食住行的一個很重要的因素。

捕快 原來分為捕役和快手,至明清時,則稱之為捕快。捕快是捕役和快手的合稱,他們負責緝捕罪犯、傳喚被告和證人、調查罪證。“捕役,捕拿盜匪之官役也”;而“快手,動手擒賊之官役也”,因兩者性質相近,故合稱為捕快。

巫馬期 春秋末年魯國人,一說陳國人。姓巫馬,名施,字子旗,也叫巫馬施、巫馬期。他以勤奮著稱。在當官期間事必躬親,什麼事情都親力親為,最後累得夠嗆還沒有把自己管轄之地治理好。

錢穀師爺 是專門幫助官員處理財政稅收事務的幕僚,必須熟悉複雜的賦稅征收和財政核算上的種種係文縟節及陋規慣例,習慣上有關銀錢借貸、田畝買賣、兄弟爭產、商賈漏捐等民事案件也都由錢穀師爺處理。錢穀師爺的地位能與刑名師爺平起平坐,或者僅次於刑名師爺。

刑名師爺 是專門負責幫助官員辦理訴訟案件的幕僚。刑名師爺對案件的審理過程中起到的作用很大,因此被稱為看不見的法官。

獄神廟 是封建時期設在監獄裏的一種廟堂或神案,它供奉的是所謂“獄神”,故而得名。罪犯剛押入獄中時,或判刑後起解赴刑前,都要祭一下獄神。一般明朝以前“獄神”為皋陶,至清初則換了蕭何。

禁子 是指我國古代監獄的看守的職位名稱。也叫牢頭。禁子的權限很大,入獄之人都由其管理和掌控,如果不給他們一定的好處,他們會對監獄內的囚犯予以打擊報複。

仵作 舊時官府檢驗命案死屍的人,由於檢查屍體是件很辛苦的事,而且古代的封建思想嚴重,因此一般在檢查屍體的時候由賤民或奴隸檢查屍體並向官員報告情況,也就相當於是古代的法醫,清末改稱檢驗吏。

宓子賤 春秋末期魯國人,名不齊,有才智,仁愛,孔子讚其為君子。孔子的學生,七十二賢人之一,比孔子小30歲。曾在魯國做過官,魯國君主曾任命其為單父宰,派他去治理單父的地方。宓子賤知人善任,很輕鬆地將自己管轄的地方治理很好。

蘇軾 (1037年~1101年),北宋文學家、書畫家。字子瞻,號東坡居士。眉州眉山人。與父蘇洵,弟蘇轍合稱三蘇。他在文學藝術方麵堪稱全才。其文汪洋恣肆,明白暢達,與歐陽修並稱歐蘇,為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詞開豪放一派,對後世有巨大影響。

魏象樞 (1617年~1687年) 他年輕時擔任刑部官員。他為官清正、廉潔奉公、秉公執法、任人唯賢,他妒惡為仇,愛護人民,他忠心耿耿,他體貼民情、關心民疾,他整頓綱紀、懲辦貪官汙吏,凡貪汙受賄官員一經查實或有人舉報,他都如實彈劾、嚴懲不貸,絕不心慈手軟、營私舞弊。人民都稱他為“魏青天”。

[閱讀鏈接]

說起“杖臀”的來曆,還有一段故事。

據說,從前鞭打犯人時並沒有明確的部位,每每掀翻在地,棍子劈頭蓋臉地打下來,以致很多犯人被活活打死。

唐太宗李世民有一次在太醫那裏見到一幅“明堂針灸圖”,他見人體很多重要器官的穴位都在胸背部,這些部位被撞擊拍打會有生命危險。他再看圖中屁股上的重要穴位就少多了。

因此李世民便在刑罰中作了規定,凡鞭打犯人,屁股是受刑部位,不許打胸背部。至此,“杖臀”成為大多數王朝的定例,隻是明代又有了杖脊之法。

清朝縣令章炳濤與內鄉縣衙

內鄉縣城有座富麗堂皇的清代縣衙,傳說是光緒年間縣令章炳燾所建。1892年,章炳燾出任內鄉縣知縣。

此時的章炳燾剛20多歲,他少年得誌,為人雖狂不躁、從諫如流、機警果斷、秉公理事,留下不少膾炙人口的故事。

都說清朝縣官上任就幹3件事:宴賓、放告、祭祀孔廟。作為新任縣令章炳燾也不例外,所謂的宴賓,名曰:入鄉問俗,體察民情。實謂滿堂朱子貴、宴上無平民。縣官與土豪鄉紳借機互相摸底、捧場以便日後相互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