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是整理記錄本縣曆任官吏的政績和本縣的特大事件,及時呈報上峰,當然是上天言好事了。同時,協助知縣對本衙佐雜人員進行考核,奏銷工食銀等。
二是調查登記在籍進士、舉人、貢生等的家庭出身、品端德行、學識造詣等,上報府台,有的還可能轉至督撫衙門、吏部衙門等,供補官吏時參考,使各種人才能夠引起朝廷的注意。
三是調查本縣人士在外為官的情況,以便載入史冊,為本邑在外為官者出具必要的證明文書。同時也便於同其在鄉近親協調好關係,相互予以關照。
四是承辦捐納官銜、封蔭等事務。
戶房的職責有:
一是稽核全縣各裏甲的土地、人口,分配及收繳田賦丁銀。收繳的錢糧按照布政使或府台指令,大部分征解上交到指定地方。留存本縣部分移交“錢糧庫”,由縣丞管理,知縣支配。
二是負責本縣常平倉、豐備倉等縣直糧倉的藏貯調用。組織各鄉裏交的社倉、義倉,管理集市,緝查私鹽。
三是保管朝廷欽定的度量衡具標準件,管理社會經濟貿易秩序。戶房對收回的零散銀兩,上交前要熔鑄為官銀元寶,一般分50兩、10兩種,鑄造模具戶房保存,成色也由戶房監製。然而明清兩代銅錢幣不得在縣衙澆鑄,由中央戶部“寶泉局”統一澆鑄,清康熙年間又特準各省設局鑄造。
四是根據知縣指令,辦理賑災恤貧事宜。
禮房主管禮製、慶典、科考等事宜:
一是主持、組織全縣的重大慶典、迎詔迎賓儀禮,組織文廟、武廟、城隍廟、邑厲壇、社稷壇等官祭儀式。組織鄉飲酒禮、迎春神牛酒席等常規禮儀。
二是安排“縣試”的後勤工作。主管縣試的命題、閱卷、錄取。還主管縣學及全縣的社學、義學,監督教學情況,端正生員禮儀。
三是聯係生員參加府台複試、省城鄉試,安排廩膳生員的廩糧、赴考費用。派人為中式生員家中趕送喜報,組織為公車會試舉子的送行儀等。
四是隨時在彰癉亭張榜斥惡揚善,強化儒教禮製,引導社會風氣,製訂鄉規民約等。為進士、舉人、義士、孝廉、烈女、節婦等進行申報、樹立旗杆、修建牌坊、鐫刻碑銘等,以彰優笞劣。承辦捐納功名手續。
明清時代平遙沒有常駐兵營,隻在城西南20千米的普洞關設有巡檢司,由一名巡檢統領,有捕兵49名,均為本邑青壯年。他們守護關卡,盤查行人,維持社會治安。由兵房胥吏聯係他們。偶有軍隊過往,也由兵房接洽。
兵房還負責監造兵器並負責大堂西側“武備庫”的保衛工作。一旦政局不穩,縣衙奉命辦團練,也由兵房承辦具體事務。“三班衙役”的管理操練、選送武舉人員,也屬兵房負責。
刑房的主要職責有:
一是負責審案文書的記錄,負責整理歸檔,為知縣查找國家刑典中的適用條款。根據縣太爺指令,書寫對有關人犯的拘傳、查抄、起贓、傳喚證人、封產、判決書等有關文劄,以及大案初審的上報案宗。
二是管理監獄,監造並保管刑具、戒具。
三是謄寫朝廷新頒的法令、禁令及上司下達的通緝令等,張貼於城門、市井、交通要卡,曉諭百姓。
四是組織醫學值司人員為人犯診斷,核實傷情病情。率領仵作驗屍取證。
工房主要職責為組織維修衙署、城池、官祀的廟宇壇台,修造官立牌坊,監修重大水利、橋梁、關隘工程。承辦官銀元寶澆鑄,打造兵器、刑器。派員帶領民工赴上級指定的重大工程工地完成勞役。
六房的職能基本上概括了明清時期知縣的主要職責,大致可以歸納為:管理田丁,征收稅賦,勸導農桑,興修水利,維護禮製,興學育人,審案斷獄,賑災恤貧,維持治安和鎮壓反叛。
[旁注]
城隍 又稱城隍爺,在道教裏是冥界的地方官,職權相當於陽界的市長。城隍產生於古代祭祀而經道教演繹的地方守護神。城隍本指護城河。祭祀城隍神的例規形成於南北朝時期。唐宋時期城隍神信仰滋盛。宋代列為國家祀典。元代封之為佑聖王。明初,大封天下城隍神爵位。
鑾駕 又名鑾輿,古代專指皇帝的車駕。後來此種叫法逐漸演化,由古代帝王出巡的儀仗隊伍簡化而成。與其相近的詞彙有:鑾輿、輅車、鑾輅、鑾蹕、鑾軒、皇輿、皇駕、玉輅、玉鑾、宸蹕、宸輿、日禦、日馭、日轡等。
三省六部製 自隋唐以來,在皇帝專製下的中央政權機構內,設中書省、尚書省、門下省。明清時期更突出了尚書省的行政職能,設“吏、戶、禮、兵、刑、工”6部,各部正職稱“尚書”,副職稱“侍郎”。
進士 在我國古代科舉製度中,通過最後一級考試的人,稱為進士。是古代科舉殿試及第者的稱呼。意思是可以進授爵位的人。這一稱呼始見於《禮記·王製》。隋煬帝大業年間始置進士科目。唐代也設此科,凡應試者謂之舉進士,中試者皆稱進士。元、明、清時,貢士經殿試後,及第者皆賜出身,稱進士。
舉人 本意是指被薦舉的人。漢代取士,並沒有考試製度,朝廷令郡國守相薦舉賢才,因以“舉人”稱所舉之人。唐、宋時期設有進士科,凡應科目經有司貢舉的人,通稱舉人。到了明清時期,則稱鄉試中試的人為舉人,也稱為大會狀、大春元。
孝廉 漢武帝時期設立的察舉考試,以任用官員的一種科目,孝廉是“孝順親長、廉能正直”的意思。後代,“孝廉”這個稱呼,也變成明朝、清朝對舉人的雅稱。孝廉是漢代察舉製的科目之一。孝廉科就是察舉孝子廉吏。漢武帝確立了獨尊儒術的基本政策,選拔統治人才特別重視人的品德。
團練 我國古代地方的民兵製度,在鄉間的民兵,也稱鄉兵。源於周朝時的保甲製。唐代設有團練使一職,類似民間的自衛隊隊長,來管理團練事務。宋代置諸州團練使,北宋蘇軾曾任黃州團練副使。明代取消團練使,改以按察使、兵備道分統團練諸務。
八蠟 我國古代人民所祭祀的八種與農業有關的神祇。民間仍視八蠟為除蟲捍災禦患的神祇,祭祀於八蠟廟。八蠟的祭祀稱為八蠟之祭、大蠟之禮或八蠟祭。
寶泉局 清朝錢幣鑄造局的名稱,位於北京,是明清戶部所屬鑄造錢幣的工廠。清代寶泉局下屬東、西、南、北四作廠,全部位於東城界內。東作廠在乾隆《京城全圖》中是一方形大空院,東南角為兩進院官廳,其他場所零星布置四五座小房,1750年以後多次改建擴建,但官廳的位置仍在原處。
{閱讀鏈接}
“明鏡高懸”這4個字,可謂是家喻戶曉。關於這4個字的來曆還有一個典故呢!
在漢代劉歆編撰的《西京雜記》記載,漢高祖最初來到鹹陽宮時,有一麵方鏡,讓他倍感驚訝。
鏡子方圓約1.3米,高約2米,反正麵都可照人。有人前來照鏡,鏡中的人影是倒著的。如果把手捂住心髒部位,就會看見腸胃等五髒。
如果來的人有疾病在內,掩心照鏡,就會知道疼痛的地方在哪裏。秦始皇曾經用這麵鏡子照宮人,心存不軌的人都會被殺。
後來,人們就以“明鏡高懸”來比喻官吏們執法嚴明,判案公正,或辦事明察秋毫,公平無私。
規模最大的大堂及附屬建築
平遙縣衙作為我國古代保存至今規模最大的府衙,其大堂的建築規模也是獨一無二的。
大堂是知縣辦理公務的主要場所,在整個縣衙署建築中,規模最大,上限最高,是衙署的中心和主題建築。堂前配有月台,象征著皇權的高貴,威儀萬千。
平遙縣衙大堂為5楹廳堂,中間3楹為公堂,正中後方屏風上繪山水朝陽圖,屏前為官台,上方有官閣,也稱暖閣。閣上方懸有匾額,書“明鏡高懸”。該匾之語,似為曆代官閣之通用語。
官台上設案,上置“文房四寶”、火簽筒、驚堂木,官印盒置於右側。當日知縣升堂端坐,正好是升起朝陽的位置,表示日麗中天,王法公允。
大堂內陳列著七品正堂的部分儀仗,也稱“執事”。按照清代規定知縣儀仗沒有“回避”牌,因為封建社會的縣衙,就是最基層的政權機構,知縣的職責便是處理本邑各種事務,無回避百姓之理由,知縣應“與小民朝夕相處,勿使隔絕不通也”。
知府以上官吏,一般不直接受理民事,出巡時才有資格用“回避”牌。
大堂內東西兩側分別為錢糧庫和武備庫。
大堂外東側是讚政亭。讚者參也,讚政亭也即參政之所。知縣常在這裏接待各裏坊耆老、鄉紳等地方上有名望的人和告老還鄉的官員等,以示“體恤民情”,實則為官吏同地方勢力結盟之所。但清代不準未仕之有功名者過問政事。
大堂外西側是鑾駕庫。鑾駕是皇帝儀仗的別稱,明代規定各府、州、縣都要準備迎接和導引聖詔的龍亭和儀仗。而這種儀仗就是仿製皇宮的鑾駕。平時不用,存放於鑾駕庫。清代仍沿用這種禮製。鑾駕庫之設置,當源於此。
大堂背後的二堂,自成四合院落,而且同後麵內宅相通,所以二堂院門也稱宅門。看門差役稱“門禁”,也叫“門子”。
門子日夜值守,閑人免進,有事求見大老爺,必須門子通稟。清代門子年俸銀6兩,但許多來訪者為求方便,常賞其小費,這個職務當然是肥缺了。
知縣除每日上午9時左右升大堂署理公務外,其餘時間主要在二堂辦公處理日常公務,個別召見下屬、秘密詢問案件、會見來客等,所以這裏沒有大堂那種森嚴的氣氛。
引人注目的是二堂後牆東側的一塊“除暴安良”匾額,是1882年,由邑人王希閔送給時任知縣錫良的。此匾為原物,一直藏在二堂頂棚內,近年翻修二堂屋頂時才被發現。
東側牆上懸掛的“張仲遺風”匾,也是原物。是民國初年百姓贈給縣知事吳潔己的。
二堂內東西耳房分別為簡房、招房。
簡房是縣丞的辦公處所。縣丞為知縣之助手,正八品。室內現陳列清代縣衙作息製度,知縣丁憂、俸滿、封印製度。舊時父母亡故,子女需回家守孝3年,實際是僅有27個月,稱為“丁憂”。為官者若遇父母亡故之事,需申報吏部開缺,居喪期滿後,吏部將視情況而重新安排工作。
漢民族的儒禮以孝為本,所以丁憂期間連科考都不準參加,否則治罪。如子女身為武職,遇有緊急軍情,或國難當頭,或皇帝詔準,方得以“忠孝不能兩全”而遙拜致祭。這裏充分體現了封建社會中,漢民族儒教禮製對人們道德行為的規範。
二堂內的西耳房為“招房”,舊時為典史的辦公場所。明清時代的典史無官品,即“未入流”。掌管稽檢獄囚。典史職品雖小,但一般都由地方上的“聞人”充任。
排在知縣、丞、主簿之後,俗稱衙門中的“四爺”。有時知縣外出或在封印期間,則由典史代行職權。清代已經不設主簿,使典史的權力更加膨脹。
典史出身雜流,常易專權,清代科舉出身的知縣對其提防甚緊,寧可信任師爺、書吏,不敢倚重典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