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首衙——直隸總督府(2 / 3)

當曾國藩到了養心殿見到垂簾聽政的慈禧太後時,因曾國藩是朝廷重臣,太後便賜座給他,並問了他生活起居的情況,然後對他說:“直隸是京城重省,你要治理好,此去直隸省有3件事首先要做:一是練兵;二是治吏;三是治水。”

曾國藩連聲稱是,在太後的信任下,他把那份告老還鄉奏折的事早拋之九霄雲外了。曾國藩退朝後,便選在正月二十一就起身赴直隸就任了。

曾國藩在轎中手持直隸地圖,沿著永定河堤東行,一路查看河堤水患,凡是遇到龍王廟都要下轎進香,以求直隸地區能夠風調雨順。

當曾國藩安頓好一切之後,他就選定在西院修建了一座龍神廟,並且派人將他湖南老家的古藤蘿移來了一棵枝栽在了總督府後院。一切就緒後,他選擇農曆二月十三這個吉日才搬進了總督府大院。

當時的直隸,正處在混亂時期,直隸所轄範圍到處是一片民生凋敝的景象。這裏滿地災荒,餓殍千裏,再加吏治腐敗,軍隊鬆散,社會秩序極端混亂。曾國藩上任後,就采取措施開始整治這一地區。

一是整頓吏治,減輕民負,嚴令各地“不準於應征錢糧之外,加派分文”。告誡各級官員要“視民事須如家事”,為民眾“休養生息”創造條件。

二是清理獄訟,對長期積壓的各類民事刑事案件進行了審理,並製訂了《直隸清訟事宜十條》的地方性法規。

三是治理河道,進行永定河清淤,並加固了南北兩堤,一定程度上緩解了水災的發生。

四是賑濟災荒,采取了相應的開設粥棚、開倉放糧、發放救濟金等措施。

曾國藩力主隆禮重教以撥亂反正,他在題直隸總督衙署楹聯中寫道:

念三輔新離水旱兵戈,賴良吏力謀休息

願群寮共學龔黃召杜,即長官藉免愆尤

曾國藩當直隸總督時,非常重視教育。在直隸總督署的斜對麵有一個保定蓮池書院,曾創辦於清雍正十一年,這裏昔日庭院高雅,人才輩出,是當時國內四大名書院之一。書院自創立之日起,就得到清朝皇帝和各級官員的重視,乾隆帝曾四次巡幸蓮池書院,欣然賜詩上百首,其中有首特別聞名:

直省督勤書院規,保陽獨此號蓮池

風開首善為倡率,文運方當春午時

因此,曆任直隸總督對蓮池書院都是特別看待,督導有方。曾國藩到任後,他使蓮池書院是煥然一新,成為了當時華夏近代國學的翹楚之地。

曾國藩對蓮池書院的看重可以說是別具一格,出手不凡。他上任伊始,並沒有像以往總督那樣直接入住督署內宅,而是破天荒地直接寓居於蓮池書院內辦公。直到16天後的二月十三日,才移居總督署內。

據《曾國藩日記》記載,同治八年正月二十七日他到達保定的當天出門拜客的時候,就到蓮池書院山長李嘉端處久坐,後來雙方多有來往。僅據日記記載就有11次之多,他們多次長談,其內容多與書院之事相關。

在此16天小住中,曾國藩常與其次子曾紀鴻、弟子吳汝綸等遊覽古蓮花池,巡視考棚,觀人拓帖,與師生們多有來往,砥礪學問,並親自為書院考試出題,抽空則和蓮池書院山長李嘉端暢談,了解保定府乃至直隸全省的曆史文化。

曾國藩寓居蓮池之初,就決心在自己任上由點及麵地改變直隸的學風與士風。他特意把蓮池書院當作向直隸士子宣傳革新、提倡務實觀念的主要窗口。他下榻蓮池書院這一尊師重教的義舉,可以說進一步加深了對蓮池書院的認識,他從而下定決心要通過蓮池書院這所文教重鎮,來振興保定府乃至直隸的文化。

曾國藩這樣的行動,在曆代官員中都是極其罕見的。他如此敬重教育,充分表明了他振興保定府乃至直隸文教的明確態度和追求。

曾國藩不僅多次與蓮池書院師生敘談,而且不厭其煩,親自為蓮池書院的考試生童命題、親批學生課卷、甚至親自送學。蓮池書院常年有月考、歲考的習慣。歲考就是學年大考,在正月舉行,歲考及格才能作為院內生留在書院繼續學習。

月考是每月舉行一次的考試,考試分為“官課”、“齋課”、“古課”三項。所謂官課,是由總督、布政使、按察使、清河道員、知府所謂五大憲分別做主考官,輪流擬、閱試卷的一種督察性質的考試。

曾國藩對官課十分關心,到任後的第十五天,即同治八年二月十三日深夜還在“因明日考書院,將出題目,沉吟良久”。第二天早飯後才寫好,他在考棚號舍巡視時才將題目交予負責監試的清河道。

曾國藩移居直隸總督署後的第二月二十五日晚上,即“將書院各卷略一翻閱”。第二天,他“請州縣五人來看書院各卷”,兩天後“因昨請州縣閱書院卷,恐有不當,故請麓樵與摯甫、廉甫輩再一複校也。”他自己也“將各卷清點一番,略閱數卷”,他可謂是慎重把關,絕不放任。

此外,曾國藩還屢次專程為蓮池書院生童送考送學,給予精神鼓勵支持。然而,曾經動蕩歲月後,蓮池書院學風的改善並不是想象得那麼簡單順利。曾國藩到任後1869年的五月十三日蓮池書院例行月考時,盡管由他親自監考,令人意想不到的是,蓮池書院“官課,諸生多不交卷,一哄而散”。

但是,曾國藩並不氣餒,他在與書院山長李嘉端詳細商議後,在十八日上午親自帶領衙役捕快到書院“送”鬧事的諸生“補行齋課”,化解了這場風波。為勉勵學生一心向學,他還以“中興名臣之首”的身份替蓮池書院考卷寫榜發榜,這對真正專心學問的書院諸生是極大的鼓勵。

曾國藩就任直隸總督雖然隻有一年多的時間,但其整頓社會風氣、重教興學、懲治腐敗官員、救濟災民、發展生產等一係列措施,對當時直隸轄區內的社會穩定和經濟發展都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旁注]

養心殿 明代嘉靖年建,位於內廷乾清宮西側。康熙年間,這裏曾經作為宮中造辦處的作坊,專門製作宮廷禦用物品。自雍正皇帝居住養心殿後,這裏就一直作為清代皇帝的寢宮,這裏成為召見群臣、處理政務、皇帝讀書、學習及居住為一體的多功能建築群。

奏折 折子、奏帖或折奏,清代專有的一種文書。奏折始於康熙中期,最初僅限於皇帝指定的少數親信官員,以後普遍采用,雍正年間形成固定製度。至清亡廢止,曆時200多年。奏折按內容分為奏事折、奏安折、謝恩折和賀折4類,公文程式各有不同。奏折一般都有皇帝的朱批,或者代理皇權人的朱批。

慈航寺 又名龍王寺,幾度興衰,一庵一寺,千年間上下相望,中有十八羅漢金剛、二十四諸天菩薩。雕梁畫棟,金碧輝煌,晨鍾暮鼓,香火興旺。

龍神廟 我國古代傳說龍也是水中的一位神仙,它負責興雲布雨,掌管一方的天氣和氣象變化。古代百姓曆來有以龍神為崇拜對象的習慣。為龍神興建的用於祭祀的場所就叫做龍神廟。

曾國藩 (1811年~1872年) 初名子城,字伯涵,號滌生,諡文正,出生於湖南省長沙。晚清重臣,湘軍之父。清朝軍事家、理學家、政治家、書法家,文學家,晚清散文“湘鄉派”創立人。晚清“中興四大名臣”之一。

[閱讀鏈接]

曾國藩剛到直隸上任,各級官員為新任總督接風洗塵。大家知道曾國藩愛吃螃蟹,但是當時數九寒冬,江河都封上了,根本沒地方去弄螃蟹啊!

有人找到張家作坊掌櫃,他是一代名廚,名叫葛洛秀。大廚絞盡腦汁,他根據蟹肉色澤、味道,用雞蛋和魚肉為主要原料,精工秘製,研究出了一道“吃蟹不見蟹”的菜肴,名叫“炒代蟹”。

炒代蟹端上後,曾國藩看餐桌上清花瓷盤內全是黃澄澄、油旺旺的蟹肉,他先是一喜,品嚐一口後,是香氣濃鬱,便連連說:“嗯!好蟹肉,何來如此好蟹?”

作陪官員如實稟報了曾國藩。曾國藩大為讚賞說:“嗯,吃蟹不見蟹。好!”

於是,曾國藩當時就宣布將其作為直隸官府筵席特別菜品。後來,總督府每逢宴請重要官員,曾國藩都要將推薦此菜,簡直廣受好評,並一直流傳了下來。

李鴻章重修直隸總督衙門

曾國藩離任後,直隸總督由李鴻章繼續擔任。李鴻章到任後又重新修複了直隸總督衙門。

直隸總督府大門以外,清時曾建有轅門、照壁、旗杆、樂亭鼓亭、一對石獅、東西班房,以及西轅門外專供每日報時及拜發奏折之用的炮台等附屬建築。

轅門本是古代帝王巡狩、圍獵、止宿在山野險阻的地方,用車子作為屏藩。出人之處豎起兩輛車子,使兩車的轅相向交接,成一半圓形的門,稱作“轅門”。後來演化成泛指將帥的營門及總督府的外門。

照壁是麵對大門用作屏障的牆壁,呈“一”狀,兩側用木柵欄與東西轅門相連。照壁是采用須彌座、灰磚壓縫、主壁高約5米。壁麵北雕有海水江崖旭日東升圖案,麵對太陽處雕一饕餮圖形。

照壁南側兩端各嵌有兩塊虎頭圖案的告示牌,以供張貼告示之用。

旗杆在東西轅門南側,照壁北側,左右各一根,原為木質。高約十六七米,沒有特別的要求。旗杆上端有一方鬥,下收上放,可以站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