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首衙——直隸總督府(1 / 3)

清代首衙——直隸總督府

河北省保定市在曆史上也曾留下一些舉足輕重的文物景點,其中,保定直隸總督府就是其中首屈一指的文化遺存。

直隸總督府處於河北省保定市繁華的市中心,在它的對麵就是有名的總督府廣場,廣場內經常會有大型的活動在舉辦,看起來很是繁華。

它也是我國唯一保存完好的一座清朝省級衙府。直隸總督府可謂是清王朝曆史的縮影,曆史內涵十分豐富,有“一座總督衙署,半部清史寫照”之稱。

李衛走馬上任直隸府衙

清初所設置的直隸省,至光緒年間,其轄區包括今河北、北京、天津和山東、山西、河南、遼寧、內蒙古的一部分。

直隸總督,正式官銜為總督直隸等處地方提督軍務、糧食、管理河道兼巡撫事,是清朝九位最高級的封疆大臣之一,總管直隸、河南和山東的軍民政務。而由於直隸省地處京畿要地,因此直隸總督被稱為封疆大吏之首。

直隸總督一般為正二品官員,凡加尚書官銜者為從一品,統管全省官吏任免、節製軍隊、訴訟審判、外交處理等軍民要政,涉及政治、經濟、軍事方方麵麵,代表清政府管理一方,又向朝廷負責。

因直隸地處京畿重地,天子腳下,稍有動亂便危及京城安全,所以清朝曆代的直隸總督多為朝廷信任、倚重的大臣,致使直隸總督位高權重。

直隸總督坐鎮省府,令由府發,所以自雍正以後的許多重大曆史事件,如興農治水、察吏安民、外交事務、辦理洋務及推行新政等都與直隸總督、總督府有著密不可分的聯係。

在清中期的直隸總督,最能讓我們熟知的就是李衛了,有的說李衛是要飯出身,有的說李衛是雍正的兄弟。

李衛康熙年間入朝為官,曆經康熙、雍正、乾隆3朝。李衛深受雍正帝的賞識,曆任浙江總督、直隸總督等職。

曆史上真實的李衛並不是出身於市井的“叫花子”,而是江蘇豐縣一家家境比較富裕的人家。1717年,李衛花錢捐了一個貢生,這是科舉時代,挑選府、州、縣秀才中成績或資格優異者,升入京師的國子監讀書,稱為貢生。

貢生相當於舉人副榜,也就算是有功名在身了。貢生的意思是以人才貢獻給皇帝。貢生也就算是我們現在說的保送生一樣,不過是花了錢的保送生。

1719年,李衛遷戶部郎中。據《小倉山房文集》記載,李衛在戶部供職期間幹了一件讓當時還是親王的胤禛刮目相看的事:當時分管戶部的一位親王每收錢糧1000兩,加收平餘10兩。

李衛屢次諫阻這位親王,親王都不聽,於是在走廊上放置一櫃,寫著“某王贏錢”,使這位親王十分難堪,隻好停止多收。

雍正十分看重李衛“勇敢任事”的優點,自己剛繼位就馬上任命李衛為雲南道鹽驛道,第二年擢升為布政使掌管朝廷重要稅源的鹽務。

1725年,李衛又被擢升為浙江巡撫兼理兩浙鹽政。1727年,李衛“尋授浙江總督,管巡撫事”;1728年,朝廷又以“江南多盜”,而地方官又“非戢盜之才”為由,命李衛統管江南七府五州盜案,“將吏聽節製。”

1729年,李衛被加封為兵部尚書、太子太傅。1732年,李衛又被內召為府理刑部尚書,尋授直隸總督。

托了雍正皇帝的福,李衛在任直隸總督期間可以好好重修一下總督衙門了。

這時候重修的直隸總督府的建築布局,既承襲了元代衙府的特色,同時又受到了明清北京皇家宮殿建築布局的影響。

我國明清兩代的衙府建築多有定規,通常受北京皇宮的影響,主體建築按前衙後寢的格局,分布在南北向的中軸線上,東西兩側各有一路對稱的輔助建築,共同構成典型的衙府建築格局。

整座直隸總督衙府建築方位坐北朝南,東西寬134米,南北縱深約224米,共占地30000多平方米,其建築分東、中、西三路。

所有房舍都用青磚青瓦建成,其柱均采用黑色,其廊雖有彩繪,卻無特別豪華的裝飾,整個建築群質樸威嚴而又渾然一體。在這一點上很相似於北京的故宮,以及皇家生活、寢居的地方。

李衛不僅修好了直隸總督衙門,他在管理鹽政方麵也很有能力。他不僅加強了沿海各關隘的巡緝,打擊不法商販盜賣私鹽等活動,同時還改革鹽政稅賦製度,此舉,既穩定了鹽業生產,又增加鹽業稅收。

李衛治理海塘成績卓著。他在海寧自翁家埠至尖山間的近百裏海塘險要塘段搶築亂石塘、柴塘近2300丈,緩和了危急形勢;並且設塘兵200名及千、把總等員弁分駐沿塘常年修護。

李衛對整肅吏治也卓有成效。江南督臣範時繹、按察使馬世庇護張如雲及其黨羽以符咒惑民,李衛毫不徇情上書彈劾,使“時繹奪官,世 、空北皆坐譴,雲如等論斬。”

1734年,李衛不顧忌戶部尚書兼步軍統領鄂爾泰的地位和眷寵均在自己之上,公開上書指參其弟鄂爾奇“壞法營私,紊製擾民,”使鄂爾奇被革職查辦。

李衛是一個聰明機智又鐵麵無私的總督,他盡管文化水平不高,連寫奏折、看公文都要師爺幫忙,但是他卻是一個正直的人,一個直隸總督中最讓百姓稱頌的封疆大吏。

[旁注]

封疆大吏 我國古代一級長官,如總督,負責大區域軍政事務,職權最重;巡撫掌一省財政、民政、司法,鄉試,地位略次於總督,或執掌關防大印的統帥以及品級相當高的官員。

國子監 隋朝以後的中央官學,為我國古代教育體係中的最高學府,又稱國子學或國子寺。明朝時期行使雙京製,在南京、北京分別都設有國子監。

鹽驛道 古代官名。清朝道員之一。兼管驛傳與鹽法。1646年開始置江南驛鹽道。湖北、江西、陝西,也曾設之,後來改置為鹽法道。四川地區改稱鹽茶道。

私鹽 古代私鹽問題的產生很大程度上是政府不合理的食鹽專賣製度的直接產物,它的出現大約在春秋末和戰國時期。其發展可以中唐為界分為前後兩個階段,中唐以前的初步發展時期和中唐以後的泛濫時期。

彈劾 是由國家的專門機關對違法失職或職務上犯罪的官吏采取揭發和追究法律責任的行為。在封建社會,官員之間可以相互彈劾,因為皇帝需要官員之間的鬥爭來保持對朝中大臣的掌控。

鄂爾泰 字毅庵。康熙舉人。任內務府員外郎。1725年遷廣西巡撫,次年調任雲貴總督,兼轄廣西。在滇實行改土歸流,在西南各族地區設置州縣,改土司為流官,加強中央對地方的統治。後任軍機大臣。

雍正帝 (1678年~1735年),清世宗愛新覺羅·胤禛,是清朝第五位皇帝,入關後第三位皇帝,清聖祖康熙第四子,1722年至1735年在位,年號雍正,廟號世宗。雍正帝采取了一些嚴厲的手段整治官員腐敗,對外也進一步維護邊疆穩定。

[閱讀鏈接]

在我國民間小吃中,有一種眼睛糕。傳說,它的來曆還與李衛其人密切相關呢!

據說,雍正的親信李衛奉旨督建鹽官海塘,兩個多月仍無進展。李衛心急,便派親信調查。

結果親信回報,築塘官兵並非不願築海塘,中午按一般軍糧供給,大家到了下午就沒了力氣。

李衛聽後,來到鹽官的一家茶館,老板向他推薦了眼睛糕。兩塊眼睛糕下肚,李衛吃得很飽。

於是,李衛就在鹽官四周招收做眼睛糕的師傅數十名,將“眼睛糕”改名為“堰兢糕”,天天送往海塘。大家都明白了李衛的良苦專心,官兵們從此兢兢業業,努力修好了每一段海塘。後人為了紀念李衛,把眼睛糕稱為“李衛眼睛糕”。

曾國藩就任直隸總督

1870年,北方大地春意盎然。當繁華的京城還是一片節日氣氛,春節餘歡還未消失的時候,原兩江總督曾國藩懷揣滿腹心事,就憂心忡忡地從北京起程向直隸省城保定府進發了。

就在一個月以前,也就是在1870年臘月初,曾國藩在兩江總督任上接到聖旨,調他為直隸總督時,他心裏感到些許高興。他深知直隸地處京畿要地,其總督一職非重臣莫屬,這是皇帝和慈禧太後對他的重用。

曾國藩便匆匆收拾行裝於臘月十三趕到了北京,住在北京金魚胡同的賢良祠。這裏離紫禁城東華門不遠,入朝非常方便。這位封疆大吏雖在公寓享有優厚的生活,但他獨自一人每日除了接見一些京官大臣外,他並沒有什麼事。

有一天早晨,曾國藩對鏡整裝,看到自己兩鬢白發,顯出一幅老態龍鍾的樣子,又感到近年疾病纏身,早已力不從心了。忽然,他有一個念頭湧上心頭,不如急流勇退,告老還鄉方為上策。於是,他在下榻處寫了一份告老還鄉的奏折,揣在袖中準備上朝時趁機遞給皇上。

誰知,曾國藩一等便是一個多月,直至正月十七才得到皇上傳旨接見。這位曾大人步入皇宮後,心情就緊張起來,唯恐有違宮禁,一切小心從事。

當曾國藩見到同治帝時,同治帝對他寄予了很高的希望,他說:“現在畿輔要區,正賴重臣整理,該督當仰體朝廷倚畀之專,勿拘故常而遂萌退誌,以副委任,有厚望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