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形衛城——興城古城(1 / 3)

方形衛城——興城古城

興城古城位於遼寧省葫蘆島興城市區,是我國現存最完整的四座明代古城之一,也是唯一一座方形衛城。

古城始建於1430年,當時稱寧遠衛城,清朝時改稱寧遠州城。1623年,駐守此地的寧前道兵備副使袁崇煥主持重修。古城也逐漸發展為明朝末年關外第一軍事重鎮。

作為山海關外明朝的重要衛城,古城見證了明亡清興的曆史更迭,經曆了580得年的風雨侵蝕和戰爭洗禮。1988年,古城被列入國家重點風景區。

明朝為防禦女真襲擾建城

興城古城是一座明代的古城,興城之名源於遼代, 990年,遷興州民至桃花島築城設縣,稱興城。1428年,駐守在這裏的總兵巫凱,都禦史包懷德為了防禦女真族對明軍的襲擾,呈請曹莊驛監督造了這座城池,並取名為寧遠衛城。

這寧遠城是明朝末年山海關外的防禦重鎮,隨著這座城池的修建,這個地方在軍事上的意義也就顯得愈發重要。

1618年,居住在我國東北地區的女真族領袖努爾哈赤乘明王朝腐敗而又搖搖欲墜之機,向明王朝正式宣戰。

1618年至1621年,努爾哈赤帶領的女真族部隊旗開得勝,他們先後占領了沈陽和遼陽等城池,這讓明廷震撼不已。

為保衛明朝京都不被努爾哈赤攻下,袁崇煥毛遂自薦,輔兵部尚書孫承宗駐守寧遠。袁崇煥提出若保關內,必守關外;若保關外,必守寧遠的積極方略。他抓緊修築城池,將寧遠建成屏障山海關的軍事重鎮。

清朝建立後,撤衛建州,寧遠衛城也改稱寧遠州城,寧遠州管轄山海關以東至錦州以西的廣闊區域。

1914年,恢複使用遼代的興城縣縣名,寧遠城也就隨之稱為興城古城。

現存的興城古城位於遼寧省興城市。興城市歸屬於葫蘆島市管轄,於葫蘆島市西南部,在遼東灣西岸,居遼西走廊中段。東南瀕臨渤海,西南依六股河與綏中縣相鄰,西北與建昌縣接壤。

興城古城是我國目前保存最完整的四座明代古城之一,是唯一一座方形衛城,城牆設有東南西北四門,城中心設有鍾鼓樓,城門外築有半圓形圍城叫做甕城。這裏取的是甕中捉鱉之意,它的功能是保護城門。城牆四角仍築有炮台,用來架設紅夷大炮。

古城平麵呈正方形,牆體為外條磚內毛石,外設垛口,內設女牆,中填夯土。牆頂設海墁磚 一層水口。城牆四角設炮台,東南角炮台上為清代增建的魁星樓。城牆四麵正中各設城門,城門上皆築箭樓,為兩層樓閣。城牆四角設台,突出於城角。

四道城門,東為春和,南為延輝,西為永寧,北為威遠。四門均建城樓,重簷歇山頂,麵闊三間,進深一間。城門外有半圓形甕城,內、外均以條磚築成,城門內左側設馬道。

古城內的四條大街,是古城的主幹道,因循四座城門而得名,分別稱為春和街、延輝街、永寧街和威遠街,城中百姓根據方位分別稱為東街、南街、西街和北街。

街道兩旁分布著許多老字號店鋪,其中以南街最為集中,因此有“明代一條街”的美譽。四條大街呈十字形規則分布,因此又統稱為十字大街。城內街坊布局,基本上仍保持著清末的體製。

十字大街的交叉點坐落著一座始建於1454年鍾鼓樓,現存的為1777年至1779年重建的格局。鍾鼓樓是為戰時擊鼓進軍、平時報曉更辰所用。

鍾鼓樓分為三層。基座平麵為正方形,高如城牆,下砌通向四條大街的十字券洞,全部大青磚砌成,分東、西、南、北各築拱形通道。

上為兩層樓閣,內部辟為興城出土文物陳列館。展出五六千年前的“紅山文化”時期,以及春秋戰國時期的骨針、陶器、刀幣等珍貴出土文物。還架設一麵巨型牛皮大鼓。大鼓由整張牛皮繃製,實為全國罕見。

鼓樓三層為民族英雄袁崇煥將軍蠟像館。此蠟像經能工巧匠的精雕細刻,人物表情豐富細膩、栩栩如生,似乎正在向人們宣布“我與此城共存亡”的決心。

周圍廊式,歇山卷鵬、飛簷淩空、朱廊畫棟,西北開涵洞小門,有石階可上下。當登上鼓樓,古城風光盡收眼底,令人心曠神怡。

另外,興城城牆的內壁也很有特色。為了使城牆堅固,形成強大的支撐力,避免內心的夯土鬆動,城牆在建築之初就用不規則城石砌築內壁,然後將壁麵鑿平,所以稱為“毛石牆”;由於石料大多是就地取材,遠望去顏色近似虎皮,所以又被稱為“虎皮毛石牆”。

興城古城牆是我國古代城市規劃的典範。從建築科學上講,興城城牆的選址得體,恰好處在山水圍河的平原地帶,十分有利於形成良好的生態環境和局部小氣候。

背山可以抵擋冬天北來的寒流,抱陽可以得到良好的日照,近水可以保障生活及灌溉供水,還可以防止風沙侵襲,對城內居民十分有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