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古代的傳統哲學思想在興城城牆的規劃和建築中,體現得淋漓盡致:興城城牆建成正方形,是取傳統宇宙觀的“天圓地方”,予以大地沉穩、永無銷毀之意;興城城牆的周長及城門數、街路數均為偶數,體現了古代哲學中數的思辨。
經過曆代對古城的整修,興城古城牆保存較好。既是曆史名城,又是無數遊人向往之地。
[旁注]
女真族 女真,又名女貞、女直,我國古代生活於東北地區的古老民族,現今滿族、赫哲族、鄂倫春族等的前身。6至7世紀稱“黑水靺鞨”, 9世紀起始更名女真。12世紀前期完顏阿骨打建立了金朝,統治我國北方100多年之久。
紅山文化 距今五六千年間一個在燕山以北、大淩河與西遼河上遊流域活動的部落集團創造的農業文化。紅山文化有近千處遺址,其中著名的有遼寧喀左東山嘴和建平牛河梁遺址群。
鍾鼓樓 我國古代主要用於報時的建築。鍾樓和鼓樓的合稱。鍾鼓樓有兩種,一種建於宮廷內,一種建於城市中心地帶,多為兩層建築。宮廷中的鍾鼓樓始於隋代,止於明代。它除報時外,還作為朝會時節製禮儀之用。
[閱讀鏈接]
興城首山腳下的茶棚庵原名叫永寧寺,後來有兩尼姑在此修行,改名為庵。
相傳這兩個尼姑樂善好施,為解除來往行人的幹渴疲勞,用首山清泉腎金菜做茶水,供人們飲用,一年到頭從不間斷。隨著四麵八方的來客過往,她們的美名也傳到了四麵八方。
一天, 倆尼姑聽說乾隆皇帝東巡要路過此地,便擺下了香案跪在地上接駕。
傳信官把此事告訴了乾隆,乾隆起身下了龍輦,來到倆尼姑跟前說:“下跪何人?”
倆尼姑回稟:“聞皇上東巡路經此地,貧尼特備香案,跪接龍駕,請進庵一飲,此茶祛風祛濕,開脾利腎,皇上飲後可消除勞頓。”
乾隆就來到庵內,飲過了尼姑獻上的茶,疲勞頓消,神清誌爽,抬頭望去,首山風光盡收眼底。於是,乾隆即興揮毫提匾:“首山勝境”四字,並封此庵為茶棚庵。
興城古城內現存名勝古跡
興城古城始建於1428年,為寧遠衛城,清代重修,改稱寧遠州城。它與西安古城,荊州古城和山西平遙古城同被列為我國迄今保留完整的四座古代城池。
經曆了570多年的風雨侵蝕和戰爭摧殘,古城外城現已蕩然無存,內城經曆代維修,基本保留了原貌,城內的主要建築有魁星樓、祖氏牌坊、周家住宅、文廟、郜家住宅和薊遼督師府等。
其中,古城東南角是一座魁星樓。古城的魁星樓因其地理位置而被譽為“關外第一魁星樓”。
此樓共有兩層,八麵八角,建築精良,內有魁星像一尊,頭部像鬼,青臉紅發,一腳向後翹起,一手捧鬥,一手執筆,猶如用筆點中應試人的姓名,就是古書中說的“魁星點狀”。
魁星樓始建年代無考證,後來經1782年、1818年兩次維修。1847年發生一場大火,魁星樓“無寸椽片瓦存,碑證已遭燒毀”。經寧遠知州強上林進行維修,重修時“廢者舉之,缺者完之,傾者植之,卑鄙者宏壯之”。後來此樓曆經六次修葺,存留至今。
在古城內,最為著名的是延輝街,也稱南街,街道兩側是以經營商業為主的舊式建築,建築不高,多為一二層。延輝街中央矗立著兩座由明思宗朱由檢為遼西守將祖大壽和祖大樂立的石牌坊。
這兩座石牌坊,南為明前鋒總兵祖大壽“忠貞膽智”坊,建於1631年。因有倒塌危險拆除,現存牌坊為後來重修;北為明援剿總兵祖大樂“登壇駿烈”坊,建於1638年。兩坊均為四柱三間五樓式,單簷廡殿頂,柱高樓小,雕飾細膩.
石坊宏偉壯觀,雕刻工藝精美、手法細膩逼真。雖已經受300多年風雨剝蝕、但仍保存完整,這對於研究明清以來勞動人民創造的石刻藝術和研究明清曆史提供了珍貴的實物資料。
兩座石坊一是祖大壽石坊,一是祖大樂石坊。祖氏均為興城人,祖大壽為大樂堂兄。祖大壽石坊正麵刻有兩塊橫匾。上為“忠貞膽智”;下為“四世元戎少傅”;背麵橫書:“廓清之烈”。最上層殿頂下方立匾上刻“玊音”二字。
祖大樂石坊正麵橫匾額:登壇駿烈,楹聯為:
桓糾興歌國依幹城之重;
絲綸錫寵朝隆銘鼎之褒。
背麵橫匾為:元勳初錫,楹聯為:
鬆檟如新慶善培於四海;
琳琅有赫賁永譽於千秋。
這些刻字全部為陽文。楹聯與牌匾多為歌功頌德的溢美之詞。但無論從書法角度還是從考古角度看,均極具價值。
兩座牌坊均為岩石料雕琢而成,造型都是仿木結構,顯得高架淩空,竣嚴矗立,氣勢雄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