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威尼斯——同裏古鎮
同裏古鎮位於江蘇省蘇州市吳江區東北,是江南六大名鎮之一,舊稱“富土”,唐初改為“銅裏”,宋時將舊名拆字為“同裏”。同裏鎮建於宋代,至今已有1000多年曆史,是一個具有悠久曆史和典型水鄉風格的古鎮。
同裏鎮風景優美,鎮外四麵環水,鎮內被15條河流縱橫分割為7座小島,並由49座橋連接交通。鎮內家家臨水,戶戶通舟。明清民居,鱗次櫛比,宋元明清橋保存完好。它以“小橋流水人家”的格局贏得了“東方小威尼斯”的美譽。
1992年,同裏古鎮被列為省級文物保護鎮,著名景點“退思園”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文化遺產。
聞名海內外的同裏三橋
同裏古鎮位於江蘇省蘇州市吳江區東北,是江南六大名鎮之一。同裏舊稱“富土”,唐初改為“銅裏”,宋時將舊名拆字為“同裏”。古鎮始建於宋代,至今已有1000多年曆史,是一個具有悠久曆史和典型水鄉風格的古鎮。
據清嘉慶《同裏誌》記載,從宋元明代起,同裏已是吳中重鎮,由於它與外界隻通舟楫,很少遭受兵亂之災,便成為富紳豪商避亂安居的理想之地。不難看出,同裏名字的變更,取決於當地人含而不露的傳統觀念和源遠流長的曆史文化。
同裏以“醇正水鄉,舊時江南”的特色聞名於海內外。小鎮清麗古樸,水田肥沃,物豐富庶,人傑地靈,素有“東方小威尼斯”的美譽。
同裏因為水多,故而橋也多,鎮內共有大小橋梁40多座,大多建於宋以後各時代,最著名的有思本橋、富觀橋、普安橋和長慶橋。
思本橋至今已有700多年的曆史,是全鎮保存最完善、最古老的拱橋,是蘇州市吳江區境內現存最古老的橋之一。
思本橋位於蘇州市吳江區同裏鎮遼浜村,跨市河。是由1253年至1258年間詩人葉茵所建,俗稱思汾橋。
思本橋東西走向,單孔拱形結構,除石階改為花崗石以外,其他都是武康石。
橋的拱券以分節並列法砌築,頂寬1.85米,堍寬1.9米,長22.5米,矢高4.5米,跨涇9米。其矢跨正好為1∶2,拱圈呈半圓形。該橋具有獨特的形體結構和架橋技術。
在橋東西兩邊斜坡和橋麵北側,用3塊大型的條石銜接,條石每塊長為4.4米,寬0.73米。兩側石條則鑿成階沿,與相並石階高低寬狹一致。
如此構造,不僅顯示出其形體特色,更對維護整座橋梁免致坡側傾斜,起到極好的固定作用,所以至今雖未經修葺而保存完好。曆經數百年風雨的古橋,兩旁青藤枝蔓,微露半軌橋孔,屹立在盈盈綠水之上。
富觀橋是同裏最富有神話色彩的古橋,位於蘇州吳江區同裏鎮區東北後港,普安橋拱形單孔,南北走向,跨後港。這座橋初建於1369年,並於1488年至1505年間由同裏人顧寬和沈達重建。後世所存的橋是1850年清代重建的。
橋全長21米多,拱券跨度為7米,由清一色的花崗石砌成,與同裏古鎮周圍的景色融為一體,是一座典型的江南古石橋,具有較高的文物價值。
普安橋又叫讀書橋,這是因為在橋身西側有一副對聯:
一泓月色含規影;兩岸書聲接榜歌。
此聯上聯所創造的意境名為“東溪望月”,是同裏古景之一。
據記載,同裏古時有前八景、後四景和續八景,“東溪望月”在續八景之中。下聯中的“榜”除指船櫓外,另有其意,古時,科舉取士及選官的次第被稱之為“榜”。因此,普安橋對聯在生動記錄古鎮同裏讀書風氣曆來濃厚的同時,也記錄了同裏以前科舉發達的盛況。
普安橋的東側橋身上也有一副對聯:
古塔搖紅迎旭彩;羅星暈碧鎖溪光。
上聯中的“古塔”,據清嘉慶年間所出的《同裏誌·卷四》記載,在普安橋附近有一座古紅塔,初為佛幢,1741年由同裏人“架屋一椽覆之”,學者沈德潛書額,1800年同裏人王祖瓚募資重建。後來古紅塔年久失修不複存在,但“紅塔埭”的地名還在沿用至今。
下聯中的“羅星”指同裏鎮東同裏湖中的一個小島,以周圍蘆叢形似羅星得名,洲上有觀音寺、文昌閣、鬥姆閣等建築,其景色優美。遠望之,殿宇樓閣浮在碧水之上,如湖麵托起一座仙山瓊台,驅舟從普安橋往東,出港即可到此洲。
長慶橋俗名謝家橋,舊稱福建橋,始建於1470年,重建於1704年,它與太平橋和吉利橋一起被稱為同裏三橋。
除了同裏三橋,其他著名的古橋有,建於1746年的泰來橋、建於1755年的中元橋、建於1811年的烏金橋以及於1879年重建的永壽橋,以及1913年建造的太平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