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旁注]
葉茵 字景文,今江蘇省蘇州人。蕭閑自放,不慕榮利,曾出仕,“十年不調”,後來退居邑同裏鎮,築順適堂,以杜甫詩“洗然順所適”得名。與同時代詩人徐磯、林洪等相唱和。著有《順適堂吟稿》5卷。其事在清同治年間的《蘇州府誌》卷中有所記載。
拱券 一種建築結構,簡稱拱,或券,又稱券洞、法圈、法券。除了豎向荷重時具有良好的承重特性外,還起著裝飾美化的作用。其外形為圓弧狀,由於各種建築類型的不同,拱券的形式略有變化。
文昌 文昌帝君,是民間和道教尊奉的掌管士人功名祿位的神仙。文昌本星名,也稱文曲星,或文星,古時認為是主持文運功名的星宿。
沈德潛 (1673年~1769 年),字確士,號歸愚,今江蘇生蘇州人,清代詩人。1736年薦舉博學鴻詞科,1739年成進士,曾任內閣學士兼禮部侍郎。所著有《沈歸愚詩文全集》。
[閱讀鏈接]
建於1354年的富觀橋是同裏古鎮最富有神話色彩的古橋。
在這座橋的龍門石上,有一幅惟妙惟肖的“桃花浪裏魚化龍”的石雕。相傳,很久以前這裏有一條鯉魚。它做夢都想脫胎成仙。
有一年,在三月桃花水發的時候,這條鯉魚乘風破浪奮力跳躍,想跳過龍門脫去凡胎而進入仙界。
可是,就在它奮力躍出水麵的時候,橋上走來一位如花似玉的姑娘。鯉魚一見不覺凡心一動,結果已跳過龍門的頭部變成了龍頭,而龍門外的半身仍舊保留了魚身。
兼具古風古韻的古鎮宅院
作為具有七百多年曆史的古鎮,不僅具有“小橋流水人家”的風韻,有400多年來的文化遺址、遺物、遺跡、遺風。
鎮內有明清兩代園宅38處,寺觀祠宇47座,有士紳豪富住宅和名人故居數百處之多。古鎮中隨處可見深宅大院、園林小築。現存著名的有退思園、崇本堂和嘉蔭堂。
退思園建於1885年至1887年。因亭台樓閣及山石均緊貼水麵,如出水上,所以又有貼水園之稱,在建築史上堪稱一絕。
1885年,安徽兵備道任蘭生回歸故裏後建造的一座私家花園,取《左傳》中“進思盡忠,退思補過”之意而建造“退思園”,該園1887年完工,建築麵積2800平方米,設計者是同裏畫家袁龍。
袁龍巧妙地利用不到2700平方米的麵積,設計了坐春望月書樓、琴房、退思草堂、鬧紅一舸和眠雲亭等建築。
退思園主要特點:
一是布局小巧玲瓏,而不露富。占地麵積僅有6500多平方米。建造時園主不講究園林的氣勢與氣魄,以詩文造園,追求園林的神韻與詩意,各類建築布局力求精致與玲瓏,品味清淡與素樸。
二是采用橫向建築,風格獨特。一改以往園林都是縱向的結構,而變為向橫裏建造,由4組不同風格的建築群組成,自西向東,分廳堂、內宅、中庭、花園。
三是亭台樓閣齊全,集古典園林之精華。退思園有三株、三絕、三珍,亭、台、樓、閣、廊、坊、橋、榭、堂、房、軒,一應俱全。
退思園距蘇州市區18千米,建築結構上分東西兩個部分。西部為廳堂住宅。建有轎廳、茶廳、花廳,過弄為住宅,有十樓十底走馬樓,以及下房5間;東部為園林。
兩部之間有月洞門相通,門洞上有兩塊磚刻,書有“得閑小築”和“雲煙鎖鑰”。洞門外,一個亭子臨水而立,稱作“水香榭”,供人觀賞池內的遊魚和荷花。
出“水香榭”往北即是回廊,壁上嵌有清代書畫家惲南田的石刻。西北角有一花瓶門,進門左轉彎有一小樓,稱“覽勝閣”。向東,入四麵廳,就到了全園中心 “退思草堂”,可以環顧四周不同景色。
過草堂往東,有一琴房,窗前道影,琴聲輕揚,飛鳥掠水,柳枝拂麵,有無限詩情畫意,旁有三曲石橋,橋上架有紫藤棚。過橋設有假山,過山洞曲折盤旋而上,進入“眠雲亭”,亭居高而築。
由亭下山,左手轉彎處有一小軒,名“菰雨生涼”,出小軒,繞假山拾級而上,對麵有“辛台”,中間架有天橋。整個園林貼水而建,別具風格。
崇本堂的主人叫錢幼琴,是同裏人。他於1912年購買顧氏“西宅別業”的部分舊宅後翻建而成。
整個建築群體沿中軸線向縱深發展,共五進,由門廳、正廳、前樓、後樓、廚房等組成。該堂雖然不足700平方米,建築體量不大,但是結構非常緊湊和精致。
崇本堂最吸引人的是它的各種雕刻。走進庭院,隻見疊有湖石花台的小院裏,天竺和紅楓相映成趣,磚雕門樓麵北佇立,門樓上方設置了仿木結構的飛椽鬥拱,拱眼板上刻有祥龍細紋,下麵是花崗岩製作的條石門檻,中置“黃狼箱”活絡門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