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城商埠——赤坎古鎮(3 / 3)

媽祖廟又稱“天後宮”,位於赤坎前進路。始建於1654年至1722年間。被拆除後又由文章灣村民集資重建。

新修的媽祖廟仍繼承我國廟宇建築的傳統風格,雕梁畫棟,造工精致。尤其是大門兩根蟠龍廊柱,采用全石通雕的工藝,頗有氣勢。屋脊和飛簷上裝飾著各種石雕鳥獸,極富民族特色。

宋元之際,福建莆田的官民跟隨宋帝南逃,來到赤坎文章灣海邊處定居,原籍福建的“媽祖”香火也隨之而來,並供奉至今。在媽祖廟前有一楹聯:湄祖分靈遷赤土,文母香火繼莆田。正是媽祖廟經曆的寫照。

雙忠廟遺址位於赤坎南華廣場小公園內,始建於清1783年。據傳,清初有潮商李氏兩人乘木帆船去到南洋經商。兩人在途中遭遇台風造成沉船,漂到荒灘後獲救。數年以後兩人特意回到獲救處建廟還願,名為“雙忠廟”,供奉兩位神仙。

湛江博物館曾收藏該廟石刻匾額,題有“雙忠廟”與“保障全潮”字樣,署名為“潮州潮陽商人李氏贈”。李氏在赤坎定居以後,逐漸把其他經營海外貿易的潮州商人也吸引過來,海外商品也源源不斷地進入赤坎市場。

潮州人先後開辦了廣安、廣發、廣昌、廣澄等三四十間商號,使赤坎埠繁榮起來,成為當時南粵商品流通的轉運地。

據《遂溪縣誌》記載:潮州商紳並於1795年在赤坎建立了潮州會館,那時期潮人在赤坎經營者達千人之多,他們對赤坎的發展起到了重要作用。原雙忠廟前右側建有一井,左側有一棵大榕樹。

湛江赤坎關帝廟,原稱“雷陽武廟”,因廟中供奉關羽像,俗稱關帝廟。遺址位於關廟街,街因廟而得名。該廟始建於1885年,為四合院式磚木結構建築,歇山頂作馬鞍形。廟前有5級石階,左右各有一麵石鼓。後殿供奉關羽像。

關帝廟融彙了唐、宋、明代和潮州建築的特色,具有獨特的風格。

白馬廟始建年代不詳。原廟二進,磚木結構,內層由兩排八根磚柱支撐,聯結一二進,形成廣闊空間。廟內正廳供奉白馬神像,兩楹側均有小天井。廟門前有兩棵大榕樹,濃蔭遮蔽。

水仙廟又稱炎、河帝廟,位於赤坎區水仙街。該廟曾兩次重修,廟內曾供奉炎河二帝。

水仙廟側有25級石砌踏跺,通往民主路,原為古渡頭,稱水仙渡。水仙廟是赤坎開埠時的古廟之一,因其建於古渡頭,想當時與航海等水上活動有關。

水仙廟原寬3間,現僅存正中一間,大門額匾題有“炎河二帝水仙廟”,雖經長年香熏煙繚,仍依稀可辨。廟有一楹聯:

耒耜初興功資稼穡,山川始奠績奏平成。

其書法蒼勁,字跡曆曆,因楹木殘朽,後被取下收藏。

在廟前有兩眼井,一清一濁,稱水仙井。井廟旁原有一棵古榕樹,被台風斷折後被重植新枝。

每逢農曆四月十五河誕與農曆四月二十八炎誕,鄰近的居民便會趕往廟會做社,分得燒肉、青菜、米飯後,先祭二帝。夜晚則在廟前搭起戲台唱傀儡戲,長老一輩,樂此融融。

[旁注]

瓷雕 繪畫和雕刻相結合,將繪畫、書法等藝術形式表現在瓷器上的一種特殊的藝術手段,是在沒有彩繪的白瓷上刻上繪畫或文字。瓷雕多刻在器皿上,如盤、碗、花瓶、茶具、文具等。如果刻在瓷板上的再配上紅木架,便是精致的藝術品。

穿鬥式梁架結構 我國古代建築木構架的一種形式,這種構架以柱直接承檁,沒有梁,原做穿兜架,後簡化為穿逗架和穿鬥架。即用穿枋把柱子串聯起來,形成房架。檁條直接放在柱頭上。在沿檁條方向,再用鬥枋把柱子串聯起來。由此形成了一個整體框架。

還願 迷信求神保佑的人實踐對神許下的報酬。就是說在願望達成之後,自己願意付出什麼來表示感謝。最好的還願方法是存好心,說好話,做好事,當好人。這從許願之時開始就可以施行。

木雕 雕塑的一種,常被稱為民間工藝。木雕可以分為立體圓雕、根雕和浮雕三大類。木雕是從木工中分離出來的一個工種, 是各精細木工。一般選用質地細密堅韌,不易變形的樹種如楠木、紫檀、樟木、柏木、銀杏、沉香、紅木、龍眼等。采用自然形態的樹根雕刻藝術品則為“樹根雕刻”。

[閱讀鏈接]

媽祖是福建一帶漁民奉祀的神靈。據說媽祖原名叫“林默”,女性,宋朝人,居住在湄洲嶼。因她曾在風暴中隻身出海救了父兄,被後人尊為海上神靈。

清朝時被媽祖帝王封為天後,因而媽祖廟也稱天後宮。由於海峽兩岸都信奉媽祖,每當祭祀媽祖大典,兩岸同胞信眾都一起參加,因此被稱為“海峽和平女神”。許多海外華人也信奉媽祖,不少華人聚居之地都建有媽祖廟,外國人稱媽祖為“中國的海上女神”。

0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