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埠則是珠江三角洲西部和粵西的兩陽地區魚苗的中轉站。
魚苗一方麵來自肇慶、南海的九江、順德和本縣的長沙和水口一帶,另一方麵是本鎮以打魚為生的蛋民在潭江捕撈的,銷往本縣各地以及台山、新會、恩平、陽江和陽春。
魚苗的春季交易期是從農曆二月初二至三月二十三,肇慶、九江、順德的魚苗船將魚苗運來,由魚苗商號收購出售。夏季交易期是農曆八月由赤坎的魚苗商號去肇慶等地采購,運回出售。交易時期,往來商客絡繹不絕,充分體現了赤坎漁業經濟的發達。
[旁注]
騎樓 一種商住建築,騎樓本身就是描述它沿街部分的建築形態。騎樓沿街部分二層以上出挑至街道紅線處,用立柱支撐,形成內部的人行道,立麵形態上建築騎跨人行道,因而取名騎樓。
墟集 舊時,我國農村中定期市集的通稱,是為了適應農民以及其他小生產者之間產品交換的需要而自然形成的。墟集最早稱市,唐宋時期多稱草市,以後的名稱開始多樣化,南方多稱墟或圩,北方多稱集,西南等地則稱街或場。墟集的起源很早,在《周禮·地官·遺人》中就有記載。
驛所 驛站,是古代供傳遞宮府文書和軍事情報的人或來往官員途中食宿,換馬的場所。我國是世界上最早建立組織傳遞信息的國家之一,郵驛曆史雖長達3000多年,但留存的遺址、文物並不多。郵票上的兩處驛站遺址,均屬明代。河北懷來的雞鳴山驛是我國僅存的一座較完整的驛城。
蛋民 蛋家人,清光緒《崖州誌》稱為蛋民。蛋民因祖籍是漢族,風俗習慣與當地漢族相同,宗教信仰為佛教,但也有其特點,他們更信奉龍皇。蛋民職業多以漁業為生,其服飾與漢族基本相同,更偏愛於玉器。
碉樓 一種特殊的民居建築特色,因形狀似碉堡而得名。在我國分布具有很強的地域性。它綜合地反映了地域居民的傳統文化特色。在我國不同的地方,人們出於戰爭,防守等不同的目的,碉樓的建築風格和藝術追求也是不同的。其中,最具特色的碉樓有藏區高碉和廣東開平碉樓。
{閱讀鏈接}
20世紀初期,由赤坎到肇慶是經過開平縣城所在地蒼城。
運銷繁忙的季節,每天往來赤坎、肇慶的魚苗數以百擔計。赤坎上埠的關族在堤西街也因此出現了10多家魚苗商號,生利、勝利、合利、水利等4家交易額最大,它們還專門在鎮外修建有池塘放養魚苗,或有專門的船進行養殖。
體現在遺址建築中的古鎮風華
赤坎被稱為建築藝術的博物館,這裏有古典民族風格的建築,有歐陸風格的建築,還有南洋風格的建築。
在這些建築中,除了具有典型的明清時代建築風格的五大會館外,還有許多舊時客商的宅第和商鋪。
赤坎五大會館遺址是舊時同鄉人士在外地都會、商埠所設立的館舍,是供同鄉聚會、議事和寄宿的場所。
赤坎原來是古港埠,清康熙年間廢除海禁以後,素有航海經商習慣的福建船商載貨來赤坎埠貿易,陸續招集同鄉來此經營。赤坎與外地商貿往來,福建人開其先河,繼而其他地方的商船、商人接踵而至,赤坎逐漸漸興旺起來。
隨著商貿的發展,清朝年間赤坎先後建造了潮州會館、高州會館、閩浙會館、雷陽會館和廣府會館。
潮州會館的遺址位於廣東湛江市赤坎區福建街內,始建年代不詳。後人從尚存的1783年和1793年兩次擴建的碑文與鼓石可知,該會館始建於清乾隆中期以前。
會館建築幽雅,布局華麗,建築藝術水平極為高超,瓷雕、磚雕和木雕等都極為精細,梁架鬥拱和雕刻有著明顯的潮州建築工藝特點。
閩浙會館遺址位於民主路,原是福建和浙江兩省到赤坎經商的士紳、船戶行幫們會聚議事的場所,始建於清乾隆年間。會館為四合院式磚木結構建築。該會館門前古榕尚在。
雷陽會館又稱雷州會館,遺址在關廟街,原是雷州三屬士紳商賈聚處場所,始建於清嘉慶年間。其建造年代是根據正門石柱與柱礎夾縫之間出土的“嘉慶通寶”錢幣判斷出來的。雷陽會館是四合院式磚木結構建築,
廣府會館又稱廣州會館,遺址位於福建街,清嘉慶年間始建。會館為三進合院,建築為風火式山牆,穿鬥式梁架結構,二進的拜亭建築,造型和結構上均別具一格。
高州會館遺址於赤坎區高州街,始建於1853年。
由於古商埠的發展,赤坎的廟宇也隨之興盛起來。赤坎先民所信奉的不全是儒、佛、道等主流宗教,而是泛神主義,因而祠廟裏所供奉的神靈也多種多樣。
赤坎較為聞名的古祠廟有媽祖廟、水仙廟、白馬廟、關帝廟、雙宗廟、康公廟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