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城商埠——赤坎古鎮(1 / 3)

古城商埠——赤坎古鎮

赤坎古鎮位於江門市轄下的開平市中部,有著350多年的曆史。赤坎前後經曆過宋、元、明、清以及法國殖民統治和民國時期,每個時代獨特的建築風格,都是曆史的印記。

赤坎有著各種各樣的建築,有古典民族風格的建築,有歐陸風格的建築,還有南洋風格、民國風格的建築,甚至前蘇聯風格的建築也存在,因此被稱為建築藝術的博物館。

在這些建築中,擁有典型的明清時代建築風格的除了五大會館外,在大通街、中興街一帶,還有許多舊時客商的宅第、商鋪。這些建築中廂房天井布局嚴謹,屋簷桁梁結構精致,雕梁朱漆依然斑駁可辨,集中體現了赤坎古埠民居的特點。

司徒氏家庭最早在赤坎設墟

赤坎古鎮位於廣東省江門市轄下的開平市中部,是一座具有350多年曆史,具有濃鬱嶺南特色和深厚文化底蘊的古鎮。

潭江橫貫全鎮,赤坎沿潭江而建,南岸是鄉村,北岸是市鎮,清一色的騎樓,龐大的洋樓群。古鎮上也有碉樓,而遠近聞名的關族和司徒氏圖書館,堤西路的騎樓建築群更是僑鄉一絕。

古埠赤坎,前後經曆過宋、元、明、清等時期。最初開發赤坎的是關氏和司徒氏兩大家族。

關氏、司徒氏兩大家族在赤坎一帶經過幾百年的農耕,改變了當地水草蘆葦茂盛、灘塗荒涼、渺無人煙的舊況,商貿流通直至明末清初逐漸繁盛起來。

最早進入赤坎鎮設墟的是司徒氏家族,他們大致於清朝順治年間開始在赤坎東端潭江邊建立了一些臨時的攤位,互通有無。

關氏家族利用潭江開展商貿活動的時間可能比司徒氏家族要早一些,但是他們最初沒有選擇赤坎鎮,交易的地點是在駝駙東南的橫頭嶺附近,逢二、七日開市。大約在1673年左右,關氏家族也將他們開設的墟集遷移到了赤坎鎮的西端。

1673年的《開平縣誌》“輿圖誌”記載:“赤墈墟,趁三、八日。”可見,赤坎最初叫“赤墈”,因當地多紅土而得名。此時,已經有了穩定的交易日期,逢三、八日開市,關族也放棄了原來逢二、七日開市的習慣,適應了赤坎的要求。

後人很難弄清楚開墟的日期是從司徒氏開集時就確定下來的,還是後來兩族約定的。然而這些並不重要,重要的是它告訴我們,在清朝早期,赤坎墟集就已經是一個穩定的鄉村貿易集市了。

當時進入墟集交易的多是周邊鄉村的民眾,交易的物質也基本上是農副產品。在這裏設固定攤檔的少,流動的小販營生多。平時的日子購銷少,墟日就比較旺盛。一般是早晨開市,晚上收檔。

如果從司徒氏家族設墟集算起,赤坎古鎮距今約有350年的曆史了。

想當初司徒和關氏兩大家族在清朝初年不約而同地選擇赤坎開設墟集,一定是從地理位置的因素考慮較多。司徒氏集中居住的堤南北兩麵被潭江包圍,是一個江中的洲灘。

不論他們在南邊還是北邊建立墟集,與外界的聯係都不太方便,遠來的貨物或商人想以此中轉他處,就必須兩次渡過潭江才能實現,這對一個以小本交易為主的墟集來說不僅交通不便而且成本也高。

因而,在這一帶開設墟集既要利用潭江之便又不能增加交易成本,是一個基本的原則。20世紀初期的《開平縣誌 ·建置誌》對此做了清楚的記載:“舊有二、七市,在駝駙東南之橫頭嶺附近,其貨物由牛淹水涉頭起落,因直步頭距市遠,轉運不便,乃遷建今市。”

關族墟集的位置移動從另一個側麵反映了在赤坎設墟的基本規律。赤坎鎮正好位於潭江與一條河湧交彙之處,寬闊的河湧行船方便,又可以避開潭江的風浪,而這段潭江江麵河道順暢,水流漲落平穩,水質清澈,江中沒有沙洲,便於交通和運輸。

此外,在康熙年間以前,赤坎鎮所在之地已經開辟為溝通潭江南北的渡口。所以,1673年赤坎設墟的同時,清政府在此設置驛所,加強了對交通的管理。

赤坎古鎮當時能夠成墟還有一個地貌方麵的優勢。赤坎周邊一帶基本上是衝積平原,地勢低窪,潭江及其支流每年都會造成這一帶的洪澇之災。

赤坎鎮所在的地方是一個東西向的長條狀台地,有利於防禦洪澇之災,適合作為定期交易的墟集選址。赤坎是以商貿立鎮,形成了商業文化,經商的氣息濃厚,家族的影響和他們相互之間的競爭也隨處可見。

赤坎古鎮從清朝就出現的賣牛場,20世紀初期發展成為廣東省內幾個重要的耕牛交易市場之一。

每逢墟日,縣內各地和台山縣白沙鎮、三八鎮以至新會、恩平、新興、陽江、陽春、中山等縣的牛販和農民都會聚集到赤坎進行耕牛交易買賣,進場出賣的耕牛多達兩三百頭,鎮上的大小旅館常常擠滿了說各種方言的牛販。

隨著赤坎市政建設的擴展,牛市也由道光年間在上、下兩埠之間的場地,轉移到下埠中華東路北麵的街巷,街巷還叫“牛墟”,後來這條街巷便不再賣耕牛了,又轉到了堤東路司徒通俗圖書館的對麵,規模遠遠小於當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