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桂林之稱——黃姚古鎮
黃姚鎮是廣西名鎮,位於廣西壯族自治區賀州昭平縣,是一個有著近千年曆史的古鎮。古鎮發祥於宋代,興建於明代萬曆年間,鼎盛於清代乾隆年間。
由於鎮上以黃、姚兩姓居多,故名“黃姚”。黃姚古鎮中存留下來了很多較為完整的明清建築,並以“夢境家園”的“小桂林”之稱而享譽內外。
黃姚鎮以山水岩洞、亭台樓閣、寺觀祠堂和楹聯匾額著稱。有山必有水,有水必有橋,有橋必有亭,有亭必有聯,有聯必有匾,這些山水橋聯構成了一幅獨特的古鎮風景。
鎮內所有的古街道全部用青色石板鑲嵌而成,路麵平滑如鏡。鎮內的建築按九宮八卦陣勢布局,屬嶺南風格建築,與周圍環境形成一體,被稱為“人與自然完美結合的藝術殿堂”。
以山水園林著稱的千年古鎮
黃姚古鎮與昭平縣城及賀州市均直線距離約40千米,距桂林200千米。是一座有著近千年曆史的古鎮。
以山水園林著稱的黃姚,發祥於宋朝,興建於明朝萬曆年間,鼎盛於清朝乾隆年間。
全鎮居民600多戶,8條街道。鎮上多數房屋都保持著明清風格,由於黃姚所處特殊的地理位置,四麵皆山,易守難攻,而且交通不便,所以村鎮處於半封閉狀態,使得古老的民居、眾多的文物墨跡得以保存。如韓愈、劉宗標的墨跡。
曾經有人這樣形容過黃姚:
黃姚古鎮如同一本千年的詩集,被人遺忘在圖書館僻靜的書架上,當人們不經意地走過,翻開這美麗的篇章,古樸而優雅的格調立即征服了人的心。
黃姚作為千年古鎮,以其獨特的宗祠文化、詩聯文化和牌匾文化聞名於世。
黃姚至今仍保留著許多明清時期的宗祠,各宗祠每年都有獨特的祭祖活動,參加活動的人來自廣西各地和廣東、香港、澳門、台灣等地。
黃姚的宗祠結構精致,規模豪華。門前的大石階,祠內寬闊的門廊,正中的天井以及兩旁有小花園,無不獨具桂北屋宇風格。宗祠牆壁上刻著精美的花禽鳥壁畫,技藝精湛,風格獨特。
據史料記載,明末清初的黃姚人非常重視教育,讀書之風盛行,文化氛圍極為醇厚。這裏人才輩出,過往的文人墨客很多。古鎮奇美的風光和眾多的亭台樓閣、成為文人們吟詠的對象,黃姚因此形成了具有獨特鄉土特色、地域風格的詩聯文化。
古鎮的詩聯對仗工整,寓意深刻。據不完全統計,曆代詩人讚美黃姚的詩達186首,楹聯有197副。
千百年來,黃姚古鎮留下了許多內容豐富的牌匾。後世所存的牌匾約有50多塊。這些牌匾記載了古鎮各個時代發生的真實曆史事件,內容都有深刻的曆史背景。
牌匾也從另一側麵反映了黃姚古鎮明清時代的社會、經濟和文化興旺繁榮的景象,“直道可風’、“模範長留”、“且坐契茶”及光緒皇帝親賜的滿漢文對照的聖旨牌匾等都各有特色。
黃姚古鎮著名的建築有寶珠觀、文明閣和帶龍橋等。1524年,古鎮小珠江邊的寶珠山旁新增一座寶珠觀。
該觀是當地人用以供奉北帝、如來和觀音的,道、佛合一的寺觀。寺院由大殿、門廳、廂房、天井和回廊等組成,占地麵積1300多平方米。每年農曆三月初三是該寺觀的廟會。寺觀於清代乾隆、道光、光緒年間曾多次重修。
文明閣坐落在黃姚鎮東南天馬山西麓,它以其雅致、幽靜、豁朗、清新的風格,位於舊黃姚八景之首。
文明閣始建於1573年至1620年的明萬曆年間,清代及近代曆經4次重修。原有步雲亭、文明首第、土地祠、豁然亭、福祿亭、惜字爐、天然圖畫、財神殿、大堂正殿、不夏亭、桂花亭、魁星樓等12處建築物,今僅存8處,閣內曆代名人題詩刻石頗多。
沿天馬山而上,文明閣第一道門樓上書“文明首第”4個大字。兩邊寫有一副對聯“春入水逾響,秋高山更青。”
沿著石梯向前走,就會看到旁邊有一通石碑,上書“文明閣祀田碑”。再往前行,便是霍然亭,亭前柱上書“上下江涵畫閣添,東西岸隔煙波間”,後麵柱子上有“有風花氣猶迷閣,無雨嵐光尚滴衣”。
第二道門樓上書“有聲”兩字,旁邊寫道“星臨平野闊,山似絡陽多”,門樓內有1864年重修文明閣碑。依山而行,兩旁可以看到古人登山留下的石刻,其中一篇為“餘王至黃姚登文”。
前邊是惜字爐,供燒香之用。上麵也刻有對聯,共有6句:前麵為“赤文歸造化,赤字幻霞煙”。左邊上書“煙霞”,兩邊為“一爐紙化氨氯氣,萬古人存愛護心”。右邊上書“風月”兩字,兩邊刻有“跡民別風淮雨外,煙迷五嶺一溪中”。
惜字爐旁邊石山上刻有“小西湖”石刻,是清代太史劉宗標於光緒戊寅初秋題。再往前,旁邊石上刻有“道光庚子年重建文明閣新建魁星樓並建亭至碑記”。
至此到達第三道門樓,上書“天然圖畫”4個大字,旁邊寫道“乾坤風月歸圖畫,山水煙霞入品題”,左下角立有“攀山石碑”,為1765年所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