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後花園——朱家角(1 / 3)

上海後花園——朱家角

朱家角鎮位於上海市青浦區中南部,曆史悠久,早在1700多年前的三國時期已形成村落,宋、元時代形成集市,名朱家村。在明萬曆年間正式建鎮,名珠街閣,又稱珠溪。

鎮中9條老街依水旁河,千餘棟民宅臨河而建,其中著名的北大街,又稱“一線街”,是上海市郊保存得最完整的明清建築第一街,是最富有代表性的明清建築精華所在。

這裏,舊式民宅鱗次櫛比,粉牆灰瓦錯落有致,窄窄街道曲徑通幽,石板條路逶迤不斷,老店名店兩旁林立,素有“上海威尼斯”及“滬郊好萊塢”的美譽。

另外,朱家角鎮因經濟繁榮,文化昌明,所以宗教活動和宗教建築也非常興盛。1991年,朱家角鎮被列為上海市四大名鎮之一。

元代始建圓津禪院和慈門寺

朱家角鎮坐落於上海市青浦區中南部,素有“上海威尼斯”、“滬郊好萊塢”之譽,又名珠街閣,雅稱珠溪,俗稱“角裏”,原名朱家村。

318國道橫貫全鎮,黃金水道槽港河穿鎮而過,水陸交通便捷,風景優美,物產豐裕,是上海保存最完整的江南水鄉古鎮。

朱家角鎮因經濟繁榮,宗教活動也源遠流長,非常活躍。早在1127年,在澱山頂上就建有普光寺,為朱家角地區有曆史記載的最早寺院。後來到了元代,清華閣十二景之一的圓津禪院建成了。

圓津禪院位於澱山湖畔,始建於1341年,屬於禪宗曹溪一脈。禪院以典藏名家書畫而成為了清代名刹,它曾是上海玉佛寺的下院,因院內供奉觀音菩薩,又名“娘娘廟”。

禪院北臨漕港,東傍珠溪,院舍結構小巧,佛像不多,但都是精雕細刻,莊嚴肅穆。

圓津禪院是我國曆史上頗為重要的文物儲藏所,在明清時期,許多文人雅士慕名前來,圓津禪院很自然地成為明清時期文人吟詩作對和交流思想的場所。

清代名人劉墉、鄭板橋及錢大昕、董其昌等也來過圓津禪院潑墨揮毫、留下了詩畫墨跡。文學家王昶曾為禪院撰寫碑文等,並寄存了他著作的部分書版及許多其他故物。清初,寺院的住持語石大師擅長丹青金石,廣交翰墨。

1658年,寺院進行了大規模修葺,修建了亦峰居、漕溪草堂、墨花禪、息躬室、清華閣、航齋諸建築。

其中以清華閣最負盛名,它不僅是名人文士珍藏書畫之處,而且環境優美,登上清華閣遠眺近望,珠溪勝景盡收眼底。

西自澱山湖,南及餘山,東至三汾蕩,北眺西漾澱,“皆微茫見於雲樹之外,而村落之疏密,漁舟商舶之往來,得一覽而盡之”,故有清華閣十二景之稱。

圓津禪院內的許多珍貴文物,部分毀於戰亂,部分文物被寺內的僧徒偷出變賣,後存珍品已經不多。現還保留有文學家王昶所撰“重修清華閣記”、“振華長老塔銘記”,及沈光瑩撰寫的“重修大殿記”石碑,成為禪院遺留下來的僅有文物。

慈門寺,就是清華閣十二景中的“慈門傑閣”,是朱家角著名古刹,位於放生橋畔、漕港河邊,初建於元代至正年間,原名“明遠庵”。明嘉靖中毀於兵禍,1571年,行腳僧“湛印”募款重修大雄寶殿,民間稱為新殿。

據傳,正殿如來佛的一對眼睛看上去像活的一樣,夜裏還會發光,是用“貓兒眼”寶石鑲嵌。在如來佛坐墊下有一暗室,直通澱山通靈泉。大殿朱簷石柱,內塑十八羅漢,二十諸天神無所不有,成為遠近聞名的大刹。

1611年,明朝廷敕賜寺名為“護國明遠慈門寺”,並賜一尊烏斯藏大士像和20部經卷。為此,寺院又特別建造了觀音閣和藏經閣,以珍藏這兩件禦賜的鎮寺之寶。此後,慈門寺名聲大振,香火旺盛。

1628年,大殿左側增建一座高20米的鍾樓,鍾重1250千克,鍾在10000米以外都可聽到。每當風晨月夕,鍾聲隆隆,震於太空,聞者肅然而醒,惶然以思,止惡而興善,作警世之教,也深有裨益。

朱家角古鎮在明代建立的著名宅院是席氏廳堂。該堂建於嘉靖年間,位於朱家角鎮東瑚街席家弄內,是鎮上現存較為典型的明代宅第建築。

席氏原籍洞庭東山,明嘉靖禮部尚書席永培告老回鄉後,因避亂遷來珠裏,愛其土俗淳厚,遂建宅定居,後子孫繁衍,成為鎮上望族。

席氏廳堂,氣勢恢宏,富麗堂皇。宅第坐南朝北,正牆門麵對湖偕港,向後一直延伸至祥凝浜,前後共5個廳堂。在正牆門前有3級石階,石階兩旁分豎兩座扁圓形石墩,石墩上雕有奔騰的麒麟,這在民間建築中十分罕見。沿河又有石駁、河埠和水牆門。

席氏廳堂頭廳建築高大寬敞,庭柱石墩,碩大無比,氣度非凡,舊時是席氏家族婚喪喜慶的場所。頭廳儀門上的磚雕,仍保存完好。

特別儀門上方中央有“樂且有儀”4個字,兩邊雕有龍鳳走獸等各種動物,造型生動逼真,栩栩如生。這些磚雕刻畫細膩,有較高的藝術價值,比周莊沈廳儀門的磚雕更勝一籌。

在席氏廳堂二道儀門和圍牆上均有精細磚雕,如同工藝展覽的殿堂。據傳,圍牆曾有一塊鯉魚跳龍門的浮雕,後毀於戰亂。

慕王譚紹光得知後,命人重新雕刻了一方磚雕,因此這方磚雕的雕色刀法和其他磚雕有所不同。二廳為起居間,後廳則朝南三開樓台,上建涼台走廊,以雕欄圍起。起居外有畫棟護框,在這裏登高遠望,水鄉野景一覽無遺,古鎮風貌盡收眼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