絕勝小蘇杭——和順古鎮(1 / 3)

絕勝小蘇杭——和順古鎮

和順古鎮位於雲南省騰衝縣,是我國古代南方絲綢之路的樞紐。長期的國際貿易、文化、外交、軍事、宗教的交流,使這裏成為了我國麵向南亞的第一重鎮。

和順古鎮內依然保留傳統的文化和建築。明清時期的祠堂、牌坊、古鎮等遍布古鎮,宛若傳說中的世外桃源。在和順古鎮,可以領略到徽派建築的粉牆黛瓦,還可以欣賞到江南古鎮的小橋流水。

另外,和順鎮的八大宗祠也完整地保存了下來,族譜和宗族活動也一直流傳了下來。

西南古絲綢之路的必經之地

和順鎮位於雲南省騰衝縣城西南,古居民以內地遷來的漢民族為主,全鎮住宅從東到西、環山而建,漸次遞升,綿延兩三千米。

一座座古刹、祠堂、明清古建疏疏落落圍繞著這塊小壩子。有“華僑之鄉”、“書香名裏”的美名。鄉前一馬平川,清溪繞村,垂柳拂岸,夏荷映日,金桂飄香,讓人流連忘返,是國內第一魅力名鎮。

和順古鎮被評為中國十大魅力名鎮之首,源於和順厚重的曆史和文化。這裏曾是馬幫重鎮、古“西南絲綢之路”的必經之地,各種外來文化在此交融,也是著名的僑民之鄉。但除去這些光環,和順仍然保持著其古樸的風格不曾改變。

和順古鎮內依然保有傳統的文化和建築,明清時期的祠堂、牌坊、古鎮等遍布古鎮,整個古鎮也保持著明清時的建築風格未曾改變,宛若傳說中的世外桃源。

600多年以來,和順古鎮以中原文化為主流的和順兼收並蓄,成為了中華文明與南亞、西方交融的窗口。和順人創造了輝煌的曆史和燦爛的文化,培育出了許多文化名人、富商大賈,並留下了大量文化藝術價值很高的古民居建築群。

其中建於明代的中天寺就是我國著名寺廟之一。中天寺始建於1635年,在清代又經擴建和修葺。後來在動亂年代裏數殿被拆毀,後世僅存花園和廂樓。

鄉人按照它的舊置重新加以修複,基本具備了原有的規模,香火旺盛。

中天寺不僅是地方的名勝古跡和佛教活動場所還是地方啟蒙育才的地方。嘉慶年間,和順舉人寸式玉在這裏開辦“中天書院”,不僅培養本鄉子弟還兼收外地學子,清代騰越進士清水鄉鎮夷關江臚就出其門下。

李根源先生有詩寫道:

古寺中天寺,德山作道山。

廣栽桃與李,花開鎮夷關。

寺院建築沿主軸線依山而建,層層有序,布局合理,是和順10多座寺廟中規模最大的寺廟之一,占地5000多平方米。

寺院舊時建有東西山門、彌勒殿、觀音殿、大雄寶殿、關聖殿、三皇殿後改為地藏殿、天門、玉皇殿、太陽殿、太陰殿、五皇殿、馬王殿、財神殿及戲樓等和其他附屬建築組成。

曆經風雨滄桑,許多殿堂、佛像被毀,僅存東廂僧舍、財神殿、乾隆年間種植兩棵古梅、康熙古碑一通。

1980年鄉人倡議重建中天寺,成立了重建寺院籌備委員管委會,得到了果靜老和尚的皈依弟子張孝威先生的鼎立資助。當時果老被請到來鳳寺主持全縣佛教恢複工作。在社會各界人士、全鄉士庶及海外僑胞的大力支持下,經過10多年的艱苦奮鬥,舊時殿宇已基本恢複。

每月的初一、十五日,寺院住持都會帶領四眾持念彌陀聖號、專修淨土法門,定期舉行放生、齋天、禮懺、普佛、薦亡和焰口等各種佛教活動。

在寺管會的積極配合下,寺院先後整改三門、殿堂彩繪、建海會塔、築後山圍牆等。內部設施逐一完善,改變了僧人的居住環境,使舊貌大有改觀。

元龍閣建於明代崇禎年間,於1762年清代重建,是儒、釋、道三教合一的道觀。元龍閣前麵為碧波蕩漾,水體澄澈的龍潭,背後是名木古樹參天的黑龍山。

整座建築構思奇巧,結構緊湊,背靠青山,麵臨綠水,宛若人間仙境。閣內許多名家名聯,越加增添了元龍閣的高古氣氛。

騰衝縣城東南的和順鄉水碓村,村旁有一龍潭,三麵環山,一堤為廊。堤上古榕蔭蔽,潭中水洗白雲,風光十分秀麗。元龍閣傍水依山而築。建築群沿中軸線由山門、龍王殿、三官殿、魁星閣、觀音殿、百尺樓及廂房等附屬建築組成。

殿閣樓台隨山勢逐漸升高,氣勢宏大。兩側的廂房、樓閣和平台對稱安置。其主體建築魁星閣,是六角攢尖頂重簷木構建築,簷下柱枋雕刻彩繪精美。

重樓兩側團花空窗欞上雕有行書“鳶飛魚躍”4個大字,書法遒勁,樓下正麵雕刻二龍戲珠,甚為精美。閣外窗欞懸掛楹聯一副:“元精含鬥極,龍脈煥天樞。”含“元龍”兩字,當為此閣之名。

閣內供奉魁星塑像,赤發藍麵,一手捧鬥,一手執筆,一腳向後翹起,一腳立於鼇頭上。

元龍閣背枕青山,前臨深潭,四周古木參天,山花遍野。潭水碧澄如鏡,周有石欄回護。憑欄觀殿閣倒影,宛若龍宮。

潭前為寬敞的大月台,月台上分別種植兩棵大樹,一棵是樟木、一棵是榕樹,樹冠猶如兩把傘蓋,罩滿月台。月台下是荷花池,每當盛夏,荷花開放,亭亭玉立,為元龍閣景觀增色不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