絕勝小蘇杭——和順古鎮(2 / 3)

[旁注]

馬幫 就是按民間約定俗成的方式組織起來的一群趕馬人及其騾馬隊的稱呼。馬幫是大西南地區特有的一種交通運輸方式,它也是茶馬古道主要的運載手段,麵對險惡而隨時變化的環境、生死與共的生存方式形成馬幫自己嚴格的組織和幫規,他們也有自己幫內的習俗禁忌和行話。

絲綢之路 一條起始於我國古代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古都長安,連接亞洲、非洲和歐洲的古代路上商業貿易路線,它也是一條東方與西方之間經濟、政治、文化進行交流的主要道路。它的最初作用是運輸我國古代出產的絲綢。

華嚴 日本8世紀時從我國傳入的佛教哲學宗派。華嚴源自梵語的漢譯名稱。該宗以《華嚴經》為主要典籍,探討以毗盧遮那佛為中心的一真法界。該派是6世紀晚期由華嚴在中國創立。華嚴宗主張,認識的最高境界是萬物成為一個和諧的整體,互相關聯,互相依存,並以毗盧遮那佛為中心。

三皇 我國創世神話中的3個重要人物,是指距盤古開天辟地55萬年,陸續出現的3位偉大的神祇,稱為天皇、地皇和人皇。“皇”的原意就是神祇,但神性略次於盤古和玉皇大帝,可列為第二級別的神祇。“三皇”稱謂僅是一種傳說,都是遠古時期為人類做過特別重大貢獻的部落群體和首領。

魁星 一個漢語詞語,也是我國古代星宿的名稱。同時,魁星還是我國古代的傳說神話人物,主宰文運,在儒士學子的心目中,魁星具有至高無上的地位。我國有很多地方都建有祭祀魁星的魁星樓,香火鼎盛。

彌勒 菩薩名,梵文譯為慈氏,住在兜率天內院,下生此界,繼釋迦牟尼佛之後,為第五尊佛。彌勒菩薩還被認為是唯識學的開山祖師,為佛滅後900年頃之印度人,為大乘佛教瑜伽行學派的始祖。

龍王 神話傳說中在水裏統領水族的王,掌管興雲降雨。龍是我國古代神話的四靈之一。《太上洞淵神咒經》中有“龍王品”,列有以方位為區分的“五帝龍王”,以海洋為區分的“四海龍王”,以天地萬物為區分的54名龍王名字和62名神龍王名字。

[閱讀鏈接]

中天寺四麵環山,青山秀水綠樹成蔭。從建成之日起,屢經修葺和增建才存有如今的建築格局。

1715年,中天寺增建皇閣,一延遲至1775年才建好。後來,由於地震受災,百姓房屋倒塌,寺院多數建築也都在地震中損毀。眾人建議興修。

鄉中人捐銀及寺院住持僧親往緬甸各埠化來大部分資金,寺院各處才得以修複。很快,兩廂及天門佛殿、暖閣階梯、石欄及附屬設施逐次竣工,後來又增建了三皇殿。

彰顯文化底蘊的宗祠建築

我國人是世界上最有祖先崇拜傳統的一個民族。在每個家族中,往往都有一個場所來供奉已去世的祖先的神主牌位。

所以,舊時的每個家族都會有本家族的祠堂,並給它取一個名號,這個名號就叫“堂號”,目的是讓子孫們每提起自家的堂號,就會知道本族的來源,記起祖先的功德。

和順宗祠建築群就是我國宗祠文化的一個縮影,也是雲南古建築的典型代表。

寸氏宗祠坐落於大石巷右側。曆史上曾建有正殿、廂樓、花園、客堂、大廳、二門和大門。大門外有兩層石月台,臨門月台高出鄉前通衢1.75米,左右兩邊有石標杆,每棵杆上有兩個石鬥,是由清光緒乙未科進士寸開泰所立。

通衢外又有一個更大的月台,前有荷池一塘,眼界開闊,風景無限。與其他宗祠不同的是大門,係中西合璧,三道羅馬式圓拱門,每道門上有一個近三角形的頂,圖案為創意浮雕。

修建寸氏宗祠使用的材料水泥、鋼筋和瀝青等都是從緬甸馱來,耗費不少資金,同時還在主門兩側的石柱上鑲嵌“五嶽宗山百川赴海,千秋報本萬古流芳”的楷書石刻楹聯,至今保存完整。

劉氏宗祠位於水碓村與尹家坡之間,位置選擇相對呈交椅凹形的山腳,坐南向北,依山傍水,占地1000平方米,由正殿、兩廂樓、東西花園、前廳和大門組成。

劉氏宗祠始建於1855年,第二年兩廂和前廳都被損毀,1880年修複舊觀。後來又擴建前廳,新修三開間牌樓式大門,增建月台,並立石鬥標杆於月台上。

月台前新築雙孔石拱橋,橋下有池種荷,具有園林之盛。前廳還遺存一塊“禦龍深遠”木匾,為綺羅李治用章草書寫。一通1770年“保我子孫”和1771年“永免錢糧”的雙麵石碑,均保存完好。

劉氏宗祠門前石標杆為清光緒壬年科亞元劉宗鑒所立,被毀後又加以恢複。同時還恢複了大殿“千秋萬祀”、“飲水思源”兩塊匾額。

在家堂柱上有“福田宗祖種,巴山蜀水規模遠;心地子孫耕,鳳嶺龍潭紹述長”的楷書對聯。

大殿中堂兩旁增加了 “祭必以時,春露秋霜崇祀典。人本乎祖,父慈子孝重人倫”魏碑字聯以及簷柱的“鳳棲鳳山飛彩鳳;龍蟠龍水出文龍”的篆書聯。大殿走廊兩側增加了“西漢高祖,東漢光武帝,蜀漢昭烈帝”三祖遺訓石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