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廳增加了“術通乾象,喜入天台;雕龍名著,殿虎英風”的魏碑字聯,以及“巴山施仁,總旗洪武安三迤;盈水懷遠,禦龍騰越振九州”隸書聯及 “要好兒孫,須從尊祖敬宗起;欲光門第,還是讀書積善來”魏碑字聯。
大門新增了“溫暾世家仁智禮;騰陽冠冕龍鳳麟”魏碑字聯及 “門對龍潭千古秀;族居旺地萬年春”行書聯。修複後的劉氏宗祠使人耳目一新。
尹氏宗祠坐落於尹家巷前,坐南朝北。由正殿、兩廂、大門、月台、標杆組成。尹氏宗祠始建於1830年,建祠年代繼寸氏宗祠之後進行了一次修繕。尹氏宗祠眼界開闊,小河水從祠前淌過,宗祠內還遺存由族人尹祖瀾書寫的“尹氏祠堂”正書匾一塊。
賈氏宗祠位於和順鄉賈家壩中間的環村路邊,坐南向北,由正殿、兩廂樓、花園、大門、月台組成,單開間大門與月台間為環村道路相隔。因受土地的限製,整個建築使人感覺緊湊,小巧玲瓏。
賈氏宗祠始建於清末,正房先建,兩廂後建。有匾4塊,全部懸掛於正殿上,此即為尊宗敬祖。
張氏宗祠坐落於張家坡帥頭坡腳的馬頭山下,占地1300多平方米,麵山臨水,大盈江和三合河從祠前流過。兩旁荷池相擁,整體格局為四合院帶前花廳,坐南向北,由大殿、東西廂房、麵樓、花園、大門、月台、標杆組成。
張氏宗祠大門向東開,大殿、東西廂樓及大門始建於1882年。麵樓為五開間,四麵回廊,重簷歇山頂建築。大殿中堂門額懸掛“積厚流光”匾,兩旁有隸書匾聯:
秉一障,安南詔,爰宅於茲廿餘代,追數故家,何減瀟湘雲夢;
鑒千秋,作西銘,有聞在昔五百年,再生名世,豈矜書法文章。
此隸書匾聯為族人張景洲孝廉於光緒年間在京請托西江阮振千季敦氏撰書。
除此之外,宗祠內還保留有古代一些人的書法匾聯,較其他宗祠多而完整。花廳兩側刻有仿《泰山金剛經》字所書“東銘”、“西銘”,係族人癸卯科舉人張礪手跡。
宗祠大門為木結構三開間牌樓式大門,前麵是扇形月台。祠堂空間、視覺效果好,布局較有特點。
釧氏宗祠位於大莊,居村子正中,坐北向南,十分當陽,占地1500多平方米,是一正兩廂和一廚房的建築布局。單開間圓拱形大門,前為月台,有“大清光緒二十二年新正月十二同立”的石刻。後人修繕的宗祠大門的牆上左邊鑲有一塊 “氣爽神清”楷書石刻,右邊有“鳳鳴朝陽”草書石刻,無款,由月台上移來。
月台上有兩塊隸書石刻,一為“山水清音”,一為“金川月池”。兩邊有“穀莊棲來鳳,月池養金龜”的楷書聯,無署款,後世存。釧姓十三世祖任登公於明崇禎元年卜居和順大莊,現在釧氏已發展了102戶,489人,已繁衍27代。
以上宗祠,見證了不同民族和諧相處和騰衝商貿文化發展的曆史,具有較高的價值。
[旁注]
月台 在古代建築上,正房和正殿突出連著前階的平台叫月台,是建築物的基礎,也是一個重要組成部分。由於平台寬敞而通透,一般前無遮攔,故是看月亮的好地方,也就成了賞月之台。
督辦 清代後期,中央與地方都設有臨時設置機構,存在時間長短不一,長官品級特別高的人稱督辦或總辦,副職稱為會辦,資格次於會辦的人稱為幫辦,負責處理日常例行事務的人稱為坐辦。
歇山頂 歇山式屋頂,宋朝稱九脊殿、曹殿或廈兩頭造,清朝改今稱,又名九脊頂。為我國古建築屋頂樣式之一,在規格上僅次於廡殿頂。歇山頂共有9條屋脊,即一條正脊、4條垂脊和4條戧脊,因此又稱九脊頂。由於其正脊兩端到屋簷處中間折斷了一次,分為垂脊和戧脊,好像“歇”了一歇,故名歇山頂。
《泰山金剛經》 摩崖刻石。南北朝時刻於山東泰安縣泰山石經峪花崗岩溪床,沒於水下千年,泉水改道後,始見天日。刻石的人無從考證。內容是金剛般若波羅蜜經。字跡逾一尺,筆法隸楷參半,多用圓筆,有篆意,結體雄深拓展。是魏體楷書的最佳範本之一。
篆書 大篆和小篆的統稱。大篆指甲骨文、金文、籀文、六國文字,它們保存著古代象形文字的明顯特點。小篆也稱秦篆,是秦國的通用文字,大篆的簡化字體,其特點是形體勻逼齊整、字體較籀文容易書寫。在漢文字發展史上,它是大篆由隸、楷之間的過渡。
[閱讀鏈接]
宗祠習慣上稱祠堂,是我國民間供奉祖先神主,進行祭祀的場所,被視為宗族的象征。
宗廟製度產生於周代。上古時代,士大夫不敢私建宗廟,宗廟被天子專有。後來,宋代的朱熹提倡建立家族祠堂,即每個家族建立一個奉祀高、曾、祖、禰四世神主的祠堂四龕。
初立祠堂時,還要從現田中每龕取1/20作為祭田。 至清代,祠堂已經遍及全國城鄉各個家族,祠堂是族權與神權交織的中心。祠堂中的主祭宗子,相當於天子,管理全族事務的宗長,相當於丞相。宗正、宗直,相當於禮部尚書與刑部尚書。宗祠體現了宗法製家國一體的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