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桂林之稱——黃姚古鎮(2 / 3)

沿梯而上,進入大殿,殿內供奉著關公。出大殿前行,旁邊石壁上刻有唐宋八大家之一的韓愈題書的“鶯飛魚躍”4個大字。下有“重陽登高聯詠”,以及“新建不夏亭碑記”。

再往前就到了七星亭,兩邊書有“清涼舒適合心情,靜坐閑談知己話”。轉身再上,看到的閣樓就是魁星樓,裏麵供奉著“魁星公”。

文明閣內怪石嶙峋,古樹成蔭,登高俯瞰,寶珠古刹,東門古榕,盡收眼底。這裏山清水秀,風景如畫。

帶龍橋是黃姚古鎮座古橋梁中最大的階梯石拱橋。始建於1575年,1759年重修。橋長22米,寬3米,有兩拱,一大一小,大拱離水麵3.2米,直徑約5.6米。小拱是旱拱,離地麵2.55米,直徑3米。

平時,江水從大拱流過,洪水期間,小拱則起到分洪的作用。整座橋麵全部用當地的厚青石板鋪成,石板之間用特製的鐵卯連鎖,把橋麵牢固平整地連成整體,將中力均衡落到橋拱,防止石板日久向兩邊分離。該橋重修後一直牢固如初。

帶龍橋是古鎮最大的階式石拱橋,拱橋呈半月形橫跨在新興街東麵的小珠江上,上麵還有一座乾隆時期所修的橋樓,後來被拆除。

對於一個以水為生的小鎮,能駕馭洪水無疑是一個重大的突破,這也是黃姚曆經千年仍能完好地保存的主要原因。

[旁注]

宗祠 習慣上稱祠堂,是供奉祖先神主,上古時代,宗廟隻為天子專有。後來宋代朱熹提倡建立家族祠堂。至清代,祠堂已遍及全國城鄉的各個家族,祠堂成為族權與神權交織的中心。宗祠體現了宗法製“家國一體”的特征。

土地祠 供奉土地的祠堂。土地又稱土地爺、土地神、土地公公。土地神源於古代的“社神”,是管理一小塊地麵的神。傳說他住在地下,在道教神係中地位較低,專業名稱為“福德正神”。在民間,他被認為是地方保護神。舊時,我國幾乎到處可見土地廟,香火頗為旺盛。

唐宋八大家 唐宋時期八大詩人散文作家的合稱,分別為唐代的韓愈、柳宗元和宋代的蘇洵、蘇軾、蘇轍、歐陽修、王安石、曾鞏。分為唐二家,宋六家。

劉宗標 字海臣,廣西賀縣人。1876年進士,選庶吉士,散館授編修。外任官至浙江台州知府。1901年,劉宗標在嚴州任上主持將雙峰書院改為六睦學堂,這是現代嚴州中學的曆史起點,他撰的《修改六睦學堂記》碑記載了這段史實。

北帝 全稱北方真武玄天上帝,又有玄天、玄天上帝、武大帝、真武大帝、北極大帝、北極佑聖真君、開天大帝、元武神等稱呼。俗稱上帝公、上帝爺或帝爺公。他是作為統理北方、統領所有水族的道教民間神祇,又稱黑帝。

韓愈 (768年~824年),字退之,自稱昌黎韓愈,世稱韓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稱韓吏部。唐代文學家,與柳宗元是當時古文運動的倡導者,合稱“韓柳”。著作有《昌黎先生集》。

[閱讀鏈接]

關於黃姚這一名稱的來曆,在民間也有另一種說法。這也是人們十分感興趣的問題,因為它涉及古鎮曆史的發端。

關於這一問題,民間有傳說認為,黃姚古代是壯族和瑤族的雜居之地。在這裏最早居住的是黃姓和姚姓兩戶人家。

1052年,狄青率領部下南征壯族首領儂智高。他的部隊將要路經黃姚,便派士兵前去打探路線,得知當地隻有黃、姚兩戶人家,於是就把此地稱為黃姚。現在的鎮上已經沒有姚姓,而黃姓則是清代以後才陸續遷入,並非原來的黃姓。

具有豐富內涵的古鎮建築

黃姚古鎮作為人與自然完美結合的藝術殿堂,既有豐富的曆史內涵又有濃鬱的人文氣息。最能代表古鎮文化氣息的就是古戲台、興寧廟、佐龍祠、石跳橋和司馬弟等。

古戲台始建於1576年。戲台在清朝乾隆年間、道光年間都曾進行過維修。

古戲台左與“寶珠觀”廟堂為鄰,右有百年古樟的綠蔭遮蔽,背後是日夜奔流的“小珠江”,整個環境幽雅寧靜,是看戲的極好場所。

整個古戲台呈“凸”字形,分前、後台、廂三部分。8根一抱粗的大木柱支撐著整個戲台,寬敞的舞台在前麵,演員的化妝室和休息室在後麵,布局合理、規範。戲台雕梁畫棟,並寫有工整的對聯。

如第二道的台柱上就刻有令人叫好的一副對聯:

聞其聲樂則生矣,不妨既竭耳力;

觀其色入焉瘦哉,必須繼以心思。

屏風中鑲有“可以興”3個金光閃閃的大字,凝練地道出了戲台當時起到的作用。後台的左廂房門楣上,寫著“飛燕”,右廂房門楣上寫著“驚鴻”。

門楣上端各有一畫,分別是《古鬆壽鶴圖》和《梅花鳥語圖》。前台的天花板中央又有一幅畫,為《雙鳳奔月圖》。走進戲台,這些書畫作品令人目不暇接,給人以高雅的藝術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