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戲台的表演區,古人運用了水缸共鳴的原理,在單層厚木板鋪成的戲台下麵,放著4口大水缸,可使演員的演唱及鑼鼓聲產生共振,具有擴音的效果。
據當年看過戲的老人說,每當戲台上鳴鼓、擊鑼,不僅鎮上回蕩,就連7500米遠的大風坳也能聽見這鼓聲和鑼聲。我們祖先在400年前就有了這種“音響”意識,確實使人們時黃姚古戲台刮目相看。
興寧廟在黃姚古鎮的東側,始建於明萬曆年間, 1756年對其重修,並添建真武亭和護龍橋。廟背靠隔江山,麵向真武山,左有鼓樂亭,壁上畫有八仙醉酒圖。右是牌坊,青磚牆,琉璃瓦蓋。
真武亭柱上有對聯:“別有洞天藏世界,更無勝地賽仙山”,是清代舉人林作揖撰寫。
前麵石柱上對聯為:“襟帶河山,形騰甲出”,旁書“巨川林作揖題”。中間石柱上的對聯為:“山峙水停漁鼓浪,春華秋實鳥爭鳴”,旁書“雲紀莫官生題”。裏麵的石柱上也有一副對聯:“帝網萬年垂保障,仙山千古仰聲靈”,旁書“玉田何其璋”。
護龍橋下是石溪與姚江彙合處,溪水從廟門前蜿蜒流過,越過護龍橋10餘米,左有天然石門,進入石門是一大石板平鋪的露天石台。右有怪石無數,石旁有翠竹一叢,一石頂上長有榕樹一棵,甚為奇趣。其風景之幽雅,足以令人陶醉,故曆代詩家題詠頗多。
佐龍祠位於黃姚古鎮安樂街寶珠巷西南,緊靠佐龍亭, 黃姚古鎮景點之一。該祠建於清代乾隆初年,光緒年間得以重修。
佐龍祠為磚木結構,高2.8米,麵寬2.41米,進深3.7米。祠與亭相連,方石須彌座,單簷。亭為重簷,歇山頂,方形結構,四柱上有對聯。
中聯“佐起文明新運會,龍扶博厚鐵山河;”前聯“傍水四圍山蘊藉,洞天一品石玲瓏”;左聯“此地有碧流黃石,其間皆翠繞珠圍”;右聯“乾坤風月無雙價,廊廟山林一等人”。
亭的上方有一圓形篆體“壽”字,另有一幅魚頭蝙蝠身的圖案,據說是作者根據祠前的“鯉魚跳龍門”之景而獲得的靈感。
石跳橋始建於清嘉慶年間也就是1796年至1820年間,距今有200多年的曆史。
整座橋是由31個石頭墩子排列而成,高石墩露出水麵,矮的石墩埋在下麵,起到支撐和固定作用,31個石墩間距按人行走的步伐排列,既方便人行,又不影響泄洪。
200多年前的古人就可以造出這麼實用又富有美感的橋,著實令人驚歎。
石跳橋是黃姚古鎮中最具特色的橋。在黃姚青石板鋪就的橋不止一座,大大小小加起來有15座之多,這些石橋把黃姚的河水悉心裝點了起來。
“司馬第”是黃姚古鎮代表性景點之一,位於黃姚龍畔街,是黃姚民宅的典型代表。
司馬第作為清代建築,是一座沿著地勢遞進式的老宅院。沿著古鎮小路拾級而上,可以看到司馬第大門口非常完整的石鼓,它與宅院一起被保留下來。
宅院通透,麵闊3間,進深3間。前座中為門廳,兩旁為耳房。中座正中為天井,兩邊為廂房。後座是正房,正廳裏放置著隔扇和案台。司馬第的建築格局是黃姚其他民居的縮影。
[旁注]
屏風 古時建築物內部擋風用的一種家具。屏風作為傳統家具的重要組成部分,由來已久。屏風一般陳設於室內的顯著位置,起到分隔、美化、擋風和協調等作用。它與古典家具相互輝映,相得益彰,成為家居裝飾不可分割的整體,從而呈現出和諧、寧靜之美。
乾坤 八卦中的兩爻,代表天地,衍生為陰陽、男女、國家等人生世界觀。是我國古代哲人對世界的一種理解。《係辭上》認為乾卦通過變化來顯示智慧,坤卦通過簡單來顯示能力。把握變化和簡單,就把握了天地萬物之道。古人以此研究天地、萬物、社會、生命和健康。
八仙 民間廣為流傳的道教中的8位神仙。八仙之名,明代以前眾說不一。有漢代八仙、唐代八仙、宋元八仙,所列神仙各不相同。至明代吳元泰在《八仙出處東遊記》即《東遊記》中把八仙定為:鐵拐李、漢鍾離、張果老、藍采和、何仙姑、呂洞賓、韓湘子和曹國舅。
[閱讀鏈接]
古戲台是指清末民初以前修建的以戲曲表演為主要功能的有頂蓋的建築。
戲台作為傳統戲曲的載體,聯係我國古代多樣的宗教習俗和戲曲民俗,負載著在傳統戲曲藝術形態中表現出的民族情感和民族精神。
我國遍布城鄉數以萬計的古戲台見證了我國戲曲的形成,促進了戲曲的發展和繁盛,體現出我國古代建築藝術的絢麗和輝煌。
然而,由於各種天災和人為的原因,這些珍貴的文化遺產遭到了嚴重的損毀。調查顯示,相較於上世紀50年代的10萬多座,目前古戲台隻剩下了10000多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