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派建築典範——安徽西遞(1 / 3)

徽派建築典範——安徽西遞

西遞村是安徽省南部黟縣的一個村莊。坐落於黃山南麓,距黃山風景區僅40千米,素有“桃花源裏人家”之稱,始建於北宋皇佑年間,發展於明朝景泰中葉,鼎盛於清朝初期,至今已近900餘年曆史。

村落平麵呈船形,村內至今仍保存著古樸典雅的明清民居近200幢。是我國首批5A級旅遊景區。

帝王後裔為避難隱居建村寨

西遞舊稱西川,三條溪流由東而西穿村而過,因水聞名;又因在村西處是古代的驛站,又稱“鋪遞所”,西遞之名由此而來。

西遞村是一個由胡氏家族幾十代子孫繁衍延綿而形成的古村落,西遞村奠基於北宋皇佑年間,發展於明朝景泰中葉,鼎盛於清初雍正、乾隆時期,距今已有900多年。

據胡氏宗譜記載,西遞胡氏的始祖是唐昭宗李曄之子,904年,唐昭宗迫於梁王朱全忠的威逼,倉皇出逃,皇後何氏在行程中生下一個男嬰。

在隨行的侍從中,有個徽州的婺源人胡三宦,胡三宦就秘密將太子抱回徽州婺源考水撫養,並給太子取名昌翼,改姓胡。胡昌翼就是明經胡氏的始祖。

1047年,胡昌翼後代胡士良因公往金陵,途經西遞鋪時,見此地群山環抱、風景秀麗、土質肥沃,遂舉家從婺源考水遷至西遞村。從此在西遞村耕讀並舉,繁衍生息。

1465年之後,西遞村人口劇增,西遞村胡氏祖先開始“亦儒亦商”躋身於徽商行列,西遞村的財富迅速積累,大量的住宅、祠堂、牌坊開始興建。

1573年至1620年,西遞村重修了會源橋和古來橋,並在兩橋之間沿河渠建造了一批住宅。明經胡氏十世祖胡仕亨後代在其舊居基址上建起敬愛堂後,西遞村的中心就漸漸地從東邊移至會源、古來兩橋之間。

西遞村的敬愛堂是胡仕亨的享堂,始建於1600年。他的3個兒子,為表示互敬互愛,故將享堂改建成祠堂,故名。

該祠堂是西遞村現存最大的祠堂。前置飛簷翹角門樓,中設祭祀大廳,上下庭間開大型天井,左右分設東西兩廡,配以高昂的大理石柱;後為樓閣建築,樓下作為先人父母的享堂,樓上供奉列祖列宗神位。

後廳有一個鬥大“孝”字,是大理學家朱熹所書。此字從後看,像是一個俊俏後生,跪地作揖。而從前看,則是一個桀驁不馴的猴子嘴臉,字畫一體,字中有畫,畫中有字。寓意為孝敬長輩則為好兒孫,反之就退化為猢猻。以此來對族人進行警示,告誡後人要尊重祖先、尊重長輩。

敬愛堂名寓意深遠,啟示後人必須敬老愛幼,又示意族人要互敬互愛,和睦相處。

1662年至1850年,胡氏家族在經商、仕途上一帆風順。西遞村在人口、經濟和建設的發展達到鼎盛階段。

據說,胡貫三祖孫5代是西遞徽商的佼佼者,也是“徽、儒、官”三位融為一體的典型代表。胡貫三經商數十年,號稱擁有“七條半街”店鋪,“三十六典當”資產,一生最講究商德和修養。

他主張“以誠待人、以信處事、以義取利”3句話的商德。頌揚“以善為本,以和為貴,以德為基”12字的人生哲學。並重視“以商從文、以文入仕、以仕保商”的人生途徑。

他出生重禮學、敦禮教的家庭,繼承祖先遺訓,崇文尚義,造福桑梓,恤災扶困,福及鄉梓,譽為“明經胡氏詩禮孝義人家”。

同時,胡貫三不僅經濟實力雄厚,而且與當朝宰相曹振鏞結為親家,地位相當穩固,為迎接親家三朝宰相曹振鏞來西遞村,他還在村口興建走馬樓,村中建迪吉堂等建築,以示其榮,以顯其富。

其中,走馬樓又稱“淩雲閣”,建於1787年。當年,曹振鏞目睹此景,讚不絕口:“此樓又長又寬,連馬都可以在上麵跑呢!”為此,淩雲閣改稱為走馬樓。

西遞村現存的走馬樓是依據當年的布局重新修複的,走馬樓分上下兩層,粉牆墨瓦,飛簷翹角。現走馬樓內表演黃梅戲、拋彩球、茶道等節目。

樓下有單孔石拱橋,名為梧賡古橋。西溪流水潺繞走馬樓,穿橋而過,在這裏可領略到“西遞八景”之一的“梧橋夜月”美景。

和走馬樓同時修建的迪吉堂,又稱官廳,是接待達官貴人的廳堂場所。此堂氣度端莊,古樸典雅,建於1664年,距今300餘年。

再說胡貫三自從與朝中重臣成為了親家,生意更加蒸蒸日上,很快就成為了江南六大巨富之一,兒子也被委以杭州知府。

[旁注]

朱全忠 原名朱溫,歸唐後賜名朱全忠,稱帝後又改名朱晃。907年,朱溫廢唐哀帝,自行稱帝,改名為晃,建都開封,國號為“大梁”,史稱“後梁”,後人稱為梁太祖。封李柷為濟陰王,第二年又殺李柷,自此唐朝結束統治,我國進入五代十國時期。

享堂 指供奉祖宗牌位或神鬼偶像的地方。它不同於祭堂,祭堂有的直接設在家裏的,供著死者的牌位。享堂是人死後因為迷信等原因不能下葬,暫時或永久安放棺材用的房子。一般有兩類:有些安放一定時間後再下葬,有些永遠放在享堂不能下葬。

黃梅戲 舊稱黃梅調或采茶戲,與京劇、越劇、評劇 、豫劇並稱中國五大劇種。黃梅戲唱腔淳樸流暢,以明快抒情見長,具有豐富的表現力;黃梅戲的表演質樸細致,以真實活潑著稱。其發源地,一說為安徽懷寧黃梅山,另一說為湖北黃梅縣一帶的采茶調。一度被稱為“懷腔”、“皖劇”。

唐昭宗李曄 (867年~904年),姓李諱傑,即位後改名為敏,然後又改名為曄。是唐朝除去武則天和殤帝以外的第十九位皇帝,在位16年,享年38歲。他是唐懿宗第七子、唐僖宗的弟弟。葬於和陵,死後諡號為聖穆景文孝皇帝。

曹振鏞 (1755年~1835年),字儷生,號懌嘉,文埴子。1781年中進士,選庶吉士,任翰林院編修,後升侍讀學士。嘉慶初年,升少詹事,授通政使,曆任內閣學士,工部、吏部侍郎、工部尚書、戶部尚書、兼翰林院掌院學士、吏部尚書、協辦大學士、軍機大臣等職。

[知識鏈接]

西遞村原名西川,為何又叫西遞呢?之所以改稱西遞有兩種說法:

一種是:以前這裏是交通要道,政府在此處設有驛站,用於傳遞公文和供來往官員暫時休息,驛站在古代又稱為“遞鋪”,所以西川又稱為“西遞鋪”。

另一種是:我國大地上的河流都是向東去的,而西遞周圍的河水卻是往西流的,“東水西遞”,所以西川也就被稱為西遞了。

保存至今的明清古建築群

西遞是安徽黃山市最具代表性的古民居,素有“桃花源裏人家”之稱。

這個村子的興衰與胡家的命運緊密相連。古村從形成至今,經曆了數百年的社會動蕩,風雨侵襲,雖半數以上的古民居、祠堂、書院、牌坊已毀,但仍保留下數百幢古民居,從整體上保留下明清村落的基本麵貌和特征。

西遞村中一條主道貫穿東西,與其兩側各一條與之平行的街道一起穿過很多窄巷。村莊是引溪水入村的長條形村落,流水、民居相間,建築群落整體性極佳,給人以緊湊精美的感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