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派建築典範——安徽西遞(2 / 3)

整個村落空間變化韻味有致,建築色調樸素淡雅。至今尚保存古樸典雅的明清民居中,大量的磚、木、石雕等藝術佳作點綴其間。

村內現存的古老的建築有胡文光牌坊、追慕堂、曠古齋、瑞玉庭、桃李園、西園與東園、膺福堂、履福堂、篤敬堂、青雲軒、惇仁堂、尚德堂、仰高堂、村繡樓和大夫第等。

西遞村的胡文光牌坊俗稱西遞牌樓。建於1578年,距今已有400多年的曆史。牌坊是三間四柱五樓單體仿木石雕牌坊,通體采用當地的大理石雕築而成。

整個牌坊上下用典型的具有徽派特色的浮雕、透雕、圓雕等工藝裝飾出各種圖來,而每一處圖案都蘊涵有極深刻的寓意。胡文光牌坊造型莊重、典雅,石刻技藝出眾,堪稱明代徽派石坊的代表作。

這座牌樓是明朝皇帝神宗恩準為其四品大員胡文光建造的,橫梁西向刻字“膠州刺史”,東向刻字“荊藩首相”。胡文光進士及第,入仕後官位累升至山東膠州刺史,他為官勤勉,政績卓著。後得到明神宗的叔父長沙王的賞識,將其調任王府長史,總管一應事務。王府長史也稱王府首相。

據載,曆史上西遞村曾有13座牌樓,其中12座在消失了牌樓的主人中,地位、權勢比胡文光高的不止一位。但胡文光的身價最高,牌樓的規格最高,留存於世的時間也最長。細看牌樓上的石獅,那獅子頭朝下,呈俯衝狀,姿勢十分奇特。

追慕堂位於西遞村大路街上方,建於清朝乾隆甲寅年,用以追思慕念胡氏先祖,使後人勿忘當年的李胡淵源。

追慕堂屋頂為飛簷翹角,八字形大門樓,簷下三元門外設有木欄,八字牆用整塊打磨光滑的黟縣大理石製成,風格獨特,極為精美壯觀。

西遞村的曠古齋建於清康熙年間,是一幢清朝時期典型的徽派庭院式的私家宅院。

齋內的磚、木、石三雕都基本保持原樣,正廳堂前擺放有西遞古村落全景大沙盤,形象地再現了古村落的整個布局和山形地貌。

瑞玉庭位於西遞村橫路街口,建於清朝鹹豐年間,是一座具有代表性的徽商住宅。

從上而下整體看來似商字形狀,當人從下穿過時就與其組成了完整的商字,寓含著人人皆經商之意,這是徽派民居廳堂裏的一個獨例。

西遞的桃李園位於村內橫路街中部,建於清朝鹹豐年間,由正屋和庭院組成,是胡貫三的第三個兒子胡元熙的舊宅,也是西遞唯一的住宅、書館相配的建築。

後進廳堂兩側有雕花木板,上麵依次鑲有書法漆雕《醉翁亭記》全文,這些雕花木板出自康熙年間古黟縣書法家黃元治之手,現在顯得十分珍貴。

西遞的西園在村內中橫路街上,建於清朝雍正年間,距今有260多年曆史,是清朝道光年間四品官胡文照的私宅。

庭院分前、中、後三進,以低牆相隔,院內有花草樹木、魚池假山、匾額漏窗,用的是典型的徽派造園手法。東園與西園相對應,是一組多單元的古老住宅,風格古樸,不飾華麗。

膺福堂是西遞官職最高的清二品官員胡尚熷的私邸。建於清朝康熙年間,為三進三樓結構。

膺福堂是典型的徽派四合院,屋內的隔扇門皆雕成蓮花狀,精製典雅,天井四周的雀替木雕呈倒爬獅,盡顯官商府第的氣派。

履福堂,建於1684年,距今300多年,是胡貫三的孫子清代收藏家胡積堂的故居,也是西遞村中一座典型的書香宅第。

此堂是一座三間三樓結構的大房子,屋內廳堂擺設典雅,充滿書香氣息。

前廳堂前掛有“履福堂”匾額,兩側有木刻楹聯反映出主人的倫理觀念:

世事讓三分天寬地闊,心田存一點子種孫耕;

幾百年人家無非積善,第一等好事隻是讀書。

此外,前堂還掛有數幅字畫、楹聯,其中有一副內涵豐富,很有哲理的楹聯:

讀書好,營商好,效好便好;

創業難、守業難,知難不難。

這副對聯顯示了儒學向建築的滲透。

廳堂前的長條案桌上東側放著大花瓶,西側放著一麵鏡子,取諧音“東平西靜”之意;中間放著自鳴鍾,當自鳴鍾響起,取“終生平靜”的諧音,體現了主人對生活的一種希望。

鍾兩側各有瓷製“帽筒”一隻,古時的男人戴著西瓜皮帽子,一當坐下來就順手把帽子往帽筒上一放,故稱帽筒。

堂前兩邊還掛有奇特的撕畫、燒畫,它是用筆繪出卻如用火燒烙,再用手撕並合而成。

進入後堂,有一用於扇風的板扇懸於半空,一邊刻有“清風徐來”4字,一邊刻著“淩雲”2字,一扯動繩子,板扇即輕輕來回擺動。

天井兩旁各有12扇木門,雕刻了花草、飛禽、走獸,每扇門中段各雕一則孝義故事,正反兩麵合起來,是一幅完整的《二十四孝圖》,這也是西遞燦爛的古文化遺產。

整座宅居古風盎然,書香撲鼻,具有我國古代典型的書香門第風貌。

在履福堂旁邊,還有一處篤敬堂,建於1703年,距今已有300餘年。這也是胡積堂曾經居住過的地方。

篤敬堂為四合院二樓結構。正屋前,有一個小庭院。庭院左邊,又有一書房。中間正屋廳堂上,最醒目的便是一組祖傳畫像,正中為胡積堂,被朝廷封為正三品。畫像左邊年輕者,為元配夫人。右邊年長者,為繼配。她們頸掛朝珠,享受著丈夫的三品待遇。

青雲軒建於清朝同治年間,是西遞村整體民居的一個書廳,又叫便廳,至今已有140多年的曆史。

雖然青雲軒也是一座徽派民宅,但是仿北方四合院的形製,在西遞的古民居中別具一格。該宅的主人祖上曾經在京城經營錢莊生意,因為喜歡四合院,所以就在家鄉投資興建了這座小院。該院建於清同治年間,此建築是二樓結構,兩側平房,環繞一小庭院,便廳居中,院門臨巷設有門亭。

從石板台階拾級而上,進入小院首先映入眼簾的是一株茂盛的牡丹花。這株牡丹是主人從洛陽帶回的秧苗,與小院同齡。

與牡丹相對的是一扇月亮圓門,門框由6塊“黟縣青”石塊組成,這種月亮門在西遞民居中比較罕見。每年牡丹花盛開的季節,怒放的鮮花與滿月形的圓月構成了“花好月圓”的美好意境。

最為奇特的是月亮門門口擺放的青雲軒的鎮宅之寶,一塊海蚌化石,也是主人在外地做生意的時候帶回來的,現成為青雲軒的又一標誌性物品。

進入院中,右側是主人吃飯起居的地方,左側是一條回廊,下雨時在院內可以不走濕路,現被辟為經營古玩和工藝品的攤位。

穿過月亮門進入正廳,正廳與其他徽派民居擺設並無大的差異,但青雲軒最有特色之處也恰恰就在正廳裏。廳堂正中地麵上有一個小圓洞,上麵放著石蓋,冬天掀開,暖氣上升;夏天掀開,涼風送爽,如同一個天然空調,令人稱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