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古刹——白馬寺1
在河南省洛陽市東郊有一片鬱鬱蔥蔥的長林古木,白馬寺就坐落其中。它北依邙山,南臨洛河,寶塔擎天,殿閣崢嶸,鬆柏翠鬱,壯美幽穆。
白馬寺初建於東漢永平十一年,即公元68年。這座有著2000多年曆史的寺院,在中國佛教史和對外文化交流史上占有極其重要的地位。白馬寺是佛教傳入我國後,由官方營造的第一座寺院,因此被認為是中國佛教的發源地,被尊譽為中國佛教的“祖庭”和“釋源”,享有“中國第一古刹”的美譽。
漢明帝夢見神仙飛來
那是東漢永平七年的一個晚上,漢明帝劉莊睡得很香,他做了一個夢,夢見有一位神仙,他金色的身體被光環繞著,輕盈飄蕩地從遠方飛來,降落在禦殿前。
漢明帝醒來感到非常奇怪啊!第二天,他召集滿朝文武大臣為他解夢,看看是吉是凶。大臣們你看看我,我瞧瞧你,誰也說不出個所以然呢!
就在這個時候,掌管奏章和傳達聖旨的太史傅毅上奏說:“周昭王二十四年四月初八,山川震動,江河泛濫,晚上西方天空現出五色光
劉明帝夢見金人飛來 華。這當是一位大聖人在西天誕生,這位聖人降臨人間是為了救苦救難,他的信義,將在千年後就能傳入我國。”
傅毅看皇上專注地聽著自己解釋,他繼續說:“屈指算來,至今將近千年了,陛下夢到的金人,大概就是這位聖人吧!據臣所聞,現在西域有位神人,其名叫‘佛’。陛下夢見的必定是他吧!”
漢明帝聽了傅毅的話,感到十分高興,就想了解一下這位神人的詳情。於是,他就選派郎中蔡愔和博士弟子秦景等12人,選擇了一個黃道吉日,前往西域尋佛求法。
話說這12個人離開都城洛陽後,大家跋山涉水,曆盡艱險,在一年後終於到了後來阿富汗一帶的大月氏國。當時大月氏國佛教已經盛行,那裏寺院眾多,寶塔林立。
蔡愔一行人在大月氏國搜集了一些佛經佛像後,又邀請了到大月氏國傳教的古印度高僧攝摩騰和竺法蘭,在公元67年返回京都洛陽。
漢明帝非常高興,特意召見了兩位僧人,然後請他們在接待外交官的署鴻臚寺住下,翻譯蔡愔等人帶回來的那些佛經。
第二年,漢明帝敕令在洛陽雍門外,依天竺的建築樣式,修建了一座僧院。僧院建成後,主要用於收藏蔡愔等人取回的佛經。
由於兩位古印度高僧來到漢朝時住在鴻臚寺,所以,人們就把兩位高僧住的這座僧院叫做“寺”,並且從此延傳下去,以後所有的僧院都被稱為“寺”了。
因為在永平年間蔡愔一行人去大月氏國取經時,是由一匹白馬辛 白馬寺山門
辛苦苦馱回佛經和佛像的,為了紀念白馬的功勞,人們就把這座僧院命名為“白馬寺”。
[旁注]
永平:是東漢第二代皇帝明帝劉莊的年號。“永平求法”,即指東漢永平七年,明帝劉莊遣使西行往印度求取佛經、佛法的事件。標誌著佛教正式由官方傳入我國。
傅毅:東漢辭賦家。陝西扶風人。生於公元47年。年輕時學問很淵博,明帝永平年中,在平陵習章句之學,作《迪誌詩》自勉並以明誌。
黃道吉日:舊時以星象來推算吉凶,稱青龍、明堂、金匱、天德、玉堂、司命6個星宿是吉神,六辰值日之時,諸事皆宜,不避凶忌,稱為“黃道吉日”。泛指宜於辦事的好日子。
大月氏:公元前 2世紀以前,居住在我國西北部,後遷徙到中亞地區的遊牧部族。在我國先秦時代的古籍中,或譯作禺知、禺氏、牛氏等,後來也有譯作月支的。
天竺:是古代我國以及其他東亞國家對印度和其他印度次大陸國家的統稱。天竺曆史上相繼出現了四大帝國:孔雀帝國、笈多帝國、德裏蘇丹國和莫臥兒帝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