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莊(公元28年~公元75年)是漢光武帝劉秀的第四子,他30歲時以皇太子身份嗣大位,史稱漢明帝。他在位
時對佛教傳入我國貢獻很大,可以稱其為我國信佛第一人。
公元25年,劉秀複建漢朝, 史稱東漢,定都洛陽。洛陽是中華文化和華夏文化從萌芽、成長走向繁榮、壯大的中心和象征。佛教在我國就首傳於洛陽白馬寺。
[閱讀鏈接]
關於白馬寺名字來曆,還有另外一個說法。傳說古代印度有個國王,曾下令毀壞各個佛教寺院。有座“招提寺”將要被毀時,這天夜裏有一匹白馬圍繞著佛塔悲鳴,有人稟報國王,國王立刻下令停止毀壞寺院。因此人們把“招提寺”改為白馬寺。
從那以後,印度後來的僧院,便常以白馬寺命名。因為洛陽白馬寺是我國所建的第一座寺院,自然也以“白馬”取名了。在我國的白馬寺中,最早還有白馬繞寺塔悲鳴的壁畫,天長日久,漸漸脫落了。
二僧清涼台上譯經文
那是公元68年,位於洛陽城以東12千米處的白馬寺建成後,這裏僅僅隻是一個很小的寺廟,寺廟內的主體建築也很少。
那麼,漢明帝為什麼要把這個地方選作攝摩騰和竺法蘭兩位高僧的住所呢?
原來這是因為,在白馬寺的寺院後部,有一座雄渾古樸、蔚為壯觀的磚砌高台,名為清涼台。這裏本是漢明帝劉莊小時候乘涼、讀書的地方。
永平年間,當蔡愔等人等取經回來後,漢明帝看見帶回來的經書和佛像後,就想:這些經書和佛像應該放在哪裏呢?
這時,有大臣建議說,這些東西應該放在離洛陽城不遠的地方。漢明帝便想到了自己童年學習的地方清涼台,這樣,他便叫人把高僧帶來的佛經擺放在清涼台上。
另外,蔡愔還在大月氏國得到了一幅釋迦牟尼的站像。蔡愔將畫像帶回洛陽後,漢明帝親眼過目全像,發現畫中的人物居然跟自己夢中的神仙一模一樣。明帝非常高興,就命畫工臨摩下來,放置在清涼台裏邊和顯節 釋迦牟尼的站像
陵上。這便是我國曆史上記載有佛像的開始。
佛經有了放的地方,那麼高僧們又住在哪裏呢?漢明帝又派人在清涼台的前山位置建立的一座寺廟,作為白馬寺的山門,也就是白馬寺最早的建築。
這座山門後來被戰火所毀,重新修建於元代,並改名為天王殿。
白馬寺的最早廟宇修好後,攝摩騰和竺法蘭兩位高僧便住了進來,開始傳法並為漢朝翻譯佛經。
但是,這座白馬寺廟宇畢竟還很小,攝摩騰和竺法蘭兩位高僧又是兩位外國僧人,他們又要學習中文,又要翻譯經書,還要向前來求經的人傳法很不方便。
於是,漢明帝又派人在清涼台上東西兩邊為攝摩騰和竺法蘭二人修了兩間住房。
此後,印度二高僧便在清涼台上禪居和譯經傳教。
據史書上記載,當時,蔡愔在西域獲得了不少佛教典籍,竺法蘭根據情況,翻譯了其中的《十地斷經》、《佛本經》、《法海藏》、《佛本經》和《四十二章經》等5部。後來,都城洛陽,賊寇作亂,竺法蘭所譯的5部佛經,有4部失掉了大半,沒有傳到江南。隻有《四十二章經》,仍然保存至今,總共2000多字。我國所有保存下來的佛教經典,就屬《四十二章經》曆史最悠久了。
據說,我國第一本漢文佛經《四十二章經》便是攝摩騰和竺法蘭兩位高僧在清涼台上翻譯出來的。自東漢以後,此台均為曆代藏經之處。
《四十二章經》翻譯出來以後,漢明帝曾敕令將它收藏在朝廷藏書的蘭台石室中。《四十二章經》,旨在宣揚佛教的基本教義,被推崇為我國第一部漢譯佛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