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第一刹——靈隱寺4
觀世音菩薩塑像
善財童子是文殊菩薩曾住過的福城長者五百童子之一,善財出生時,有種種珍寶湧現,故名善財。善財看破紅塵,發誓要修行成佛。
文殊菩薩路過福城,看出善財有佛緣,就指點他去南遊100城,參訪53位“善知識”,最後遇到普賢“即身成佛”。所以佛教建築中的階梯常鋪為53級,比喻“五十三參,參參見佛”。而現在我們民間對善財理解為“招財童子”或祈禱童子投胎。
觀音菩薩的左側便是龍女,她和善財一起是觀音菩薩的左右脅侍,民間所傳說的“金童玉女”,指的就是他們兩位。
群塑中間坐在麒麟上的金身像是地藏王菩薩,他曾是新羅國的王子金喬覺,削發為僧後到我國的九華山修行得道。
照佛法的說法,地藏受釋迦牟尼的重托,在釋迦牟尼寂滅而未來佛彌勒佛出世前的這段時間,擔當起教化六道眾生的重任。
釋迦牟尼又任命他作幽冥教主,就是管理陰間,地藏承擔這個重任以後立下誓願:“地獄未空,誓不成佛!”意思就是直到地獄沒有一個“罪鬼”受苦,自己才願意成佛。
佛心樸直,善亦大焉。可惜六道輪回永無休止,地獄何時才能撤空?所以地藏菩薩也就永難成佛,我國佛教也把他作為四大菩薩之一。
最上層“三十三天”那尊形容枯槁、瘦骨嶙峋的佛像,展現的就是釋迦牟尼成佛前在雪山茹苦修行的狀態,又稱“餓佛像”。他吃的是白猿獻的果,喝的是麋鹿獻的奶。這也許就是和尚隻能吃素,但可以喝牛奶的緣由。
在這組群塑中,還有兩位特別的人物。一位曾在靈隱寺出家的濟公和尚,另一位是掃得宋朝奸臣秦檜失魂的瘋僧道濟。其中,濟公和尚位於群塑的左上方,隻見他側著身手拿破扇子擋住了臉。
大雄寶殿的這組湧壁群塑是佛教藝術的上乘之作,充分體現了我國古代宗教藝術家們的神工技巧。
[旁注]
淮軍:晚清在曾國藩指示下由李鴻章招募淮勇編練的一支軍隊。是中國近代軍隊的前身,曾是清的主要國防力量。
飛簷翼角:“飛簷”是在建築的簷椽之上,再施用一層叫做“飛子”的構件,使得簷部的椽子實際為兩層的屋簷形式。
飛天浮雕:飛天,意為飛舞的天人。飛天浮雕也就是把這種飛舞的天人的圖案形象,製成的凸起雕塑。
佛祖三十二相:指佛陀所具有的莊嚴德相,由長期修習善行而感得,其他修行人可具有某些莊嚴特征,但隻有佛陀及真正意義上的轉輪聖王才能具足三十二種勝相。
二十諸天:是一個佛教用語。具體是:一大梵天、二帝釋天、三多聞天王、四持國天王、五增長天王、六廣目天王、七金剛密跡、八大自在天或摩酰首羅、九散脂大將、十大辯才天、十一大功德天、十二韋馱天神、十三堅牢地神、十四菩提樹神、十五鬼子母、十六摩利支天、十七日宮天子、十八月宮天子、十九娑竭龍王、二十閻摩羅王。
閻羅天子:又稱閻羅王,能判決人和前之罪,加以賞罰。在佛教中,閻王信仰有很多各自不同但互相聯係的說法,如“平等王”、“雙王”等。
裟竭龍王:就是鹹海中的龍王。這位龍王本來是古印度傳說中管理水蛇的海王,後來被演變成了佛教的護法天神。
佛教三經:分別是《金剛金》、《圓覺經》、《壇經》。其中,《圓覺經》意思是圓滿覺悟的經書。
五十三參:《華嚴經·入法界品》說:善財童子最初從文殊菩薩處發菩提心,次第南行,先後向菩薩、佛母、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天神、地神、主夜神、王者、城主、長者、居士、童子、天女、童女、外道、婆羅門等53位善知識參訪請教,並依教奉行,終於獲證善果。
善知識:在《佛光大辭典》中的解釋是正直而有德行,能教導正道之人。又作知識、善友、親友、勝友、善親友。
龍女:是“二十諸天”中婆竭羅龍王的女兒,聰明伶俐,8歲時偶聽文殊菩薩在龍宮說“法華經”,豁然覺悟,通達佛法以龍身成就佛道。
新羅國:朝鮮半島國家之一,從傳說時代起,立國達992年。503年開始定國號為“新羅”。新羅最初由辰韓樸氏家族的樸赫居世居西幹創建。676年後,新羅統一了朝鮮半島大同江以南地區,稱為統一新羅。
盛宣懷,出生於我國民族工商業發祥地常州,清末官員,官辦商人,洋務派代表人物,著名的政治家、企業家和慈善家,被譽為“中國實業之父”和“中國商父”。盛宣懷創造了11項“中國第一”:第一個民用股份製企業輪船招商局;第一個電報局;第一個內河小火輪公司;第一
盛宣懷 家銀行;第一條鐵路幹線京漢鐵路;第一個鋼鐵聯合企業漢冶萍公司;第一所大學北洋大學堂(天津大學);第一所高等師範學堂南洋公學(上海交大等);第一個斟礦公司;第一座公共圖書館;創辦了中國紅十字會。
慈禧太後:(1835年-1908年),滿洲鑲藍旗,後抬入滿洲鑲黃旗,葉赫那拉氏,名杏貞。以皇太後身份垂簾聽政或臨朝稱製,為自1861年至1908年間清王朝的實際統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