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第一刹——靈隱寺4(2 / 3)

慈禧太後畫像

[知識鏈接]

大雄寶殿後壁的群塑中,觀音腳踏鼇魚塑像講述的一個傳說故事。據說,在人世間地下有鼇魚,是海中之王,眼睛眨一眨,尾巴動一動,都有可能引起山崩海嘯,洪水地震。隻有觀音能鎮住鼇魚,獨占鼇頭。於是,馴服後的鼇魚便成了觀音的坐騎。

以中軸線為中心的靈隱全貌

靈隱寺曆經滄桑,千年不朽。到了北伐戰爭時期,軍閥吳佩孚的下屬徐圖進,為了竊取千年古珍佛寶——靈隱寺第一代住持大師碧缽和尚座化的一口古缸——生天堂,不惜放火燒毀了這座千年古刹。

新中國成立後,靈隱古刹受到黨和人民政府的關懷,曙光初露,為千年古刹帶來了光明和希望。

1952年浙江省政府成立了“杭州市靈隱寺大雄寶殿修複委員會”,主持修複工作,改原來磚木結構為鋼筋水泥結構。

1954年,重新修建的大雄寶殿落成。1985年起,靈隱寺製定全麵恢複寺院10年規劃,將靈隱寺修建成一座亭台樓閣齊全、殿堂寺宇齊配的佛教叢林,再現江南千年古刹雄姿。

現在,靈隱寺寺內主要建築是在清末重建基礎上陸續修複再建的,隱寺布局與江南寺院格局大致相仿,全寺建築中軸線上依次為天王殿、大雄寶殿、藥師殿、藏經樓和華嚴殿等五大殿,構成了靈隱寺的主體建築。

此外,靈隱寺內還有鍾樓、鼓樓、齋堂、客堂、方丈經堂、伽藍殿、功德堂和念佛堂等附屬建築。整體建築莊嚴靜謐,更有名家題匾,器宇軒昂。

其中,靈隱寺內的藥師殿是一座單層重簷歇山頂的大殿,它是1993年正式開光的,大殿上的匾額是原佛教協會主席趙樸初先生所書。

殿內台座上結跏趺坐的是東方淨琉璃世界的藥師佛,全稱為“藥師琉璃光如來”,大乘佛教佛名,為“東方淨琉璃世界”教主。

藥師佛麵相慈善,儀態莊嚴,身呈藍色,烏發肉髻,雙耳垂肩,身穿佛衣,袒胸露右臂,右手膝前執尊勝訶子果枝,左手臍前捧佛缽,雙足跏趺於蓮花寶座中

藥師殿東方三聖 央。

藥師佛左右分別是手托太陽象征光明的日光菩薩和手托月亮象征清涼的月光菩薩,三者合稱為“東方三聖”。

日光菩薩為通身赤紅色,坐赤蓮上,左手持赤蓮,右手半舉朝內結印,蓮上安日輪。他的名號,是取自“日放千光,遍照天下,普破冥暗”的意思。

此菩薩持其慈悲本願,普施三昧,以照法界俗塵,摧破生死之暗冥,猶如日光遍照世間,故取此名。“日光遍照”在佛法上表智慧,放射無量光明,普透一切宇宙生命,使自昏昧迷蒙中醒覺。

月光菩薩又作月淨菩薩、月光遍照菩薩。月光菩薩為童子形,坐赤蓮上,黃色裝,右手執上安半月之細葉青蓮,左手持未敷蓮花。

大殿的左右兩邊是藥師佛的十二弟子“藥童”,又稱“藥叉大將”。他們不僅頂盔掛甲,神態威武,而且會按12個時辰輪流值班,及時去拯救那些生病的信徒,保護眾生。

人們按照我國的習俗給他們配上了十二屬相的圖案,分別成為各個屬相的保護神。

位於藥師殿後麵山坡上的是也被稱為直指堂的藏經樓。

華嚴殿是靈隱寺的最高處,也是靈隱寺的最後一重殿。從華嚴殿往下觀望,天王殿、大雄寶殿、藥師殿、藏經樓和華嚴殿等5座大殿貫穿在一條中軸線上,層層遞進,殿門上掛有我國原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長喬石的親筆題字“華嚴殿”。

殿門匾額上書有“華藏世界”4個大字。華嚴殿裏供放著華嚴三聖:當中圓滿抱身佛像,即如來,微笑著俯視眾生。佛祖右邊是手執如意的大行普賢菩薩,左邊

手執蓮花的是大智文殊菩薩。

三尊佛像都端坐在勾著金邊的蓮花寶座上,造型端莊凝重,氣韻生動,極具風采。佛身是深褐色,而佛的衣裳蓮座都是淺褐色,這是因為這三

華嚴殿內的華嚴三聖 尊佛像的佛身都是用一株巨楠木製成,這棵巨楠木是一位居士在緬甸發現的,直徑有兩米多,故請來靈隱做成佛像。

而衣裳蓮座都是用樟木製成,顏色較淺,深淺相配,更顯奇妙。據記載:三者都是華嚴世界裏的聖人,所以又稱為“華嚴三聖”,華嚴殿即是依此而得名。

華嚴殿的東側建有配置彩色燈光的“九龍吐水”大型水池。池中央頂部的大理石摩尼寶珠,入夜,在斑斕彩燈的映照下,九龍競相吐水,圓珠緩緩轉動,數股清流環池瀉下,水聲潺潺,山穀回應,景色十分迷人。

華嚴殿的西側有一塑像,這是日本“遣唐使”空海,當年曾在靈隱寺修行,回國後創立了“真言宗”,被人賜號“弘法大師”。

如今,人們在華嚴殿塑了空海的像是為了紀念中日在曆史上的友好交往。

靈隱寺的五百羅漢堂自明代就有,後來毀廢,清朝道光年間曾經重建並名噪一時,但於1936年秋天遭受火災而再次毀滅。

新中國成立後,眾佛界人士一直想重建羅漢堂,現今的羅漢堂是1998年重建的。總麵積為3116平方米,中央高度為25米,其平麵呈“卍”形,“卍”為佛祖的三十二相之一,以示萬法唯心、萬德圓融、萬緣俱息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