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古名刹 —— 大相國寺3
曆經戰火水患走向衰敗
在北宋時期,大相國寺走過了它們最輝煌的歲月。但在北宋以後,大相國寺在戰火與黃河水患的雙重損毀中屢遭摧殘,其社會地位在南宋時期更是一落千丈。
在1126年,金人兩度圍攻開封,大相國寺寺院一度被作為招募義勇兵準備抗敵的場所。在金人攻陷開封後,大相國寺又成了啼饑號寒的難民們以財物贖取被金人掠去的家人和親友的場所,其情形慘不忍睹,人數之眾多達數萬。
金朝占領開封城後,為國開堂的大相國寺也遭到重創。大相國寺曾經收藏有許多艮嶽遺石,但隨著宋代皇室的南遷,這些本應放置在北宋皇宮遺址開封龍亭公園的艮嶽遺石,聳立在了大相國寺的大雄寶殿和羅漢殿前。
這些大窟窿小眼的艮嶽遺石,嶙峋雄拔、瑰麗奇特、玲瓏剔透。為了建艮嶽園林,宋徽宗傾一國之力,把艮嶽遺石從太湖之濱運到首都開封。但艮嶽園林完工剛剛才5年,金人就來了。
為了守城,開封軍民打碎艮嶽遺石,當做炮子轟擊金兵。但吃過艮嶽石雨的金人也特別喜歡艮嶽遺石,還把遺存下來的艮嶽遺石搶去了他們的中都北京,有的艮嶽遺石還被用做了後來北京北海公園白塔山的石料。
後來,大相國寺羅漢殿前的艮嶽遺石,在英法聯軍摧毀了圓明園後,它又被運到到了北京圖書館和北京故宮博物院,最後它又從故宮博物院回到了開封大相國寺。
大相國寺在金人的鐵蹄下無可奈何地衰敗了。金人趾高氣揚以勝利者的身份到大相國寺燒香禮佛,從此大相國寺轉歸金國統治。之後,南宋又在杭州淳祐橋邊重建了一座大相國寺,但當地人與南下的移民都不將其作為開封大相國寺的延續。
當時,有一家印書鋪在刊印東晉道教學者葛洪所著的《抱樸子》末頁時,鄭重地刻上了一段文字:
舊日東京大相國寺東榮六郎家,見寄居臨安中瓦南街東,開印經史書籍鋪,今將京師舊本《抱樸子內篇》校正刊行,的無一字差訛,請四方收書好事君子幸賜藻鑒。
除了舊店新開的廣告意識,不難體味書鋪主人對故都大相國寺的深情思念。在南宋紹興年間,古董收藏家畢少董還從大相國寺找到一本南宋前期重要曆史學家王明清編著的曆史筆記《熙豐日曆》,並帶去了江南。文人名士們爭相傳誦後,都感慨不已。
大致也是這個時候,南宋文學家孟元老沉溺在記憶中追懷它的勝日景況,寫下了《相國寺內萬姓交易》等篇章,並決定把回憶錄取名為《東京夢華錄》。
在北宋滅亡40餘年後,宋代政治家和詩人範成大出使金國。一到大相國寺,範成大就看到了宋徽宗曾經題寫的寺額懸掛在破敗的山門上,而大相國寺開市交易的習慣卻還同過去一樣。此情此景,範成大感慨萬端,並寫了一首詩:
傾簷缺吻護奎文,
金碧浮屠暗古塵。
聞說今朝恰開寺,
羊裘狼帽趁時新。
在範成大的眼裏,大相國寺的一切,都不可能再回到當年繁盛的情形了。類似的慨歎很多,在元代著名詩人陳孚的《登大相國寺資聖閣》)裏也有流露:
大相國閣天下雄,
天梯縹緲淩虛空。
三千歌吹燈火上,
五百纓縵煙雲中。
洛汭已掩西墜日,
漢津空送南飛鴻。
闌幹倚遍忽歸去,
颯颯兩鬢生秋風。
在範成大與陳孚的心目中,大相國寺不是一般的寺廟,而是趙宋文明的一種象征。但是,在金元兩代異族統治下,它顯然走向了衰敗,而且再也無法回到北宋時期的輝煌景象。
南宋學者和藏書家周煇曾記下了他南下前對大相國寺最後的一瞥:
煇出疆日,往返經寺門,遙望浮屠峻峙,有指示曰:“此舊景徳院也。”匆匆攬轡徑過,所可見者棟宇宏麗耳,固不暇指顧問處所。
再後來,大相國寺先是在金代時期遭遇火災,後又有蒙古軍攻陷城池。大相國寺遭受到了更大的損失,寺門被燒成灰燼,隻有少量的僧堂保存了下來。
在當時,盡管有金章宗率國民出資共同修葺,但最終還是未能改變大相國寺的衰頹景況。
到了元代,大相國寺歸開封汴梁路總管府所轄,大相國寺寺院的地位也大不如前了。不過,好在元代統治者也崇奉佛教,寺院在兵燹之餘,有時會得到局部的維修。
據有關史料記載,汴梁路大相國寺住持僧柴某曾經親奉聖旨,修葺大相國寺的前殿、資聖閣等建築。說是“親奉聖旨”,其實也就是朝廷允許大相國寺自籌資金修繕罷了。
以當時元朝的經濟實力,元朝政府根本就不可能再像北宋時代那樣動輒就請朝廷撥款了。大相國寺當時雖自籌資金,但經過重修後仍然十分壯麗,這從元代詩人陳孚的《登相國寺資聖閣》一詩可見一斑:
大相國寺天下雄,
天梯縹緲淩虛空。
三千歌吹燈火上,
五百纓縵煙火中。
元末,開封在烽火連天的三次拉鋸般的大戰中牆倒城摧,大相國寺慘遭毀壞。至明代洪武年間,朱元璋下令大相國寺統領開封府各州縣的寺院僧侶,並將南人黃寺和北人黃寺與景福寺並入大相國寺院。
後來,大相國寺再次遭遇水患。明王朝在1406年至1484年間,曾兩次進行修繕,並被賜“崇法寺”。1537年,資聖閣得到重修。
1553年和1607年大相國寺再次得到重修。如此一來,大相國寺在明朝曆代帝王的大力推崇下,規模雖不及宋代,但也處在相對興盛階段。
大相國寺的佛事活動相當繁盛,院內“有地藏殿五間,後俱是僧人所居,前後司有:白眾。”明末清初人劉昌寫道:“梵鍾之音,遠閭數裏。黃幡丹幢,臂聲而苜載。香寶賁珞,轟擊而肩摩。”
在明朝嘉靖年間,大相國寺再次名動天下,且發展到“每日開市”。作為人民交易和娛樂的場所,大相國寺在明代可謂繁盛一時。
但到了1642年,由於李自成軍攻打開封,官軍決黃河企圖水淹義軍,不料“水自北門入,貫東南門出,奔聲如雷,城中百萬戶皆蕩盡”。
大相國寺在這次人為的黃河決口中被大水淹沒,“相國鴟吻百人號”,就連寺院的屋頭閣頂都成了難民的避難之所。水退後,大相國寺被泥沙淤沒。
[旁注]
金朝 女真興於今黑龍江、鬆花江流域及長白山地區。1115年,女真領袖完顏阿骨打稱帝建國,國號大金。金國建國後,展開滅遼之戰。金滅遼後,與北宋遂成敵國。後於1127年滅亡北宋。女真在消滅遼朝和北宋後,與南宋長期對峙。並對南宋發動大規模戰爭,但以失敗告終。金朝後期,受到蒙古帝國軍隊的不斷打擊,終於亡國。
《抱樸子》 是東晉道教學者、著名煉丹家和醫藥學家葛洪撰,他總結了戰國以來神仙家的理論,確立了道教神仙理論體係,兼集魏晉煉丹術之大成。
周煇:南宋學者和藏書家。周煇著有《清波雜誌》12卷,為筆記體著作,內容多為宋人雜事,對宋代官製有一定史料價值。他還著有《清波別誌》三卷和《北轅錄》一卷。
陳孚:元代學者。他曾任國史院編修和禮部郎中,官至天台路總管府治中。詩文不事雕琢,紀行詩多描摹風土人情,七言古體詩最出色,著有《觀光集》、《交州集》等。
艮嶽遺石 屬靈璧石類,為舉世之寶。在乾隆行宮院內,曾陳放一方長2米、高1.5米、厚0.8米的靈璧石,此石形美如浮雲,色極清潤,摩挲聲響,屬“艮嶽”遺石。
北京故宮博物院 在明朝和清朝兩代皇宮及其收藏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我國綜合性博物館,也是我國最大的古代文化藝術博物館,其文物收藏主要來源於清代宮中舊藏。